沙坪学灯

2016-04-29 00:44:03杨耀健
公民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沙坪坝重庆大学重庆

杨耀健

提起沙坪坝,便觉得一阵书香扑鼻而来。

翻检中国现代教育史,它早已榜上有名。

文化一直是沙坪坝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词。

重庆作为战时的首都。抗战时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转移,诸多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以及名扬中外的泰斗级人物都云集沙坪坝区,沙坪坝成为著名的文化区,盛极一时,蜚声中外。

1938年。重庆沙磁文化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继承和发展。

传火传薪要有能人

沙磁文化区的基石和脊梁是重庆大学。1933年10月,重庆大学从菜园坝临时迁址到沙坪坝,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中西合璧的理学院大楼,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大操场那边,文学院和农学院大楼拔地而起。筹备委员温少鹤多年后回忆说,那天他盯着理学院大楼,好似崇拜圣迹那般。

重庆大学首任校长由刘湘兼任,他忙于军政,委托副校长甘典夔主持校务。甘典夔振兴过川东师范学校,颇有办学经验。有人对他说,办公立学校则功成身退,助私立学校则不为已谋,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殊不足取。甘典夔一笑置之,事后对家人说:“我之关注教育事业,旨在培养人材,获得机会即当奋力而为,或奠基,或扶助,自尽其心,但能具有成效,于愿已足矣。”

重大初创,文理科并存。文学院长李公度与学生见面,掏出一张纸条念与学生听,这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后所拟圣旨,至今仍覺振聋发聩。他希望学生时时自警,发奋读书,富国强兵。

理学院院长何鲁,留法归国,曾就职于多所高校,被誉为数学泰斗。他在讲授几何学时,着重于几何的证题法和轨迹、作图的分析法,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学生如饮甘霖,一点不感到枯燥。

沙坪坝的第二所高校是四川乡村建设学院,1933年创办。在生产力低下的旧中国,温饱尚且难以解决,这里就要搞乡村建设,其理念大大超前。

面对种种质疑和冷嘲热讽,院长高显鉴我行我素,以社会为教育场所,以生活为教育中心,有序开展扫盲、卫生、民众讲演、农事推广及社会调查。斯时,每晚到磁器口地藏寺学院本部听课的民众,多达1400人,比城里的晚会还嘈杂。

沙坪坝的第三所名校是南开中学,开办经费由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募集而来,抗战前夕开学。

校长喻传鉴是留美学生,从天津到重庆办校。他对教师要求严格,不称职者就算至亲好友也要解聘。对学生,则要求独立思考。他认定,所有的唯唯诺诺,所有的孤陋寡闻,所有的夜郎自大,在南开都不能生存。

中央大学迁址重庆

抗战爆发,外地迁到重庆的高等及专科院校共25所,其中迁到沙坪坝的就有16所。沙磁区的学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无疑都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引导学界的大纛。其中,中央大学声誉卓著。

1937年8月,中央大学从南京迁渝,连教学实验用的动物也一并带来,可谓“鸡犬不留”。中大校长罗家伦有个观点,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被忽略了的事,如今被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上,民族要复兴,教育尤其应加强。

中大迁渝后,本埠各界大力支援,重庆大学慨然以该校松林坡校区借与中大营建新校舍。到l0月中旬,中大师生及图书设备陆续抵达重庆,新校舍尚未修好,师生暂借两路口川东师范驻足。

罗家伦热心教育,1938年夏在重庆各大报刊登中央大学招生广告,既招收各院系新生,也招收转学插班生。华北及江浙不少中断学业的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因而有机会转入中大,在重庆完成大学学业。

罗家伦说:“我们现在不要谈什么夺取民众。我们要夺取时间,夺取知识,夺取技能,夺取训练。我希望在沙坪坝训练的这支军队,能成为民族复兴的军队。”

迁址的中大由在南京时的l500多学生规模,发展成具有7院37系、3500多名学生,成为国内系科比较完备、国际公认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

莘莘学子云集重庆

充裕着文化气氛的重庆召唤着全国的学子。

沦陷区的学生来了,西北后方的学生来了,云南、贵州的学生来了,四川偏僻山乡的学生来了……

中大、重大、湘雅的校园,固然没有未名湖的波光塔影,临湖轩的古朴素雅,燕南园的曲径通幽,却被心有灵犀的抗战学子公认为“风景这边独好”。须知,八年中,一大批抗战学子正是在这里被陶冶出来的。

的确,在莘莘学子心目中,沙坪坝不仅仅是一座可供深造的绿岛,还是一朵可燃心志的红云。

入夜,各校图书室、宿舍的灯光交相辉映,难怪当年重庆报刊征求“陪都八景”,“沙坪学灯”理所当然入选。

沙坪坝的白天更热闹,不乏大师大儒,着长衫的是徐悲鸿、拄杖徐行的是马寅初、慷慨陈词的是粱漱溟、诲人不倦的是陶行知。翦伯赞、邓初民、侯外庐、胡风任过客座教授,郭沫若、焦菊隐、陈白尘讲过课,张伯苓、朱家骅、叶元龙奔走教育,更有周恩来、邓颖超常到校园走动,带去鼓励与嘱托。

战火中的学子,交出了圆满的答卷。

1941届中大医学系学生张伯毅,后来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航空系学生冯元祯、土木系学生易家训,后来都成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42届地理系毕业的陈正祥,后来成为联合国世界农业地理委员会主席……这样的学生还多,难以枚举。

这是偶然的吗?不!这是全民爱国的本能驱动。

猜你喜欢
沙坪坝重庆大学重庆
抓娃娃
重庆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套海狮
“小贝厨房”日记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Who Is The Master?
大东方(2018年9期)2018-10-21 15:29:02
高铁开进沙坪坝
在这里看重庆
今日重庆(2017年5期)2017-07-05 12: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