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勇
青海坛城,梵文叫“曼荼罗”,藏语称“吉廓”,是藏传佛教密宗中最为重要的图像之一。坛城艺术是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近千年的历史渊源。据统计,坛城有100多种,名称、图案各不相同,式样丰富多彩,分类也十分繁杂。坛城主要由红珊瑚、琥珀、松耳石、青金石、金粉等价格昂贵的矿物质制成,是藏文化中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青海坛城艺术整体结构是按照藏传佛教的宇宙观和人体结构组建的,既是宇宙的缩影,也是主持仪式的大喇嘛的神秘躯体。坛城分为平面坛城(绘画)、浮雕坛城(彩粉、金属)和之体坛城(本制、金属制)三种形式,在青海最为典型的黄南州热贡坛城、海南州贵南县塔秀寺彩粉坛城、湟中县塔尔寺坛城和果洛州达日县德昂寺坛城等。
青海坛城艺术作品中比较常见的是浮雕坛城,制作此类坛城的原料比较珍贵,主要有红珊瑚、松石、青金石、子母绿宝石等矿物质。制作过程中对结构、位置、长度、名字等要求非常严格,图案主要是以内外五层的吉祥时轮形状为主,外层由土、火、水、风的空间筑成宽广的宇宙,以黄、白、红黑、绿五种颜料堆砌,勾勒制作而成。画面起伏不平,凹凸有序,色彩缤纷鲜艳,气势宏伟精美。用以祭、供、观、修,堪称宗教艺术一绝,坛城的讲经仪式规模空前,实属罕见。
坛城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并塑或绘以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坛城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需供奉的、其形式多样,大都以唐卡、壁画形式出现,在寺院的各殿墙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绘有精美的坛城。坛城亦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
藏传佛教密宗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四部表示了密宗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坛城是依据各部经典制作,所以从教义上的分类理应与密宗的各个类别相吻合,故而也分为四类:事部坛城、行部坛城、瑜伽部坛城与无上瑜伽部坛城。
事部坛城:《布顿佛教史》认为事部的经典包括“彩吉祥部”、“观世音部”、“金刚手部”、“注释部”、“不动金刚部”、“明母部或救度母部”、“顶簪部”、“一切部”和各种“小咒”九类,译成藏文的经典有二百九十五部。根据这些经典,制作的坛城即是事部坛城。
行部坛城:《布顿佛教史》中行部的经部包括六部经典。本部为《毗卢遮那现证菩提部》,注释部《三眛耶庄严王密部》等。根据行部经典所作坛城为行部坛城。毗卢遮那佛即大曰如来,故行部坛城基本等于胎藏界坛城。
瑜伽部坛城:瑜伽部坛城和上瑜伽部坛城占据了现在能看到的藏传密宗坛城中的多教。瑜伽部的本部为《典实摄略经》,注释部为《金刚顶经》。此外包括《吉祥尊胜最初密部》《吉祥尊胜最初密部四节补空》《明智最胜密部》等,根据这些经典制作的坛城即为瑜伽部坛城,其中以金刚界坛城为数众多。
无上瑜伽部坛城:是将自己的身心直视为诸佛本尊的坛城,无上瑜伽强调生理和心理相互融合的修法。无上瑜伽密部有不同的分类,宁玛派和布顿大师将无上瑜伽部分为方便父部、智慧母部以及无上无二部。觉囊派只分为方便父部和智慧母部两类。萨迦班智达将其分为无上瑜伽和无上瑜伽母部。
坛城制作在青海地区分布广泛,以黄南州热贡坛城、海南州贵南县塔秀寺彩粉坛城、湟中县塔尔寺坛城、果洛州达日县德昂寺坛城等为代表。坛城制作过程中对结构、位置、长度等方面要求严格。
沙绘坛城选用的细沙以矿物手工磨制而成,其中还有黄金、绿松石、玛瑙等金属和矿石。沙绘坛城就是用彩色的沙子或矿石粉末一类非永久性材料,绘制在平台上的圆形画幅,结构、位置、长度等有严格的规定和细节要求。它的完成需要数名甚至数十位经过严格训练的僧人合作。制作之前,喇嘛会先在台座画好垂直线、对角线、圆形等几何图案,作为构图定位基础,然后描轮廓线,再从中间开始绘制,逐渐向外。每个步骤,每一细节都严格遵照佛经记载方法制作,不允许个人自创。绘制过程中,为了不让呼吸影响画面,需要戴上口罩,把装在特制的锥形容器里的沙子,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控制,漏下绘制成整幅画面,绘制时间随大小不同,需要几天到数月的时间。
青海坛城艺术包括木雕、彩画、剪贴等种类,是藏族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宗教文化相交融的缩影,对于研究深厚的青藏高原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民俗、意识形态以及藏学中的天文、地理、历算、医学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形态丰富,内涵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它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是当前我省文化建设发展的重大课题。
在青海,寺庙需要在仪式上制作坛城时,一般不会从外面请人,而是由自己寺庙里的僧人绘制。学习这门艺术的弟子首先要懂得藏文,能够理解教义,还要有专业心与智慧心,才能很好地将典籍的语言转化为图形,并在制作中体现出来。坛城的轮廓与具体形象,在绘制之前就已经形成,制作者只是通过记忆和经过训练的双手,用色彩、图形填充。制作者只是一个中间人,只是默写一种事先规定了的东西,并且在其中获得对自我的教育。也许这种事先规定、并且帮助人精神成长的东西即传统,人们在接受这种事先规定的过程中,也被其考验意志、耐心和能力。
坛城作为一种历史久远并且是青海独有的宗教艺术形式,在寺院中得到了很好传承,对它的保护与理解,在人们理解藏传佛教和藏族的艺术创造力等方面,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把坛城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最重要的也许不是保存实物,而是保存一种对其精神含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