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公子列传》谈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2016-04-27 07:44张媛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司马迁

张媛媛

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魏公子列传》与司马迁社会理想研究 项目编号:2014QNRS052。

摘 要:《魏公子列传》塑造了几位具有鲜明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主题就是歌颂魏公子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和侯嬴的“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司马迁理想的君臣关系,是太史公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魏公子列传;司马迁;社会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

一、“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的信陵君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的嫡长子也即将来继承君位的,被称为“世子”,而除“世子”之外的儿子被称为“公子”。信陵君就是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是他的封号。《魏公子列传》中关于信陵君形象塑造最鲜明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德,文中首先介绍信陵君的高贵身份,他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其次说明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用“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和“(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笼罩全篇。

《魏公子列传》用了相当篇幅来具体描写信陵君如何“仁而下士”,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太史公选用典型事例塑造公子“仁”的形象。信陵君有着高贵的公子身份,但他并没有贱视侯赢作为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的低下身份,做出了“往请,欲厚遗之”的举动。而当侯生不肯接受,拒绝道:“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这时信陵君反而对他更优厚地以礼相待,再三相请。

司马迁从不同方面塑造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信陵君“置酒大会宾客”,等到宾客都坐好了,公子“从车骑”,带着随从亲自去“自迎夷门侯生”,而且在车上让出了上座,非常恭敬的“虚左”以待。侯赢的举动和信陵君做了对比,他一点不谦让的直接坐上公子让出的上座,心里是对公子作暗暗的考察,原文说“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然后又写侯赢“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且信陵君竟然还亲自为侯赢“执辔愈恭”且“颜色愈和”;同时写到其他人的举动,“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信陵君则始终如一,表情谦恭,并没有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气,“色终不变”。回到家中,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正是通过这些不同地位身份不同个性人物的不同语言和行为,太史公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把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正因为信陵君的“仁而下士”的高尚品德,才使他得到了才智过人的谋士侯赢与勇武过人的勇士朱亥的帮助,得以窃符救赵,成就不世功业。

二、“士为知己者死”、有超人才智与忠心的侯赢

《魏公子列传》中同样以较大篇幅来描写侯嬴。侯嬴完全不同于战国时期朝秦暮楚的食客,不是那种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依附权贵,目的是获得个人的富贵利禄。侯赢“中隐于市”,不图富贵,魏公子一开始去拜访他遭到了拒绝。但是在他反复试探公子之后,确定了公子对自己的诚意后终于答应了公子的邀请。这时候其实侯赢已经把公子认同为自己的知己,决心尽自己的全力去回报公子的知遇之恩。侯嬴是一个有超人才略,不俗智慧而且在关键时刻值得信赖和托付的人。他对当时形势了如指掌,深知救赵意义,也知救赵惟一可行方案,窃符矫夺晋鄙兵。可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倘若不交兵符,只能让朱亥杀死他,容不得迟疑疏忽。侯生考虑问题很周密,已料到合符后而晋鄙不听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侯嬴的老谋深算,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信陵君的一片忠心。

侯赢的结局“自刭”,更加升华了他的赤胆忠心,以命回报知己的行为完美呈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行为准则。侯生的自刭而死有什么意义?有人认为是晋鄙无辜枉死,侯嬴心中不忍不安以死相谢。有人认为并非如此。如果晋鄙只知道谨守魏王的错误指令,而完全不明白救赵的意义,那他就是顽固无知的人,侯嬴无必要为其殉葬。侯嬴的自刭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坚定公子夺取晋鄙军队的决心和信念,是期盼以自己的自杀行为来坚定公子的信念,保证信陵君到时不会心软下不了手。晋鄙的确是宿将,而且又是无辜的,信陵君的为人又一贯仁爱,因此,当侯嬴开始一提这个计划时,信陵君就掉了眼泪,说:“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这是一种不好的苗头,这种思想不解决,到时候就要误事。这是侯嬴最为担心的。所以他告诉公子说:“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已送公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请您先行,我在家计算公子您的行程,当您踏进晋鄙军门的时候,也就是我自杀的时候。因此侯嬴的死,是为了借以激励、坚定信陵君这个当事人的信念和决心。他的死不是无谓的,是有重要价值的。侯赢自刭也是兼告信陵君他不会泄漏此谋,就如田光为燕太子丹及荆轲而自刎一般。

