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推动我国文化传播的思考及建议

2016-04-28 03:49
学习月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课程文化

(作者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易凌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互联网教育是科技、教育与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作为文化交流和共享的新形式,有利于丰富文化表现力,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尤其是以MOOC(翻译为“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在线课程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直接或者间接传播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不仅是世界各国文化传播竞争的阵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战略资源,应该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互联网教育这种文化传播的新途径,考虑其对价值观传播的潜在价值,抢抓我国文化发展和传播带来的新机遇,积极主动占领文化发展的高地。

一、互联网教育给我国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

(一)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自古以来都和教育密切相关,教育不仅是地域和国家之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孕育培养下一代、文明形成的重要途径。传统教育由于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传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大踏步进入教育领域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揭开了教育的新篇章,互联网教育是科技、教育与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有利于丰富文化表现力,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互联网教育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方式、任何内容的学习,为文化的跨国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交流渠道。美国可汗学院引发的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翻译为“幕课”)热潮,开拓了美国文化传播的新领域。美国一位名为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人将2300多部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目前全球有5600万中小学生观看他的教学视频,很多视频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汉语等10余种语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大力发展网络在线课堂,免费向全球网友开放,学生如果学到一定程度的课程,可以申请注册为哈佛大学的学生,通过考试,拿到结业证。互联网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一个国家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出去,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抢抓互联网教育推动我国文化传播的机遇

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传播的生态环境,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文化的传播已经数字化、个性化和便捷化。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传播的变革。在丰富文化表现力上,互联网教育可以集成和集聚丰富的文化资源素材,有利于文化多种形式的解读;在提升文化传播力方面,中华文明成果以数字化形态呈现,顺应了文化传播多渠道、多载体趋势,既缩短了中华文化的生产周期,又提高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效率。互联网教育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全球化,也给我国文化发展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互联网教育不仅要从教育视角来看待机遇和挑战,也应该从中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和重视。全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通过互联网教育这个平台传播,对传播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面临互联网在线课程迅猛发展的新趋势,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站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迎接挑战,积极开发在线网络课程。清华大学也已经加入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网络在线课程体系。我国政府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从历史的、战略的高度,认识到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播面临的一次历史性发展机遇,通过互联网教育这一途径来传播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二、互联网教育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互联网教育给我国的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是面对互联网教育大潮的冲击,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企业、教育机构的参与多是自发性的,还缺少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二是在国际一流高校传播中华文化上主动布局还不够。面对幕课大潮,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加入国外的互联网教育课程体系,充当西方国家推广西方文化价值观、提高西方国家“软实力”的马前卒。如何充分考虑互联网教育对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大机遇,从推广中国文化价值观、营造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上来布局世界各高校的互联网在线课程体系是我们要思考的。三是互联网教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各自为阵,相互融合还不够。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互联网教育的项目、产品的操作层面,促进互联网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共融共荣都有很大的空间。四是在引进国外的互联网在线课程的过程中,还要警惕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问题,要成立专门的互联网教育协会,成立认证机构,形成专家审查把关机制。同时,还要保护好数字化文化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五是促进互联网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互联网教育推进文化传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上还需要加强,互联网教育课程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利用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我国文化传播的建议

(一)做好互联网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顶层设计

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提前考虑在我国发展互联网教育来推动文化传播的战略问题,尽快推动互互联网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指导思想、框架原则,加强对互联网在线课程引发的全球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播影响与挑战的研究,从国家层面确定互联网教育促进文化传播的预期目标,从而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此外,从工作的组织管理上,政府部门要担负起我国互联网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统筹协调推进的责任,建立起互联网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播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

(二)加强在国际一流高校传播中华文化的布局

随着互联网教育在全球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推动互联网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加强在海外的布局,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已迫在眉睫。“十三五”文化规划从加强中国文化传播的实际出发,一方面推出一批传播和发展影响21世纪人类文明进程的优秀中华文化课程,另一方面鼓励我国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谋划在全球的布局和布点,建立国际跨校联盟,在共建共享中加强互联网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和担当。这是互联网信息时代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决策者、大学校长、教授、学生和广大公众应该有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

(三)促进互联网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共融共荣

在政策方面,可以在税收方面和放权方面为互联网教育公司提供产业层次、企业层次和文化项目层次的优惠政策。在产业层次,要鼓励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推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和教育产业的发展和融合。在企业层次,要实行鼓励民间企业参与的政策,大力扶持市场反应快、机制灵活、适应力强的文化企业和中小教育机构。尤其是要鼓励文化骨干企业家和一流高校的战略投资者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贡献。在文化项目层次,要扶持和指导一批传播中华文化的高质量互联网教育产品项目。在互联网教育的项目、产品的操作层面,促进互联网教育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融合,比如建立中华文化数字素材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以互联网教育为载体,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图书馆的学习平台,一方面可以方便教育工作者择取素材整合成新网络在线课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专题的文化学习。再次,要借用科技的力量让中华文化的在互联网教育中活起来。“数字故宫”、“数字敦煌”、“会说话”的《清明上河图》等数字化产品都是将科技和文化相结合的典型案例,饱含科技元素的中华文化素材与互联网教育整合后,能帮助学习者解决文化展品因为专业性太强而“看不懂”的问题。

(四)建立互联网教育课程的传播、评估和监管机制

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出台相关规定,让一批传播我国先进文化的网络课程作为我国重点大学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同时重点向国际一流大学推送,修完相关的中华文化课程可得到认可的学分。为保证教育和文化课程资源的质量,制定互联网教育的文化资源和课程的标准体系。可以由教育联合文化主管部门或是互联网教育协会来成立认证机构,制定课程认证的标准,对重点推出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互联网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测验考试的水平进行评估和认证。此外,还要保护中华文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版权。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版权问题一直是长期关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产权法还要加强对互联网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有效保护网络教育文化资源开发者的权益。

(五)完善互联网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设一支传播中华文化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开发队伍。推动互联网教育传播中华文化需要教育专家、文化名家、互联网技术专家等多方面的人才。在设计和开发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时候,一个完整的互联网教育文化资源开发团队是非常复杂的,包括项目经理、讲课教师、制作人、摄制团队、后期制作、运营人员。整个制作流程包括:选题、知识点设计、拍宣传片、集中摄制、后期制作、测试反馈、数据分析等复杂过程。因此,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需要培养和配备一支由高层决策者、文化专家、教育专家、技术专家、管理精英、教师精英、学生精英等组成的研究和开发传播中华文化的互联网教育资源的综合型队伍。

二是推进中华文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利用互联网教育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文化和价值观教育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传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加强对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课程历史的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丰富相关课程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坚持传播先进文化,选择拥有内在文化魅力的主题,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甄别,并与宣传科学真理、传播现代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结合起来,推陈出新。

三是设计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互联网教育课程。互联网教育通过网络在线课程来实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开发和设计传播先进文化的互联网在线课程是推动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化课程可以设置引人深思的千古之谜和永恒话题,选择文化名家来深入阐述,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问题的导引,精心设计和营造师生对话的充满文化品味的氛围。比如,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把孔子的《论语》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形象与内容的标准,演出来给学生看,非常鲜活地“演”出中国文明史或者中国文学史,然后让学生对《论语》的精神内涵进行概括,再提出思考问题:儒家文化为什么能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对很多实际问题有哪些启发?学生再来读《论语》和思考问题就会更好理解了。在开发和设计互联网课程的时候要注重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传播影响。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课程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