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昭光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开始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开放、更加灵活,学生也始终保持着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去,这确实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兴趣是打开思维大门的最好方法,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的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取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材料,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与生活相联系,从生活经验着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我们老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想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一定水平的语言艺术的老师是不能胜任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求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个性心理因素,将数学语言与生活相联系,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在《利息》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跟学生这么说:“老师家里有20000块钱闲着不用,可是这么多钱放在家里我觉得很不安全,老师很担心被小偷偷走了,我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我该如何安全地保管好这些钱呢?”这时学生想到的办法很多,我就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拿到银行去存比较安全。在存钱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方面的信息,有哪位同学能够帮我介绍一下呢?”这时候学生们又开始竞相发言。在充分了解了“储蓄”的好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地告诉我“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越相似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来设计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去发现、学习、探究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竟然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比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的情境搬到数学课堂上来:“同学们去西湖春游,大家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只有8条小船,而且每条船只能乘7个人,结果还有14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自己编一道数学题,然后自己列式尝试解题。这样一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枯燥的数学内容转变成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还能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去。
三、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深深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老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实际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来源于生活,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这样,不仅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理,让学生真真正正地理解了数学,感受到实际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生活,进而热爱数学。
比如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可以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让他们体会到只要用心去观察实际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日常的生活事件中处处蕴含着数学规律、包含着数学知识。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为校园的主要通道两边设计植树方案,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学关系,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四、把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又离不开数学,特别是我们小学的数学知识,几乎在所有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存在。老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他们能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学过了“长方形面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黑板大小,学校里、家里等与长方形面积有关的,都可以去计算;又比如学生学过“人民币”后,可以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就是生活,只要将学生很好地引导到生活中去,使其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