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艳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禁忌语,而中西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禁忌语的异同。禁忌语是中西文化交流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两种语言的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因此,人们有必要加深对禁忌语的了解,从而减少交流的障碍。本文试图通过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的异同,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禁忌语;异同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1.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有效媒介,语言同时也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窗口,文化通过语言折射出其内涵。就像刑福义先生的话那样:“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1]而语言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就导致了语言禁忌的出现,禁忌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禁忌语,是指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因涉及隐私或词义不雅需避讳或禁用的词语。[2]
2.英汉禁忌语异同分析的重要性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达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禁忌语表达也有所不同。对禁忌语的熟练掌握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禁忌语异同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如果我们对不同国家间的禁忌语熟悉了解的话,那么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也会有所减少,因为禁忌语也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些历史、文化以及其他事物的有效表达,只有熟悉掌握禁忌语才能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其次,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对比分析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知晓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更好地掌握英汉禁忌语的表达技巧。最后,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在一些英语国家表现自如,避免出现一些生活中的尴尬。禁忌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了人们对自己言行的束缚,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有关。[3]
3. 浅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3.1英汉禁忌语使用的相同类别
虽然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以及各国之间的文化习俗不同,但是在语言使用策略方面话语者都会使用婉转语来避重就轻、避凶求吉。在使用英汉禁忌语也采取同样的策略。
在历史上,性别歧视问题持续了很长时间。所以关于性别歧视方面的言语也有很多。比如,英语中的一些词语或者话语表达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当人们要表达读者自己的见解时经常会讲“his own judgment”而不是“ her own judgment”。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词“his”代指了男女两种性别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性别,当人们并不知晓具体的性别时人们趋向于用男性词语来指代两性。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些表示女性的词汇改变了之前的一些意思,例如,“mistress” 原来是指代女性教师,但是现代女性教师很少这么称呼,“mistress”现在指代和已婚男士有不正当关系的女士,所以这也成为了关于性别方面的禁忌语。
同理,在中国古代男性也被视为一家之主,也是一家的顶梁柱,所以女性不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方面都必须服从男性,因此会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以及“三纲五常”等这些说法。但是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心理的觉醒,女性逐渐在社会上独占灿烂的星空,所以一些在古代形容女子地位低下的词语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3.2英汉禁忌语使用的不同类别
英汉禁忌语的使用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表示“年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方国家,如果一个人年老了就意味着这个人没有权利去参加一些竞争比赛,随之就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当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时,人们趋向于使用如“aged”、“elderly”、“getting on years”、“advanced in age”、“reach ones golden age”等等这些词汇而不是直接用“old”这一词来避免一些无形中的伤害。但是在这一方面,中国的使用语有所不同,中国人由于受孔夫子传统教育的影响,因此中国人对老年人是极其尊重的,中国人认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因此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子孝父心宽”“和为贵,孝为先”等等说法。同时,为了表示对老人的尊重,中国人通常会将“老”字添加在一个人的姓氏后面,比如“张老”、“李老”、“王老”等等。在中国人眼里,“老”字还意味着权威和智慧,所以会经常听到“老成持重”、“老师傅”、“老总”等尊称。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禁忌语以及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不少人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禁忌语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只要社会交流、社会交际以及语言还存在,一些禁忌语的表达就一定会存在的。所以熟悉掌握英汉禁忌语的表达方式以及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促进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2]阎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邓炎昌,刘润清.《预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