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芳
【摘 要】 初中科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主题鲜明,内容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但目前对阅读材料的教学还不够重视,使其没有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本文在问卷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优化常规教学与阅读材料教学的契合度,进而论证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方面契合性应用策略: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优化契合的准确性;使用阅读材料设计教学情景导入新课,优化契合的有机性;利用阅读材料拓展学生人之视野,优化契合的广延性;利用阅读材料编制课堂练习,优化契合的针对性;利用阅读材料增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契合的实效性。
【关键词】 契合度;阅读材料;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3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课程标准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教育的理念和现状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求知者。翻看我们的科学课本,处处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宗旨。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每一个问题、每一张图片,甚至每一则阅读材料都经过精心安排,在教材中体现着它应有的科学价值。那么,对于科学教师来讲,能够充分理解教材每一处编排的用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忽略了任何一点,再完美的科学课堂都会略显单薄。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秉承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宗旨,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阅读材料在科学课堂中的体现就往往被弱化或忽视,使它在科学教材中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对于我们科学课堂的有效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那么,如何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提升阅读材料的科学价值也就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了。
一、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的意义
所谓契合就好像是齿轮间的啮合。一部机器的运转离不开所有齿轮的啮合及协同工作,哪怕是再小的齿轮出现了问题不能啮合,都会影响到整部机器的运转。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的契合也是同样的道理。
1、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2011年《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首先指出的就是初中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所谓科学素养包含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具备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等方面。在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章节都编插了相关的一些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主题鲜明,内容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且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实际问题的处理及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等多方面内容。例如:如“张衡和地动仪”、“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袁隆平”等阅读材料,这些材料都为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等方面奠定了基础。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离不开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的有效契合。
2、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是拓展学生认知领域、完善知识体系的必要途径。
初中学生的知识的获得主要是以教材为蓝本的。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要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载体。课本就充当这样的角色。所以我们要求课本的内容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阅读材料就充当这样的开放的、有创造性的角色。它不但能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构建知识结构,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如九上《自制酸碱指示剂》,即是对书本内容的延伸又贴近现实生活,这部分内容的实施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建构起了课堂和生活之间的桥梁,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有效的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阅读材料在科学课堂上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在科学教材中由于阅读材料在编排时独立成块,排版方式和主文本不同,显示位置没有规律可循,但在新课程理念中,对阅读材料教学是有要求的,并且在中考中与阅读材料有关联的试题也曾出现。在现有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主文本的教学,对阅读材料不大重视,甚至将其忽略,即便运用到教学中也由于缺少与科学课堂的有效契合,从而没有获得其有效的课堂效果。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校内一定范围内分别以科学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次有关科学课堂上阅读材料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发放给教师与学生问卷题目类似,但部分题目教师和学生却给出了相悖的答案。笔者选取了四道能反映问题的题目进行数据的比较,并将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剖析。
参与对象:为保证每个班级任教教师不同,我们选取本校八年级1、4、7三个班级共116名学生以及本校14名一线科学教师(为保证材料真实性,要求不需署名)
调查一:
问题(师生同):科学教材中的所有阅读材料在你的科学课堂中是否都有完整的体现?
A、每一则阅读材料在课堂中都会完整的呈现
B、阅读材料会在课堂中有选择的呈现
C、阅读材料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呈现
D、阅读材料很少在课堂呈现
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二:
学生问题:科学教材中的各类阅读材料,你更喜欢选择什么内容进行阅读?
教师问题:科学课堂中,作为教师你更希望学生关注那些方面的阅读材料?
A、有关科学家科学史的故事
B、有关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内容
C、和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科学常识
D、前沿性的科学成果
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三:
学生问题:关于科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你喜欢教师以怎样的方式为你呈现?
教师问题:阅读材料在你的科学课堂内是以哪种方式呈现?
