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坚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法国远征军的三位上尉乘坐侦察部队的热气球,在京津上空进行了拍摄,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航拍影像。1928年侵华日军在空中侦查时,曾对济南进行了航拍。迄今,济南所发现的最早一批航拍照即来自此。近年来,伴随着网淘的流行和老照片收藏的升温,这批航拍照渐次被发现,并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批航拍照总量有多少,先后拍摄过几次,尚没有确数。由于视角独特,这批航拍照备受研究者重视,为今天人们研究民国济南城市格局、城市风貌提供了很直观的影像档案。
图1:西门瓮城拍得清清楚楚一
这张题为“济南泺源门”的照片,首次将清晰的西门(泺源门)瓮城景象呈现在当代人面前。明代初年,济南守将铁铉诈降,将燕王朱棣诱入西门瓮城。意欲瓮中捉鳖,差一点将朱棣在此杀死。冷兵器时代的高大城墙和瓮城难挡现代战争中的火炮。照片中,宏伟的西门箭楼变成了几根残柱,所幸城楼尚在,而西门外顺河街一带的民房几乎无一完整。
如果把目光从图中的焦点区域移开,还会在这张航拍照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图中,西门往东的大街为西门大街,即今天的泉城路西段,从箭楼门洞口那辆汽车目测,当年西门大街只有两车道宽,最窄处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过。再仔细看,西门大街旁还能找到恒大银号那座洋楼,也就是今天的齐鲁金店。此外,照片上还能清楚地看出西门一带的高都司巷、太平寺街等老街巷的院落格局。
图2:珍珠泉大院原有七进深
这张题为“济南城内督军公署”的航拍照,核心景象是珍珠泉大院。明代,这里是德王府;清代,这里为巡抚衙门。辛亥革命后,这里又先后成为山东都督府、督军公署和督办公署。这张照片拍于“五三”惨案发生后的1928年5月22日,确切地说,当时这个地方已改称
“督办公署”几年时问。不过,时任山东省督办的张宗昌已于同年4月底撤离济南,随后日军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公然出兵济南,制造了
“五三”惨案。
这张珍珠泉督军公署航拍照为世人留下了俯瞰珍珠泉大院的绝版照。9年半后,即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临济南城下,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不战而走,撤退前以“焦土抗战”的名义将珍珠泉大院(时为山东省政府)付之一炬,火后仅存清巡抚大堂等少数建筑。
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公署内建筑自南向北按中轴线分布,从大门算起,有七进院落,各院错落有致,清巡抚大堂是中轴线上最宏伟的建筑。后院之后,是一个遍植树木的花园,它西与濯缨池相通,池中可见古戏台(今天尚有),由濯缨池沿玉带河土溯,可见一个方形泉池,这就是昔日的珍珠泉,泉池比今天略小。
这张照片的涵盖面积超过了济南老城的1/4,珍珠泉大院东面、东南面的城内建筑清晰可见,还能明显看到济南府城城墙、新东门和东南角楼——九女楼。再仔细看,府城城墙东面还能看到东圩子墙,两墙之间还有种着树的小山坡。此外,在珍珠泉大院西面,还能看到王府池子,今天它大致是方形,而当年,却是明显的“L”形。
2010年3月,上海收藏家冯忠宝先生从一家日本网站买到一本侵华日军后人出售的影集,内有济南、青岛老照片数十张,其中画质清晰的济南航拍照就有6张(1张为日机空中列阵照片,地面建筑拍摄的是哪个区域不详)。笔者看后震撼不已。这组航拍照拍摄区域很大,画质清晰,让当代人有幸从一个新的视角,回望80多年前泉城济南的老城和商埠风貌。
最初拿到这组照片后,冯先生已敏感地意识到,每张照片上都出现的“3.5.22”所代表的应该是纪年。是公元1922年5月3日?民国22年(公元1933年)5月3日?还是日本昭和22年(公元1947年)5月3日?
