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尽心”、“奉公”为核心的忠德,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立身之基”和“为国之本”,所谓“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经》)。更重要的是,忠德不只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道德规范,《忠经》对从天子到至庶人,都提出了践行忠的具体要求。
君王尽忠,在于“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圣君章》)一个有道德的君王,也要有所尊奉,专心事忠。例如对上要用他的德行去事奉天神,对下要用他的德行去事奉地袛,在中要用德行去事奉祖先宗届,还要用他的德行展现在举国的百姓面前。只有这样,“则人化之,天下尽忠,以奉上也。”(《圣君章》)
大臣尽忠,“岂惟奉君忘身,殉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而已矣”,“在乎沉谋潜运,正己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化”。(《冢臣章》)作为宰相等重臣,不只是要做到事奉君上而忘了自身,奔忙国事而忘了自家,端正脸色直辞诤谏,面临国难有赴死的操守,还要有深思熟虑的智慧,忍辱负责的耐性,端正自己的德行并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选用贤才治国理政,端正仪容尽忠职守,以身作则使百姓自然化育。这才是大臣尽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忠臣应尽的本份。
百工尽忠,国家的官吏及各类人才要“入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其道,动则有仪。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盖百工之忠也。”(《百工章》)要求一个大公无私的官吏,事奉国家和国君时,来到朝堂就要无私的贡献所思所虑的谋略,走出朝堂后就要积极的落实所办的政事。平时无事安坐办公,总在思考利国利民的政策,办理事务总是依循一定的礼法规章,让人信赖与效法。对所掌职责,依规而行,不打不扣,所想之言,该说就说,没有畏惧。只要有利国家的事,就不顾自己的得失荣辱,去彻底践行。不论君上臣下都一心为公,共同努力成就国家,也因此彰显出国君的恩德,这就是百工官吏的忠心所在。
地方首长尽忠,主要是“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顺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而富之。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宣君德,以弘其大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视君之人,如观乎子,则爱之人,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守宰章》)守宰是太守,即州郡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市长等地方官。守宰身为一方首长,要做到为官“明”、处事“平”、立身“清”三字,就是磊落无私、公正公平、廉洁不贪。人之常情是“欲安”、“欲富”,掌管一方的长官,就要顺着百姓的希望,让他们过安宁的日子,教他们以生财之道,得到富足。并用敦厚的仁爱与道义予以教化,以坚固百姓的心;教导以礼乐规范,去调和百姓的浮躁习气;时时宣扬皇上恩德,以广行国家的教化方针;申明国家法纪,赏罚分明,让人不敢再犯。视下属和百姓为君王所寄,并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那么百姓看到这个既敬上、又爱下的父母官,也会如同爱自己的双亲一样去爱他。做到这些,便是尽到了身为地方太守的忠心了。
普通百姓尽忠,言语不多,只有三句话,但内涵丰富,要求很高:“是故袛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穑,以供王赋,此兆人之忠也。”(《兆人章》)《忠经》认为,尽忠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尽力者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普通百姓尽忠,就是要安守本分,具体说在外要敬奉国家法度,遵纪守法,在家要尽好本分,施行孝悌的德行,同时要勤于农事,种好庄稼,完成税赋,以便让君上在无后顾之后的情况下,集中精力为民造福。
今天,君臣关系已不复存在,臣事君的道德责任已失去意义。但是以“尽心”、“奉公”为核心意涵的忠德却具有超越时空、古今公行的永恒价值。关键是要将尽心做事,奉公报国的忠诚转换到国家、民族、社会、人民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来,做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乃至忠诚待人。具体看,要特别注重用忠德来规范个人与国家、与他人以及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忠国、忠恕与忠廉。
忠于国家是作为人格的基本条件。“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管仲论》)近代思想家严复曾经说,忠是为人类有交际以来即有的美德,而在人的交际中,人与国的关系最为重要,个人对国家尽忠是一种天职,制度的变化并不损害忠国精神的发扬。换句话说,忠于祖国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考验忠诚的最主要的内容。
忠国是无条件的,也是具体的。一般而言,国家包含着三大相互依存的要素,即以土地山川为基础的空间实体,也就是领土;以共同的历史和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人民;以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为基础的精神文化实体,也就是文化。这三大要素与每个人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忠于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土地并加以保护,热爱祖国的人民并为之奉献,热爱祖国的文化并努力弘扬。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之心,为生民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其基本精神也在这里。为天地之心不就是捍卫山川大地的祖国吗?为生民之命,不就是赤胆忠心为人民谋福祉吗?为往圣继绝学,不就是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历史吗?做到了这些不就奠定了万世太平之基吗?反观历史卖国者,包括今日的各种“独”,不都是在某些方面出卖我们和祖宗的核心利益吗?
