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盈 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江苏省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唐 盈 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日益衰落、消亡。自2012年起,国家住房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几部委开始对全国的传统村落进行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关键词】传统村落;江苏省;保护;发展;困难;问题
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江苏省的传统村落仅有26个,约占全国总数的1%,这是非常少的,因此对现有传统村落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3、7、8月间,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组织老师和学生对这26个传统村落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到这些村子去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与各村的村干部、村民、游客进行访谈交流,了解了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各方利益群体的想法和诉求。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和能够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值得社会各界共同探讨。
(一)传统村落基本情况介绍
从表1数量上看,江苏省现有传统村落26个,其中第一批3个,第二批13个,第三批10个。由此可见,这个保护的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另外一方面从现存数量上来看,也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因此传统村落消失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能够保存下来的也是极少数的。
表1 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按批次划分)
第二批(13个)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 南京市高淳区漆桥镇漆桥村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村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苏州市常熟市古里镇李市村 镇江市丹徒区姚桥镇华山村镇江市新区姚桥镇儒里村 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第三批(10个)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 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广济桥社区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蔡村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植里村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 苏州市昆山市千灯镇歇马桥村淮安市洪泽县老子山镇龟山村 盐城市大丰市草堰镇草堰村
从图1地理位置上看,26个传统村落中苏南地区22个,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各2个。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苏南地区保护的情况优于苏北和苏中地区。
图1 江苏省传统村落地理位置分布图
从村落兴起的缘由上看,大部分的村落都是因为农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也有个别村落是由手工业起家的。但是目前除了苏州市东山镇、金庭镇还由农户个体生产瓜果、茶叶等作物,其他大部分村落农民的土地都流转给了政府,再由政府承包给大户经营。没有了土地的农民或在外地、或在本地的乡镇企业打工,或者自主创业,或者靠土地流转费、养老金、子女的奉养等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进程和规划
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传统村落已经制定出了保护规划,基本上都是要结合当地的农副产品、古建筑、民风民俗等进行旅游开发,打造乡村旅游,再用旅游的收入维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由于入选的时间有差异,各村的保护进程也有不同。所有的传统村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保护或开发建设阶段,也有一些慕名而去的游客。目前有极少数的村子已经作为旅游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其中3家收取门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三山村已经将传统村落的核心区划归为旅游景区,开始收取门票。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也修缮了一栋朱氏老宅,俗称“九十九间半”,并将其布置成一座博物馆收取门票。有一些村庄建了一些博物馆对外进行免费展示,如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南京市高淳县漆桥镇漆桥村通过打造老街商业街来吸引游客。
所有的村子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域环境进行了整治,如疏浚河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配合旅游开发,有些村庄还进行了立面改造、三线入地、油水分离等工程。对于村庄内的古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得到了修缮,大部分古建因为产权、资金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只能进行控制保护。
(一)村干部的想法
村干部希望能够带动村民致富,改善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村干部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古建修缮困难、资金不足和相关规章制度未齐全,等等。
1.古建修缮困难
每个村庄都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古建筑,这些古建历经岁月的洗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在房屋的产权问题上,大多数古建属于私人财产,所以该如何修缮,没有一个成熟的解决措施。很多村政府的做法是将古建收购为集体资产,由政府出资修缮,再进行开发利用,如杨柳村、明月湾村。在收购古建的问题上,因为有些古建涉及的住户比较多,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所以很多村的搁置了或者处在正在协商的状态,如陆巷村、明月湾村。有的村因为资金有限,不能大规模收购修缮,只能做一些基本的维护,如衙甪里村、李市村。同时,也有一些村的古建是有私人修缮的,如翁巷村的很多房屋都被卖给了外地的商人,他们进行了修缮并作为私人的收藏。
在古建修缮问题上,首先需要原始的材料,其次需要诸如泥瓦匠、雕刻匠等老手艺人的手工操作技术,这些不是现代化的材料、技术能够简单复原的。一方面现在保存下来的原始材料原来越少,也很难生产出来,成本也比较高。另一方面老手艺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了,他们自己也因为年事已高而没有精力进行实际操作了。
2.资金不足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需要整治村域环境,做基础设施建设,修缮古建,这些都需要开支。单单就古建修缮来说,首先需要花钱收购村民的老房子,其次需要买原始材料,付工人的人工费,安置原住户,如果要开发成旅游景点,还需要配套陈设及管理人员。而且每个村拥有的古建都不再少数,要想修缮或者保护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
3.相关规章制度未齐全
因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很多政策法规尚不健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村干部不知道该如何具体操作。例如,杨湾村为了修缮古建,安置原住户,用统一安置的新房置换老房子,在房屋产权的处理上就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
(二)村民的想法
