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啸
摘 要:中职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教学工作基本内容与企业实际用工需求结构之间的有效对接。本文针对中职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和实践问题,选取两个角度,结合实例展开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职院校;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院校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工作实务模式,是在切实提升中职在校生实践工作本领水平的指导思想下,通过企业与中职院校教学工作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而建设形成的全新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模式,是智能楼宇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中职院校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工作的重要实践方式。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中职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和实践问题展开了简要论述。
一、结合现实就业需求结构确定具体的教学知识内容体系
在建构中职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队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中职院校教学工作的管理部门要针对现实劳动力市场环境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特征,在与智能楼宇产业相关企业实体做好信息资讯协调互通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本校相关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教学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意在保证基于中职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输出的毕业生能够相对顺畅地在劳务市场环境中获取良好的就业机会。
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智能化楼宇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毕业就业去向,包含各种规模的建筑工程企业、集成智能化楼宇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等。这些岗位是我国中职院校开展智能化楼宇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教学培养事业实施过程中,在制定具体的基于中职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教学培养方案时的主要目标指向。为了保证中职院校相关专业培养输出的人才群体平均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中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实际制定者必须做好对口专业企业的动态化信息沟通。
由于我国智能化楼宇设备在近年来始终处于持续性的技术更新发展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要求从事物业服务管理公司智能楼宇设备维护与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智能楼宇设备及其有关技术在近年的发展更新特征形成清晰的认知和把控,客观上要求中职院校在开展有关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将我国智能楼宇设备在技术发展更新过程中产生的特征纳入到课程教学工作体系中,确保有关学生在实际投身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智能楼宇设备维护与管理岗位之前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准备状态。
二、立足具体岗位类型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书》
通过对我国智能楼宇产业相关企业展开现存岗位类型系统调研工作,可以在充分获取有效调查成果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目录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中职院校智能化楼宇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书》。
通过针对智能楼宇建设产业企业实体展开的具体调研工作,可以发现中等职业院校楼宇类技术专业实际指涉的工作岗位类型主要包含:智能化楼宇设备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检测处理排除、智能化建筑技术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室内安全防护监控设备和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以及智能化楼宇设备的技术升级与改造等。而我国智能化楼宇产业的企业实体对相关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具备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校学习期间充分领会掌握基本的智能化楼宇产业基础技术知识,熟知国家针对智能楼宇产业的规范发展所指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具备基本的与智能楼宇技术设备相关的职业性建筑施工技术作业技能。
中职智能化楼宇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毕业生,想要在毕业之后顺利进入智能楼宇产业相关企业,就必须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努力,获取充足而实用的技术应用技能,为自身的后续职业生涯的稳定发展做好前期准备。在这里要求中职院校有关专业学生在学好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用工单位的实际素质要求,积极实施辅助学习资料的查找和学习(如楼宇工程技术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文本等),致力于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于中职智能化楼宇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学生而言,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约制条件,可以积极寻求专业课程导师帮助,从与学校开展合作办学的智能楼宇行业的企业实体中,实际获取真实的技术作业任务项目,并由导师指导带领,在校生积极协作参与,实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参与技术实践流程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针对中职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和实践问题,本文选取两个具体角度结合实例展开了论述。做好中职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和实践工作,对于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实际教学工作效能水平的提升具备重要的现实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章有国,汤海明.中职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4(26).
[2]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
[3]吴会斌.智能楼宇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
[4]夏学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