A、学生独立阅读,教师不进行干涉
B、学生独立阅读材料,教师适当指导
C、学习小组阅读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D、教师阅读和分析,学生听讲
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四:
问题(师生同):你认为阅读材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A、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B、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C、可以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D、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对学生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对教师调查的数据统计,有关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没有有效契合的情况开始明朗起来。从四组调查数据的对比中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调查一我们发现,学生和教师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重视度不够。阅读材料料在课堂中并未达到100%的呈现,教师们往往把阅读材料当做附加内容,选择性呈现,或是当做填补课堂空缺,可有可无的一块内容。长期如此,阅读材料在科学课堂的作用便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2、通过调查三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关注阅读材料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在课堂呈现阅读材料往往是有关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内容,教师主要考虑的是知识间的关联及与中考的联系。而学生确实从趣味性和好奇心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故事、科学常识及前沿科学成果。我们不应区分哪些方面更加重要,因为不同的阅读材料在科学课堂当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它们只有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3、通过调查二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呈现阅读材料的方式与学生理想中的呈现方式存在冲突。由于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师在课堂呈现的方式较为单一。有的仅是教师单反面的阅读分析,甚至更有教师完全交给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可部分阅读材料内容较抽象,对初中生来讲,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理解或小组讨论完成。这种方式上的冲突导致了学生不能充分吸收阅读材料能给予学生全部营养。
4、通过调查四我们发现,阅读材料对课堂的作用师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作为知识的获得者来讲,他们感受到的阅读材料的作用是方方面面比较均衡的。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却对阅读材料的作用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认为阅读材料对新课的理解没有明显作用。我想这也是导致教师对阅读材料缺乏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为全体科学教师敲响警钟,加强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重视程度,重新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发挥阅读材料的科学价值。
三、高效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
1、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优化契合的准确性
从问卷1第1题调查结果可知,学生更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阅读,同时,从问卷2第2题调查结果可知,许多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要求还停留在完全凭学生兴趣自主处理材料上,因此,如果教师能加强阅读材料时阅读方法的指导,那么对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如何指导呢?
(1)培养学生寻疑问难,深入阅读思考的能力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得和长进”,北宋哲学家张载说“有不知,无不知,无不知,则无知”,都告诫我们读书先要有疑,在阅读中通过思考,才能豁然开朗变得无疑,这样,阅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思考,养成边阅读边质疑边思考的好习惯。由于初中生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故自学能力尚不是很强,许多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往往难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所以,教师在安排学生阅读材料前,针对材料涉及的内容可提出一些有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合作小组中互相质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阅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根据初中生心理接受特点,新课程教材按更简单更直观的方式进行了编著,一般教材篇幅有限,教材中有些阅读不是很具体,学生如果对某一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感兴趣,则有必要查阅和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丰富认识。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多查阅和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和能力
(3)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对比阅读能力
有些科学规律和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在阅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对科学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便于把握和记忆。
2、使用阅读材料设计教学情景导入新课,优化契合的有机性
从问卷1第1、3两题调查结果可知,学生更喜欢在教师地指导下完成阅读,同时学生认为阅读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课堂教学的却卫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挑一些学生感兴趣且能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材料,进行恰当裁剪,应用到新课导入中,就能有效地使学生卷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发展。可按以下两步具体操作:
(1)先精加工阅读材料,使其成为问题情景
如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闭”这一则阅读材料可精加工为:1986年4月26日凌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管道发生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给乌克兰和欧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危害。据统计,10多年来,乌克兰已有16.7万人被核辐射夺去了生命,320万人受到核辐射的侵害,电站周围方圆30千米的隔离区至今仍为“死亡区”。2000年12月15日该电站被正是关闭。通过精加工后,材料变得清晰简练,主题也鲜明,这就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也易产生问题,作为教学情景当让富有价值。