村民的要求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居住环境;二是提高收入水平。大部分村民都赞成旅游开发,他们迫切希望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所改善,同时也希望游客的到来能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收入。
居住在古民居里的住户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够支持古民居的修缮,因为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因为古民居里面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居住不舒适。也有些古民居的住户因为去外地工作定居了,房子没有人维护,就荒废了。村民对此也没有过多的想法,如果政府愿意收购只要价格合理就可以接受。
(三)游客的想法
游客都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对发展前景保持乐观的看法。他们反对过度的开发,认为应该尽量保持传统村落原有的生产生活风貌,认为只要对村庄卫生环境进行整治,再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就可以了。
(一)村民保护意识低
在采访的过程中,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本村已经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或者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跟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
广大村民是构成传统村落的有机整体,能不能长期保护和维持下去,不单单是靠政府的投入,更需要的是普通村民的参与。所以政府要加强宣传,提高老百姓作为个体的自豪感和身在集体的荣誉感,每个村民都投身进来,传统村落才能永久保持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过度开发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大部分村子的想法都是打造乡村旅游,在此过程中,有的村落就有些过度开发。
个别村庄将村民集体迁出安置,原来的传统村落只剩下了一个空壳,这种过度的“博物馆式”的开发是不可取的。传统村落本身就是建立在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之上的,连原住民都搬走了,还称得上是一个传统村落吗?
有的村落学习一些乡村旅游的成功典范,生搬硬套,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民俗风情商业街等,最后会导致千村一面的不良后果,丧失了他们自身原有的特色。
(三)过度保护
因为目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尚没有成熟的规范能够遵循,所以有的村落就只能控制保护,这就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例如,因为房屋是古建,所以不允许村民拆掉盖新房,但又因为资金等问题不能够进行修缮。老百姓如果没有能力另辟新居,就只能还住在老房子里,生活非常不方便、不舒适。
例如,有的村因为是传统村落,村内破旧不堪的路政府也不允许翻修,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老百姓甚至形象地说“就是因为这是古村,把我们箍死了,限制了我们的发展”。
我认为不能因为要保护传统村落,而剥夺了当地老百姓享受现代化舒适生活的权利,要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一)自媒体全民参与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村落的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很少,基本上都在外地工作,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很担心传统村落的保护有没有继承人。在明月湾采访的过程中,遇见了一位来自苏州的吴先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他建议可以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让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加入到对家乡的保护过程中来。他认为现在已经是自媒体时代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宣传平台。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QQ等网络平台宣传自己的家乡,吸引更多的游客。这种低成本的宣传方式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而且也让年轻人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尽了一份力,保护和发展了自己的家乡。
(二)保护三生
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施玉春认为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三生”,即保护当地原有的生活状态、生产方式、生态环境。他认为这“三生”就是这个传统村落得以建立和保留的原因,因此只要恢复和保护好了当地老百姓原有的生活状态、生产方式、生态环境,这个传统村落就能够得以继续维持下去。他还认为:“与其说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不如说是守住传统村落,即守住这块资源,守望人的精神家园。”这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想法。
传统村落的保护既有其历史价值,也有其现实价值。一方面,传统村落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农耕文明存在过的痕迹,如传统的生产工具、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特色建筑、民风民俗等,这些都是值得保留的传统生活的记忆。另一方面,在现代工业文明大肆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村落的命运堪忧。因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现在大家都处在摸索实践的阶段。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3个问题。
第一,保护工作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在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他们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上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和技艺。在保护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们能够从中获益,也就会非常愿意去维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就能够保留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注重保护当地的特色。虽然江苏省只有26个传统村落,占全国总数的1%,是非常少的,但扩展到全国有2555传统村落,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因此,怎样能够在这一庞大的群体中脱颖而出,长久地维持下去是每一个传统村落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当地的特色来保护,避免在保护过程中出现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
第三,处理好资金不足的问题。村镇级的经济力量在保护传统村落的时候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但是每个省都有不少传统村落,上升到国家这个数字更是庞大。因此,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政府除了考虑哪些工作需要优先处理,哪些工作需要下血本,哪些工作需要拖延甚至舍弃,还要考虑如何能够长效维持这一工作的推行。
江苏省传统村落的调研结果不是很乐观,这不仅反映了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术界去共同探讨。
作者简介:唐盈(1990-),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王思明(1961-),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史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