仔细端详这组照片,我发现,其中那张泺源门的俯瞰照似曾相识,与2005年济南市档案馆所编《济南开埠百年》上的一张航拍照像是同一个角度拍摄。据此,我初步判定,这应该是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后,日军航拍的照片。1928年5月3日,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的日军蓄意挑衅,与进驻济南的北伐军发生冲突,残杀外交官蔡公时及中国军民千余人,史称“五三”惨案。此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事态,强攻济南内城,驻守内城的北伐军与之展开激战。10日夜,济南守军奉蒋介石之命撤出内城,绕道北上。次日,日军占领济南内城,在全市大搜查和野蛮屠城,至1929年5月方全部撤走。在整个惨案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军民多达6000余人,建于明初的济南城楼在“五三”惨案中被炸得面目全非。为了铭记国耻,西门箭楼被炸毁的照片,曾被频繁刊印在报刊、图书、明信片中,使之广为流传。
我将自己的看法转达给冯先生后,他转而意识到,“3.5.22”指的应该是“日本昭和3年5月22日”,这和照片上出现的“山东临派飞”是能够对应起来的。冯忠宝先生通晓日语,通过查阅日文《昭和三年事变出兵史》等书,他最后断定,照片上所写“山东临派飞”,应该是“山东临时派遣飞行队”的简称,该飞行队是从驻扎在平壤的第6飞行连队派往济南的,1928年5月至10月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侦察,11月才回到了平壤。
另据冯先生考证,照片上所写的“O.安东特务曹长P.丸本曹长”应该是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曹长相当于准士官。O.可能是英语Operation(驾驶、操作),P.可能就是Pilot(飞行员)。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也很出乎意料。
老照片研究专家陈强先生经过细致比对后发现,航拍照之一——泺源门照片,与2005年济南市档案馆所编《济南开埠百年》上的那张老航拍照像非但是同一个角度拍摄,而且就是同一张照片,只不过,《济南开埠百年》在排版时将原照进行了拉伸。
笔者于是向济南市档案馆求证该书所用老照片的来历。原来,济南市档案馆所用的那张航拍照是从一本1928年9月26日刊行的《图画时报》翻拍而来。1920年6月9日,在上海《时报》任职的戈公振创办《图画周刊》。该画报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第一画刊”。至1924年2月17日的186期,更名为《图画时报》,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至1935年10月13日停刊,共出刊1072期。
除了“济南泺源门”外,“济南小西北门”航拍照也刊登在同一期《图画时报》上,署名均为“子琳照相”。该画报在刊登济南航拍照的文字说明中,鲜明地体现了谴责日军侵略济南的爱国立场。如泺源门航拍照的说明文字中有“济城内外市俚栉比商业繁盛当济案发生之际日人不绝用大炮乱轰我济南同胞任其糜烂损失之巨可想见矣”。
日本人拍摄的照片,断不会寄给中国的杂志社用来作为谴责日军侵略行径的凭证吧。这是咋回事?
航拍照署名为“子琳照相”,这和冯忠宝先生所发现的航拍照原片上所署的“安东特务曹长”和“丸本曹长”也对应不起来。是原作者化名还是别有原委?