(2)然后针对已建成的情景,设疑激思
戴维·梅里尔说“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当阅读精加工后的材料时,易使学生进入产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亢奋状态,有利于对所提问题的解决,因此,此时是设疑激思促进学习的最佳时刻,教师应注意及时把握。
如学生阅读完经精加工处理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闭”一则材料后,教师可设置下面三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1、为什么要建核电站?核电站有哪些优缺点?2、核泄漏对人和动物造成严重危害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危害如此严重?3、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闭”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再提出新的问题,使情景成为问题的策源地和催化剂,使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风向标,循序渐进地形成良性教学氛围,此刻,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设疑激思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四个要求:第一,问题的情景性,即问题要起源于所创设的情景。第二,问题的可思考性,即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问题的趣味性,即问题要能吸引学生去思考。最后,问题的目的性,即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要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3、利用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认知视野,优化契合的广延性
二十一世纪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知识、方法和视野,学生是否具有宽阔的世界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是否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具有知识面广,言简意赅、趣味性强等特点,是拓展学生视野的良好桥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根据材料的特点多角度的加以指导和链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
如:在“水中的高压线----电鳗”这则材料里,可以分段多角度处理材料来拓展学生认识的视野:第一段是有关电鳗外形描述,可指导学生思考“电鳗是鱼吗?”,从而拓展学生对鱼的认识。第二段是有关电压的描述,可指导学生思考“电鳗的输出电压是300到800伏,家庭电路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从而拓展学生对家庭电路的认识。第三段是有关电鳗放电主要是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的描述,可指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动物出了用口摄食外,还有哪些特殊的摄食方式?”,从而拓展学生对动物摄食方式的认知。第四段是有关电鳗放电一段时间后,要经过休息和补充丰富营养后才能放电的描述,可指导学生思考“电鳗体内的电能是由什么形式的能转化来?”,从而拓展学生对能量转化知识的认识。
通过多角度的指导以及与已学知识的链接,实践表明,是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的。教师在指导和链接时,需要注意重视合作小组间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能使学生超越个体的认识,获得与自己不同的认识,从而拓展学生学习时灵活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4、利用阅读材料编制课堂练习,优化契合的针对性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考虑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应用问题,而阅读教材与主文本之间肯定存在着很强烈的相关性,如果能够用阅读材料为情景编制课堂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有的放矢地加以习题运用,也就是说,实现阅读材料与主文本内容的练习巩固之间的契合针对性,那么,不仅可以使阅读材料不至于停留于阅读层面,而且深入到了练习运用层面,那其教学的有效性就充分展现出来了。
问卷1第2题调查结果可知,学生不大喜欢阅读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原因主要是这两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动脑去思考,去理解消化,对初中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可以把这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设计成课堂练习,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指导消化。如“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这则材料,可以分层设计以下几个小习题:1、反应前,锌的化合价是______价,反应后是______价,它的化合价在______(填升高或降低);2、反应前,铜的化合价是______价,反应后是______价,它的化合价在______(填升高或降低);3、类比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反应中的还原剂是______,氧化剂是______;4、上述反应时基本类型中的______反应,可见置换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______。
通过针对性处理阅读材料后,不仅深层次阅读了材料,而且又练习了相关知识点,受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5、利用阅读材料增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契合的实效性
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材中大量的阅读材料,可读性强,对渴望求知的学生来说,尽多可能地在常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的阅读教材,无疑会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问卷1第3题和问卷2第1题的调查结果可知,阅读材料能增加学生兴趣,同时教师课堂教学又希望能增加知识间的关联。因此,在复习课中融入阅读材料,就能满足教学双方的要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炼钢与三废”这则阅读材料可以与复习一下知识点相结合,材料中“回收的氧化铁尘粒可以用来炼钢”可以结合复习“一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材料中“矿渣水泥”可以结合复习“水泥的成分,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中“钢”可以结合复习“铁的化学性质,物质间转化的一般规律”:材料中“磷肥”可以结合复习“磷肥的作用和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是教学追求的目标,不管怎样的课堂教学,如果淡化甚至偏离了这个主题都是失败的课,只有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因此,在常规教学中充分且有机利用阅读材料,在重点关注教材常规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阅读材料,把握好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并且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容量,灵活运用师生单向、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模式,不断优化常规教学与阅读材料教学的契合度,我们相信,就一定能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