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支重要队伍。高校应该通过两支队伍协同的制度、平台、模式的有效构建,发挥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德育和智育紧密结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性。
目前,高校专业教师及辅导员由于在育人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不同,过于强调分工而未重视协同,导致实际育人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状况。根据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调查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能相对分离,工作环节各自相对独立。部分专业教师甚至不能明确自身应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形成育人合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不协同。专业任课教师与辅导员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职责。由此导致,教书与育人割裂,专业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不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只注重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不主动开展或逃避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上缺少系统论的认识,缺少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任务意识。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不协同。专业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思想性把握不准,甚至有个别老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消极的,极个别教师甚至散布片面、偏激、错误的言论。辅导员参与第一课堂的形式、路径与方法不明确,职责界定不清晰。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缺少沟通,在第二课堂中协同配合的平台、路径和方法手段不多。
三是考评体制机制不协同。专业教师考评侧重科研,很多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专业教师考核范畴,致使专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轻社会工作,缺乏主动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缺乏动态的交流转换机制,缺乏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
在明确专业教师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应着重寻找两者工作的重叠部分和连接关键,提炼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可复制的有效做法,通过制度建设进行固化和规范化,以机制创新搭建工作平台,实现工作内容和教育载体的协同。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构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框架。
通过担任班主任、按专业对接师生党支部团支部、实施导师制等方式,让专业教师承担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专业教师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治学感悟为学生导航,强调知识技能教育与完善人格培养的有机融合。通过定期听课、召开有学生参与的教学研讨会议、建立网络互动模式等方式让辅导员参与专业教学环节,与专业教师沟通合作,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精心设计组织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辅导员负责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整体布局和梯队构建,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科研项目组等,开展研究型学习,邀请专业老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这一框架,在育人工作中,至少可以实现以下三个协同。
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框架
一是专业教师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通过安排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按专业对接师生党支部团支部、实施导师制等方式,要求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讲解中解答学生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实践;进行诚信教育、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知识技能教育与完善人格培养的有机融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辅导员走进课堂,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将辅导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化,提高工作质量。充分挖掘两支队伍各自潜在的优势,使两支队伍形成配合意识全程参与育人过程,以政治思想引导为核心内容,协同配合指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材料学院把每年的4月定为“师生交流月”,通过“学者学生面对面”座谈会、报告会、辩论赛、趣味运动会、师生球赛、联谊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全院教职工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关爱引导中来,经常了解所联系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情况,参加班级的相关活动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交流,形成人人关心学生,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格局。
二是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学的协同。学风建设是育人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载体之一。第一课堂是以课程教学为主的方式融合德育职能,教育的实质是师生的有效沟通,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达成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应恪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基本原则,自觉完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学科知识,改进课堂讲授技能,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第一时间反馈给辅导员,倡导优良学风。通过执行听课制度、召开教学研讨会、建立网络互动模式等方式让辅导员参与专业教学环节,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课堂,及时掌握学生上课情况;课下与学生们及时沟通,针对学业困难学生,通过谈心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及时与专业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优良学风。
三是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课外创新实践的协同。学生第二课堂以辅导员为主导,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沟通合作,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精心设计组织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辅导员应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创造机会鼓励师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相互联系,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到专业课教师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构筑和谐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依托专业教师的学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竞赛、科学研究等活动,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科研项目组等,开展研究型学习,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高校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在育人过程中,工作侧重点各有不同,专业教师侧重于知识传授,辅导员侧重于思想引导,但育人工作不是简单的“产品制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再造。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湖北大学材料学院提出并实施“协同育人”的理念与模式,探索建立了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享、交流的微博、微信、QQ群等平台,制定了鼓励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激励政策等。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在育人过程中各自独立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学院将进一步把实验员、行政人员也纳入到协同育人工作框架内,使全员育人目标在协同育人框架内落到实处,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