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慧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实践的基本方式,它超越了教室、学校的局限而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密切了学生与社会、自然、生活的联系,是走向学生现实生活并连接未来可能生活的课程。它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努力向着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正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的那样:“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悟,它把人置于实际生存的世界之中,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
作为一名实践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挖掘和拓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校园是孩子学习成长的乐园,为了培养学生的爱校热情,我们在综合实践课中可以带着他们走进校园。如:用自己的行动参与每天的劳动,把校园打扫干净,并自觉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新学期开学了,找找校园发生什么变化;用画笔把自己觉得校园最美的一角画下来。基于学生兴趣,我们对校园花草树木的产地、种类、花型、花色、花季以及栽培历史、实用价值进行了综合研究,采用自主研究、分组合作、深入探究的方法,先制定研究计划,再积极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学生的家庭生活
教育要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以学增知,以劳辅德,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日本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有专家建议,孩子3岁的时候就应分担家务,5岁孩子可以自己整理房间,7岁可以用吸尘器,10岁的孩子每天的家务应不少于45分钟,到18岁做到懂得如何持家。劳动教育应该成为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在“母亲节”“父亲节”到来之际,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母亲(父亲)制作了一张节日贺卡,有的学生为母亲(父亲)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母亲(父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社会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所以,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与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有很多问题在课堂上很少提到,所以学生也考虑得很少。我们发动学生在社会中、生活中、现实中去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去发现社会生活的问题,然后根据课题的可行性来确定课题。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他们会提出非常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比如他们见到社区内没有专门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就联系居委会共同建设“和谐社区”;见到街旁乱停车辆,就提出了“关于乱停车辆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的课题等等。因此,实践不光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所学内容的延伸,而且大大超越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它所触及的方方面面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四、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有关宇宙、生命的问题问得特别多。比如学生问宇宙中有多少行星,不要说教师,就是科学家也不知道。这不是仅靠自主和热情、认真就能解决的。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要不然就会出现“拿着自主的指挥棒,演奏专制的曲目”的尴尬场面。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但如果非要去探索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缘由,探索气候变化的奥秘,这样的课题就没有现实的意义,就只能留给天文学家去做。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应密切与自然、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放眼生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从而使学生学会生活,使综合实践活动焕发生命力,真正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