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佳 赵麟 李俊峰 田甜
摘 要: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党支部传统的组织生活存在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强、创新性欠缺等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微时代特色、高校学生党支部现状和大学生党员特点,在组织生活方面推进“双主体”创新模式,加强组织生活内涵建设,持续推进组织生活创新,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加强高校基层党建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基本阵地,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学生的变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出现了一些不适应问题。做好高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调动学生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高校学生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富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坚强战斗堡垒,对于在新时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时代特征和党员个体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效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探索了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新模式,持续推进组织生活创新,确保组织生活形式上“活”、载体上“新”、效果上“实”。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释义和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是指高校按照基层党支部和党员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求、大学生党员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的系列学习和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
一般来说,实效性受到制度、时代和个体等三个方面制约。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共中央组织部、北京市和各高校关于开展组织生活的规章制度都较为系统和完善。因此,笔者主要从时代特征和党员个体来探究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效性。
微博和微信等媒体的持续扩展,将我们推进了微时代,并成就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凸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人们的微语言和微行为之间产生了相互的细微影响,其正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为进一步了解微时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本研究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本科生党员和研究生党员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为94.2%。经调研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党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学生党员在网上较为活跃
在社交网络工具使用上,320人开通了人人网账号,占调研人数的94.4%;294人开通了新浪或腾讯微博账号,占调研人数的86.73%;330人开通了微信账号,占调研人数的97.34%,100%的学生拥有并使用QQ号。
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245人习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渠道获取学习内容,占调研人数的72.27%,61人习惯通过电脑获取信息,占调研人数的18%,33人习惯通过阅读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资讯,占调研人数的9.73%。
在网络活动时长上,学生党员在网上活跃的时间日均2.5个小时,活跃时间一般在12点~14点、17点~19点和22点~24点之间。
在网络浏览的其他内容上,重点关注的有时事要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电子书、朋友和同学的动态以及别人分享的精彩内容等。
2.对当前开展组织生活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
通过对返回的339份问卷的统计分析来看,155名党员每学期只参加1次组织生活,占调研人数的45.72%;每个月参加1次组织生活的有123人,占36.28%;每两周之内参加组织生活的仅有61人,占比为18%。
对开展组织生活氛围体验中,41人反映氛围较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占比12.1%;168人认为组织生活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占比49.6%;130人认为组织生活仅是作为“传话筒”的场合,传达上级下发的各项文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占比38.3%。
对影响组织生活实效性的调研分析发现,68人认为组织生活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占比20.1%;58人认为内容枯燥,与实践脱节,占比17.1%;192人认为支部成员各自忙碌,很难找到时间凑到一起,占比56.7%;21人认为自身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参与,占比6.1%。
3.学生党员通过社交工具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日益普遍
在增强组织生活实效性方面,参与调研的党员普遍认为要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组织生活的形式,增加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开展实践性强,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组织生活创新方面,221人认为支部内应该建立微信或QQ群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并开辟网上课堂供广大党员学习交流,占调研人数的65.19%;118人认为可以通过学术研讨、时事分析、社会实践、知识竞赛和互相监督评价等,进一步加强组织生活的创新,占比34.81%;在党支部内,进行信息咨询和交流方面,238人选择微信或QQ来进行互动,占比70.2%;61人选择打电话或发短信就行沟通,占比18%,仅有40人愿意选择面对面沟通,占比11.8%。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相比传统的组织生活,采取符合时代特点,操作性强且学生党员乐于接受的创新形式的组织生活,将能够提升其实效性。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面临的问题
1.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党员主动参与的动力性不足