三、信陵君和侯赢之间关系所寄托的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四公子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最为推重,《魏公子列传》也是《史记》中的名篇。明朝人茅坤《史记钞》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的确如此,司马迁倾注了最多的热情来写魏公子信陵君。《魏公子列传》中,太史公以一支凝情之笔,尽情抒写了他对信陵君的推重与同情。

在“仁而下士,皆谦而礼交之”这方面信陵君比其他三个公子更突出。迎侯嬴,礼贤下士做到了家,又多次拜访朱亥,后在赵国时,又结识了藏于博徒和卖浆家的毛公和薛公。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魏公子信陵君却能做到“不以富贵骄士”,只要听说有贤者,就不惜亲身拜访,屈尊相请,反复再三。礼贤下士不仅表现在接待贤士们的礼数上,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从心里信任他们,认真听取他们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公子窃符救赵,成就功业后,赵王想以五城相封以报,于是公子不由的“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这时,有人批评他:“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教训公子自骄而功之的态度,而公子则“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闻过则改,从谏如流。信陵君就是这样靠着贤士们的帮助,建立了他的不凡功业。

司马迁对此极为赞赏,所以在文章中洋溢着对信陵君由衷的敬慕之情,本文不与《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申君列传》取齐称之为《信陵君列传》,而独称之为《魏公子列传》,行文中反复称“公子”不离口,全文共称104次,在《史记》全书也是独一无二的,说明信陵君是司马迁极为喜爱的一个人物,司马迁对其无限心折、倾慕的亲切感情,溢于笔下。

侯嬴也同样是太史公倾心歌颂赞美的人物之一,他才智过人,深谋远虑,赤胆忠心,值得托付。他为公子出谋献策,环环相扣,尽善尽美,算无遗策。他还是位心理学大师,非常了解人性。而且他善于把握整个时局环境,对错综复杂的人事了如指掌,他说“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就显著体现了他料事如神,聪明过人的特点。在侯赢身上,寄托着太史公为人处世的一种鲜明的道德理念,这就是“以命酬知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太史公由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到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品质是多么难得可贵。太史公对侯赢的歌颂,也是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魏公子列传》主旨描写了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的形象,表现了他礼贤下士的品德,并记叙了他在侯赢、如姬、朱亥等人帮助下窃符救赵的壮举。信陵君能不畏强秦,挺身而出,从大局考虑,不计个人生死,值得歌颂。为了窃符夺晋鄙兵,晋鄙、侯嬴付出了生命,如姬、朱亥也都尽了自己的力量,这是信陵君“礼贤下士”的结果,也是侯嬴朱亥等“士为知己者死”的归宿。《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就是歌颂魏公子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和侯嬴的“士为知己者死”。所谓“礼贤下士”,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些都是一种行为表现,一种道德观念。评论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环境,冯谖、鸡鸣狗盗之徒、程婴、公孙杵臼、豫让、聂政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物,都是为某个主子全心奉献,不顾惜自己生命的,侯嬴朱亥更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的,他们的活动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魏公子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和侯嬴的“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司马迁理想的君臣关系,是太史公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胡宪武:司马迁与史记[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韩兆琦.读《史记·魏公子列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

猜你喜欢
司马迁
司马迁7岁倒背《国风》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二十南游江淮”证明司马迁生于建元年间
——兼答张大可先生《司马迁生年述评》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司马迁拒受玉璧
太史公剽窃案
不可鄙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