笔者就此向济南市文史专家乔润生先生请教,乔先生一番解释最终道破迷津。原来,
“子琳照相”是一位叫王子琳的山东海阳人在济南创办的照相馆,曾是济南城三大照相馆之一。乔先生介绍说,上世纪20年代中期,“闯关东”归来的王子琳来到济南,在县西巷南头路东开设了“子琳照相馆”。1928年5月,日军制造“五三”惨案并进驻内城后,威逼王子琳为他们拍照和冲洗照片。王子琳在为日军冲洗照片的同时,想办法偷偷留出一些照片。日军被迫撤出济南后,王子琳立即将留下的记录日寇罪行的照片翻拍放大,在照相馆的橱窗里进行展览宣传。
《图画时报》上署名“子琳照相”的照片,应该就是王子琳在被迫给日本人洗照片时偷偷留下来的。该期《图画时报》的刊行时间为1928年9月26日,当时,济南尚处在日军占领之中,王子琳应该是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两张航拍照偷偷投送出去的。
最近几年,济南题材的清末、民国明信片大量回流。笔者发现,在日本人发行的关于“济南事变”(我们称之为“五三惨案”)的明信片中,这6张航拍照中的5张都出现过。由于明信片印刷的质量所限,其画面的清晰度和质感,较照片都是弱了很多。
2014年10月,济南历下区明府城保护与改造工作现场办公室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济南老物件老照片征集活动。2014年12月,经笔者联系,冯忠宝先生将藏有1928年行拍照的日本老相册有偿转让给明府城。至此,这组备受济南人关注的航拍照原片,重新回到了它的拍摄地济南。(照片由明府城老物件老照片征集工作室供图)
图3:藕神祠、济安门初次露面
这张题为“济南小西北门”的照片,同样为当代人回望老济南提供了一个新角度。照片上半截可见大明湖一角及湖边建筑,通过对照老地图可知,湖边建筑东为今天尚存的铁公祠,西面则是早已消失多年的藕神祠。现在,大明湖公园中的藕神祠位于南丰祠东,为1998年的新建建筑。照片的核心区域是济南府城城墙与圩子墙交界处,高大厚实的府城城墙与低矮单薄的圩子墙对比鲜明。圩子墙横跨西护城河,河上为水门,过河后不远又有一个门洞,这应该是老照片上非常罕见的西北门,大名为“济安门”,其位置约在今天的启盛街北口附近。
需要注意的是,照片中府城城墙有一个大缺口。据记载,1928年5月10日凌晨4时,济南内城西北角被日军攻占约300米。5时,济南代理卫戍司令苏宗辙亲临现场,指挥北伐军合力反击,数次打退日军。10日晚,中国守军接蒋介石撤退密电,于11日凌晨自动撤出济南。因此,这个大缺口应该正是中日军队拉锯战之地。这或许正是日军在战事结束后,特意航拍此地的原因。
图4:两座老火车站有张“合影”
这张题为“济南停车场”的航拍照,同时拍下了津浦铁路济南站和胶济铁路济南站。这两座堪称济南商埠区标志性建筑的欧式火车站平行排列,以“合影”方式出现,在济南老照片中是绝无仅有的。由于津浦铁路济南站已于1992年拆除,这张合影照也成了空前绝后之作。
津浦铁路济南站建于1908年,1912年投用,是一座典型的日耳曼风格的车站建筑,为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胶济铁路济南站建于1914年,1915年投用,是一座德国古典复兴晚期建筑艺术和结构形式相结合的建筑。这两座建筑都是济南近代城市建设史上的精品之作。从照片可以看出,它们一前一后平行排列,对等布局。车站周边建筑疏朗而有序,两车站之问,不仅有铁路相隔,还有宽阔的绿化带。因经一路的拓宽,现存胶济铁路济南站旧址前空间已变得很狭小,而照片上,站前广场显得很宽大,旁边的济南电报局为巴洛克风格,与火车站遥相呼应。
图5:省立医院的“童年照”现身
这张题为“济南病院”的航拍照,拍摄的主题建筑,今天在山东省立医院还能见到。
“一战”爆发后,日本人在1915年接收了德国天主教会在济南创立的博爱医院,并将其迁至经三纬八,更名为“青岛守备军民政部铁道部济南医院”。1917年起,日本人在经五纬七动工兴建济南医院新院,至1922年建成,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为商埠最大的医院。1923年,该医院转交给济南日本侨民团管理。1925年,日本侨民团将医院更名为“同仁会济南医院”,日文中一般称之为“济南病院”。
航拍照中的“同仁会济南医院”,周边没有高层建筑,南面有大块的空地,因此,医院主楼建筑显得较为突出。1937年12月,日军兵临济南城下,韩复榘撤退时,以“焦土抗战”之名,烧毁了同仁会济南医院,过火后医院主楼仅剩墙体断壁。日军占领济南后重新组织修复,主楼大致保持了原样。1945年日本投降后,山东省立医院迁至济南,接管了同仁会济南医院。
如今,这座照片中的原医院主楼,尚作为山东省立医院的办公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