某些学生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会时,只发挥“收发室”的作用,习惯“用会议落实会议,用讲话落实讲话”,主要以集中进行面对面的集体会议、主题报告等传统形式为主,支部组织生活从内容上往往还停留于理论宣读和政策传达的层面上,单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内容与形式单一、少变化,缺乏针对性、时代性,致使学生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不够,降低了其参与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减弱了学生党员的动力。
2.组织生活模式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不足
目前,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基本停留在读文件、传文件的传统模式上,或者演变成了党员发展与转正会,这与“90后”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乐于且易于接受新思想的特点格格不入。伴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其生活的各方面也深受网络的影响。网上上课、网上交流、网上学习等成为新的方式,这给传统的支部组织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3.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活跃性不足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虽然参加率高,但活跃性低、教育效果欠佳。个别党员认为参与组织生活会对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太大帮助,因而参与过程中比较被动,或者采取应付的态度,受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高。另外,也有一些党支部不重视支部组织生活活动,缺乏明确的学习主题,流于形式,直接导致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下降。
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对策研究
根据“不抛弃老的传统,坚持载体和形式创新”的原则,笔者采用组织生活“双主体”模式,既进一步加强传统组织生活的开展,同时又引入“线上支部微生活”模式,双管齐下,确保党支部组织生活保质保量,全员参与。
本研究从学校管理学院选择自愿参与的5个学生党支部进行研究试点:1个本科生党支部,4个研究生党支部。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78名,其中,本科生11名,硕士研究生67名。
1.线上组织生活
第一,建立党员组织生活微群,组织学生党员进行网上集中学习和讨论。5个学生党支部分别建立本支部的微信群和QQ群,并在人人网上开设公共主页进行宣传,方便其他支部和普通学生进行监督评价。在微群和QQ群内,党支部每周一发布本周的学习专题,进行微党课学习,使学生党员随时随地受教育。党支部在群里的资料便于保存和回放,可以利用多次教育和宣传。
第二,利用微信、QQ和人人网等开展微讨论,撰写微体会。党支部成员之间利用微信、QQ等进行互动交流,对于每一个专题,支部全体党员对微党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每名党员的发言次数不能少于3次。专题学习结束,党员在群内撰写不多于200字的个人微体会,互相之间进行监督评价,从而促进党支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第三,党支部书记进行微点评,提高党员思想政治觉悟。党支部书记根据每周确定的组织生活专题,汇总本支部党员之间的讨论和体会,对组织生活的开展情况进行微点评,并对活动的开展及参与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提醒党员自觉参与线上线下的组织生活,确保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觉悟双提高。
2.线下组织生活
在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工具的同时,也要兼顾线下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加深党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和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继续定期召开政治理论学习、党员发展和转正等支部大会。各支部根据网上学习的专题,每个月召开一次支部会议,总结政治理论学习情况,支部配备的理论导师、支部委员和其他党员对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介绍,对积极分子培养、确定发展对象、党员发展和转正等进行讨论和无记名表决。
第二,下发党支部组织生活台账,每周上交汇总。支部内每4人~6人分成1个党小组,每个小组下发一份组织生活台账。党员对本人当天的线上登录、发言交流、撰写微体会和政治理论学习等情况进行记录,对宿舍卫生,党员个人承包区的卫生进行考评,记录在台账上,每周末党员进行自我评价,支部书记对党小组进行评价并上交给学院。
第三,学院党委安排专人(如支部理论导师等)进行点评。学院安排党委委员、本支部的理论导师等,根据党支部上一周确定的组织生活专题,以及各党小组的台账和评价,对该党小组上一周的表现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近6个月的课题实施,本研究对5个试点党支部和78名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双主体”组织生活模式给支部和党员带来的显著变化,试点5个党支部的78名党员,大部分在下述几个方面有明显好转(如表1所示)。
正常作息习惯中,本科生从实施前的2人增加到实施后的9人,研究生从8人增加到42人;宿舍卫生优良率中,本科生增加6次,研究生增加4次;学习优良率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增加5人和33人;志愿服务方面,研究生有较大提升,从实施前的15小时增加到目前的201小时;通过微群互动,本科和研究生的交流次数远远高于实施前的数据,本科生从35人次增加到396人次,研究生从122人次增加到968人次。
同时,随着线上交流的增多,线下组织生活更容易协调和开展,大家更愿意聚集在一起参加支部活动,本科生线下组织生活从原来的1次增加到3次,研究生从原来的3次增加到12次;党员先锋工程也表现突出,本科生增加2次,研究生增加5次。在科研创作、精神面貌、人际关系和身体状况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生活“双主体”模式对于开展好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课题组还将对一些问题继续深入探索,如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的组织生活评价体系,进一步研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组织生活差异性,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组织生活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网上不固定的交流方式等。
本文系2014年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优秀课题“微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王洪松,董宁博.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2(1).
[2] 田合雷,盛义保,罗帅.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的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