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艳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将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提升分为基础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两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两个阶段的特点及技能提升手段,通过阶段式技能提升方法,学生在打好基础理论及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技能提升培养,使高职学生能够其实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接轨。阶段式技能提升通过基础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两个阶段的不同侧重点,以生产性技能为最终培养目标,并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技能提升 阶段式 基础技能 提高技能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7-02
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特点,将高职学生技能培养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技能培养阶段和技能提升培养阶段。这两个阶段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构成了完整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采取措施培养占技能者2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机构的不断调整、升级。而文件中所指的高技能型人才要求既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又要具有综合全面的专业职业技能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模和速度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近十来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在理论与实践上广泛认同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但在实践中,高职院校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并没有被社会所关注和认同,一方面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并没有真正将技能人才当作人才,就读高职院校乃是家长和学生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困境与问题。
本论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及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分为:基础技能培养阶段和技能提升培养阶段,强调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本位,强化技能培养其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阶段式技能培养方法初探
1.基础技能培养阶段将行业企业特点融入理论教学及实训过程
(1)融入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成立由校内外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国家教育部文件为指导,到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企业人才需求新变化以及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形成调研报告,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包括专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等,形成专业特色显著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构建创新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无论是以职业活动、能力训练或能力本位作为导向,还是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以项目运行为载体,其中心点都在于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突出实践、突出能力、突出应用。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为训练职业能力作准备,明确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实践进行课程和组织实施的思路。
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一是优化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缺失或不完整。二是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三是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由一些知识和技能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四是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保证其自身体系和逻辑关系完整的前提下,使知识与技能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合势,发挥合力。
(3)职教集团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和行业标准通入教学设计
依托职教集团优势,由职教集团各成员企业及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在集团内形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质量标准、实验实习、师资培训方面的“七统一”,将企业与行业标准充分融入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这样才不会使学生的学习与行业的发展脱节。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照工作任务进行技能达标考核,逐步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形成了人人“学技能、比技能、超技能”的良好氛围。
(4)项目化的授课过程,充分注重和发挥学生的自学优势
通过企业调研、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形成一系列与企业运行相关及一线工作需要的工作任务,然后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重新整理教学思路、修订教学大纲,删除已经过时的内容,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及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形成贴近行业发展、体现行业动态的工作任务和项目。整个授课过程不再是老师讲解学生机械的学习,而是通过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真实的具有实际工作意义的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注重和发挥学生的自学优势。另一方面利用寒假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定岗实习,亲自动手、动脑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实现课堂、车间、企业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5)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及自编教材
根据各专业特点,借助学院投入、财政支持、行业投入,与地方企业合作创建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内工厂,通过完善设备配置,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理实一体化实训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
教材建设一直是一个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教材往往滞后于专业发展。通过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对职业教育教材的要求必须使用企业最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新技能、专用工具介绍等的要求,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补充或新编专业教材,满足课程实施的教学,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材。
整个基础技能培养阶段,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训过程的实施都充分的体现行业企业特点,为学生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技能提升培养阶段将基础技能提炼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实现学院企业无缝对接
在技能提升培养阶段,通过订单班、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技能比赛、顶岗实习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将基础技能进行提炼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学生能够发挥自己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订单班”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班”作为高职学生技能提升的一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这种培养模式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不相符,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前两年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学习和校内实训的基础上,第三学年全年或者半学年到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形式。顶岗实习不是参观式的毕业见习,学生身兼员工身份,其任务主要是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和实习期间的学习任务。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真刀实战的训练,能将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从知识的角度来讲,在顶岗实习中,学生跟着企业师傅学习,除了学到师傅直接告知的显性知识,更能习得师傅未能言明的缄默知识,从而提高专业技能。
近年来,教育部举办了多个专业与方向不同的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全国各所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些赛事体现了各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是学生综合技能的大检验。其中各项比赛所涉及的各专业范围,都融入了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教育观念,在技术、技能平台上是最先进的。对学生在知识理论够用的前提下,采用最新教法、学法、练法,由知识组合型学习逐步向专业、企业文化渗透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思考,主动掌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提升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本文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将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提升分为基础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两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两个阶段的特点及技能提升手段,通过阶段式技能提升方法,学生在打好基础理论及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技能提升培养,使高职学生能够其实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接轨。阶段式技能提升通过基础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两个阶段的不同侧重点,以生产性技能为最终培养目标,并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娟.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6期
[2]李洛等.“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32期
[3]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