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雪莹 石秀文
摘 要: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都令人瞩目的瑰宝;是我国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三方面着手,浅谈如何通过翻译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更好地融入到世界中去。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英译;翻译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如今,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及宣传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然而,基于中西文化的较大差异,翻译则是中国把古代经典作品展现给世界的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法。作为译者要很好地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融入到世界中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扎实的汉语言功底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扎实的汉语言功底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是开展翻译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前提基础和先决条件。
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翻译中,英译古诗不失为中外文化传播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译文来说,翻译家许渊冲译为:“A bed,I see a silver light”;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辑的小良熏将其译为:“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couch”。从译文忠实原文的程度来讲,两位大家的翻译堪称完美。但若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再去欣赏译文时,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事实上,“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床”或“卧榻”。《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古时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所以,个人认为,若在译文最后对“bed”一词加以相应的注释,那么西方人在欣赏这首古诗时,则既可体会中国唐诗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魅力所在,也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译文内容要忠于原文
在我国古代经典作品中不乏有诗、词、曲、赋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和表现手法更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译者在译作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了解原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在这方面,不得不提到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汪榕培教授。其先后完成了《英译老子》、《英译诗经》、《陶渊明集》等,译著辉煌,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汪榕培最喜欢的诗人是陶渊明,所以在翻译其诗歌上,下了很大工夫。曾专门到陶渊明的故乡去考察体验了一个星期。随之译出这样生动、自然、传神的译句“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 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上)”。而正是这样的经历,再次证实了,要英译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因译者与原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所以除了对其内容要理解吃透外还应熟悉和原作者有关的一切细节,甚至有一定的亲身感受,最终才能译出更精彩、更贴近原文的作品。
第二,内容上要做到选词考究,忠于原文。
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曾与其夫人戴乃迭女士翻译过大量古代经典作品。其中,对《红楼梦》的翻译最为著名。就作品名称的英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来说,事实上中西方对于红色的解读是不同的。在中国,自古以来,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从张灯结彩到装饰配备,无不用红色来传递和烘托一种喜庆、吉祥的气氛;红色也是高贵的象征,“红楼”正是对“朱门”的影射。古时只有豪门贵族的府邸才可配有这种建筑风格。但在西方色彩文化中,红色却代表“灾难”和“血腥”。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坚持忠于原文,虽冒着一定文化差异的风险,也要把原汁原味的带有名族和历史色彩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三、变冲突为融合
在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定会遇到中西方的文化冲突。在此情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变冲突为融合。
首先,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有跨文化意识并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及时并恰当地加以注释或使用描述性翻译。其次,要深究西方文化,并在英语词汇量、俗语表达等方面进行大量积累和扩充,以便把作品翻译得更加准确、传神。最后,变通翻译方法。在汉语表达上,常出于通顺或强调而往往喜欢重复用词,但英语则侧重于形式的多样性而避免用词重复。例如,在《红楼梦》中,人们称呼贾母时总是重复使用“老太太”这一称谓,杨宪益先生的英译本则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英文称谓来避免重复:“grandmother”、“madam”、“the Lady Dowager”等等。这样,就完全符合西方语言习惯,从用词角度使整篇文章增色不少且不过于重复死板。
总之,我国古代经典作品的英译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这对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国际形象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条传播文化的翻译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相信只要做到有心、细心、专心,想必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英译领域定会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蔡华. 传神达意——读汪榕培英译陶渊明《形影神》[J].大连大学学报,2009(4):38-40.
[2]彭俊,钟文. 顺应理论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红楼梦》杨宪益英译本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1(10):86-87.
[4]陈芙蓉. 翻译中的文化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20(4):102-104.
[5]安新奎. 跨文化交际冲突与翻译之策略[J].语言与翻译,2004(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