顾炎武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卫我们的土地、服务于我们的同胞,传承我们的文化,谁都有不能推卸的责任,务必以担当的行动来报效国家,侄释忠国精神。
报国之道因人而异,不必苟同,但具体到每一个人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就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自出山辅佐刘备以后,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刘备死后,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五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马谡失掉街亭,他引咎辞职,“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至四升”。长期废寝忘食,超负荷操劳,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以忠君爱国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成为忠于职守,尽忠报国的万世楷模。
“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那份事做好,把那份工打好,天下之治,天下之兴又有何难。《忠经》给我们指出的四项报国之道,就值得我们深深汲取和努力践行。“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报效国家的办法第一是为国家保荐贤才,第二是为国为民献出自己好的战略策略,第三是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第四是为国为民开辟财利,发展经济。归根到底是把为国立功与恭敬执事结合起来,通过恪尽职守,各尽其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
忠恕就是一种视人为己,推己及人的和谐思想,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不二法则。“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夫子所言各种做人的道理,概括地讲就是忠恕二字,可见忠恕对于做人意义之大。
忠恕所包含的做人道理不仅非常深刻,而且非常朴实,朱熹将忠恕高度概括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从孔子的忠恕之道的言论中,有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层次递进的要求,可视作“尽己”之忠和“推己”之恕。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对于不愿意别人损害自己言行,自己也不应该以这种言行去损害别人,这就是“推己”之恕;后者是要求我们能够视人如己,由自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去积极地利人、助人,在成人中成己,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尽己”之忠。简单说,“忠”要求为别人办事尽责尽力,“恕”要求在尽力的基础上还要为别人着想。正如王夫之所说“忠,尽己也,恕,推己也。尽己之力而忠,则以其天下之理;推己之情而恕,则以贯天下之情。推其尽之己而忠恕,则天下之情理无不贯也。斯‘一以贯之’矣”(《读四书大全说》)用今天的话说,忠恕之道就是要求一个人在做人处事时,首先要对于自己所做之事,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同时还要以自己的好恶推及别人的好恶,设身处地考虑他人他物,并将“尽己”与“推己”结合为一体,这就是“天下之情理无不贯”的忠恕之道。
“忠者天理,恕者人道”(《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忠恕“犹形影也”,是一体两用,不可分割的。但在二者中,忠是前提,没有“尽己”之忠,便没有“推己”之恕,恕由忠出,同时也体现出“忠”。“忠恕两个离不得,方忠时未见及恕,及至恕时,忠行乎其间”,所以尽忠者必然行恕道,行恕道才能尽好忠,尽忠就是包含在行恕中。
忠恕之道是一种律己的原则,没有自律的精神就没有忠恕之道,中国先哲们强调“敬则心存而不放,恕则不蔽于私”。这就是说在推己及人之时,不能为自己的私欲私心所蔽,而应以诚敬的心情,按道德原则办事。对他人要善待,对自己要自律。因为忠恕之道是待人的原则,忠恕之道只能行于他人,不应该要求他人行于自己,所以行恕道时要心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理念,只管尽己推己,不问有无回报。
忠恕之道更体现着平等的精神。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自然就蕴含着人欲相通、人格平等之意。“侯王非高庶人非下”,即使贵为天子,也“无不与民同情也”(清·唐甄《潜书·柳尊》)。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自觉地贯彻平等精神和契约精神,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的同等权力,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平心容人,平等待人,在推己及人中实现人际和谐。
奉公为忠,忠者必廉。公是忠的思想基础和核心内涵,自古以来,是忠臣必为廉吏。所以《廉矩·廉枢广运章》中王九禄断言,“忠非廉则欺”。一个为官从政者说自己是忠臣,却不能廉洁奉公,甚至以私害公,这就是欺人之谈,这样的人绝不具备忠的品德。忠与廉同出一源,紧密相联,忠者必定廉正。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尽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作为一国宰相,他一生只是“悉仰于官,不治别生”,过世之后,竟然“内无余帛,外无赢财”,是何等忠贞又是何等清廉。不仅如此,他在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可彪炳千秋。
自古名士皆因“忠廉”而成,而成就忠廉贵在正己,自律自省。明代思想家韩来瑄将忠廉之士划分为三类:“有见理明而不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韩瑄·薛文清公从政名言》)廉的最高境界是对是非公理看得明白而不贪腐,其本质是“无所为而然也”,即思想有“钙”,胸怀理想的尽忠境界。所谓“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清·叶存仁)。“畏己知”就是发自内心地主动地做到清正廉洁,这种行为表现为廉洁自律,核心是忠诚报国。具备这种“畏己知”境界者,不是怕来自他人的非议或者监督,而是怕自己的行差踏错对不起国家和人民。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为官行政者应追求的忠廉境界。
历史反复证明,忠廉既是关乎政权兴衰的关键,也是决定个人命运的要件。为官从政者当永远铭记“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刘向《说苑校正》),否则,若失公廉,营私舞弊,不仅影响国家命运,也会自毁个人前程。
忠国、忠恕、忠廉是一个人遵循忠德的重要内容,当然尽忠遵德还不止这些,比如忠信、忠敬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尽忠之道,立身之本。
子张曾问,做人如何才能行稳致远,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帮,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是说尽忠信、行笃敬者虽然行至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也行得通站得稳,否则,既使在本乡本土也难立身,更难持久。孔子的观点说明了忠信、忠敬的意义,也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忠与信、忠与敬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
朱熹说:“忠,以心言,信以事言,忠信,内外也”,“忠是有诸内,信是形诸外。忠则必信,信则必是曾忠,所以谓‘表里之谓’也”。“未有忠而不信者,亦未有信而不出于忠者”(《朱子语类》)可以说人无忠不信,人无信不立,忠信是修身立足的基础,也是尽忠做人的要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交往活动中更是如此。
“敬”也是忠的内在要求,《说文解字》就直接用敬解忠,“忠,敬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忠的精神在恭敬,而敬的表现在敬人、敬业。孔子就把为国立功、恭敬职事视为忠。还把“居处恭,执敬,与人忠”作为做人的重要首先规范。这也是我们今天尽忠和做人的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