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创新及能力培养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2016-04-26 12:14高明
科技视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教学理念能力培养

高明

【摘 要】在当前学科发展变革、针对强化实践创新及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背景下,本文结合建筑学本科“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针对教学现状提出改进策略以及进行思考。提出强调结合实践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注重过程、培养综合能力等新教学理念。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理念;高层建筑设计教学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based on Practical Innovation and Capacity-building

--Take High-level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for Example

GAO M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tchitecture,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nd cultivate abilities, this paper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atus of teaching about“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which is architectural undergraduate course. an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ought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eaching practice. new teaching concepts that laying emphasis on process, open education,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and other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Teaching idea;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随着社会发展及学科变革,国家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实践能力。作为建筑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反思后发现,尽管我们有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评价等为框架的“教学体系”,但以往的教学重点是强化设计成果,沿用着片面、僵化的“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为单调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改图学生看”的被动式教学,教学评价也往往多关注学生是否已掌握设计模式,很少注重学生对设计的探索研究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收获。针对教学现状无法适应对学生强化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本文结合四年级“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改,探讨改革创新的思路。

1 教学概况

“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是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于本科四年级上学期。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能独立思考的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能与教师互动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已不是在低年级的手把手教的“师徒关系”,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多,学生能够更快了解设计院的工作程序及设计方法,从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课程教学改革从城市的整体性、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分析人手,在更高视角、更大空间范围内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思考建筑师如何谨慎、理性、负责但又不失艺术创意地在满足空间、形态、科技、防灾等基本准则下,注重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成为更高层次的目标与追求。

2 教学现状及问题

高层建筑是横跨多学科、技术复杂的综合体,其教学包括:场地环境、功能、交通、造型、结构、设备等众多内容,在教学初期,虽然先系统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学生对于高层建筑技术的复杂性和各专业配合协调认识不足,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往往很难做到同步进行,通过前期的探索,使得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都感到精疲力尽,从而导致了前松后紧的状况,到了设计后期则是熬夜赶图时有发生,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另外,建筑学的设计课程设置一直沿用着基于类型建筑的教学方法,即在大学五年的设计课程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类型的设计,通过由简入繁的教学安排。通过涵盖尽可能多的建筑类型,通过大量重复性训练,力图使学生掌握各类型建筑特点及设计方法。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带来了以下几个问题:

2.1 课堂交流及讨论

课程的模式沿用低年级的教学模式。第一次上理论课时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现场调研后分组做PPT汇报并提交书面报告,教师批阅报告书后集中点评,然后学生开始一草、二草、三草的课堂改图,最后画正图和公开评图的设计过程。学生的调研报告作业内容空泛,缺乏有针对性的独立思考,流于形式,无法有效深化后续的建筑方案构思。师生间课堂交流困难,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设计思想的语言表达能力,难以用图纸模式语言清楚的表现设计意图与构想,教师往往靠揣摩学生得想法来指导设计,学生也很难做出好的设计作品。

2.2 专业技能及法规规范

建筑设计的是在环境、场地、法规、社会等因素限制中寻求最优方案。但在学生设计图中能看出,常有学生不重视建筑规范及基本设计原理,设计较随心所欲,不进行深入推敲,设计中对社会、经济造价、节能等方面缺少应用思考,有的也只是简单的退红线,满足消防要求等。由于方案违反规范的强条造成设计根本不能成立,直接影响到设计深化及最终成果的质量。

2.3 忽视建筑技术

高层建筑设计选题的目的是强化各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学生及教师中存在着重建筑功能和造型设计,而忽视结构、水、电、暖通等专业的问题,学生对其它相关知识在设计中的运用很少,甚至一无所知。许多学生在面对大型的复杂课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而找不到头绪,结果所完成成果的设计深度达不到实际工程所要求的深度。

2.4 设计方法及正图表现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同学的设计步骤混乱,往往在图书馆或建筑网站里抄袭感觉较好的效果图或资料图纸,片面的追赶时髦的形式而忽略场地的限制,由此而来的设计成果就可想而知。部分同学在正图表达时也存在着“重视觉效果,轻逻辑方向图”的误区,学生往往把重心用在如何使图面更炫丽,轻视表达的深度和制图规范性。轻视设计过程的推敲、分析、演化、生成等重要环节。学生往往对剖面图表达错误很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执业素质。

3 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我们以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细化、深化设计选题与课程指导,强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加强教学及师生交流、严格控制设计程序,通过对以往课程教学的重新再思考,对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有了新的理解和构想。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多样性、开放式的课题设置

设计题目一律采用真实的题目、真实的地形,降低了功能流线的复杂性,把重点放在了深化设计上。并依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要求,从题目方向、场地选择、类型、规模、空间、过程控制、评分标准等细节,全体教师都经过多次研讨,考虑了课题研究性、时效性或带有特色的题目,注重系统集成与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题目是围绕“城市与建筑”教学主题,设置六个领域:城市设计类、银行办公建筑、高层商住综合体、城市酒店综合写字楼、生态绿色建筑、参数化建筑设计,依据教师研究课题和参与的实践工程,学生自主选择六类课题(如图1)。

图1 “高层建筑设计”选题方向矩阵图

3.2 创新单元化、模块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是将整个课程教学安排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知识模块有一个主题,如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结构、高层防火、机械设备等,首先对整个课题通过PPT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并答疑讨论,后续再针对每个独立的问题进行深人讲解,这样,学生在掌握了高层建筑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分块训练解决高层建筑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和方法,再进行全面整合。

教学过程聘请资深建筑师及设计单位总工,讲授结构与水暖电等方面知识。各教学组根据不同的命题方向,由教师根据自己特长组织多场单元化专题的讲座:①高层建筑概论:历程、定义分类、与城市关系、经典案例分析;②建筑技术:结构体系、地下车库、设备机房、核心筒、避难层等;③历史文脉:在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与价值。④规范梳理:熟悉各类国家法规及规范以及建设单位的实际要求等,使学生在方案构思前有实践积累,能做到心中有数。

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学。设计理论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化教学手段,课程应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推广电子讲稿和多媒体教学方式。

3.3 注重过程及动手能力

我们建立一套严谨、紧凑的教学体系。改变以往毕业设计只是规定完成一草、二草、正草及正图模式。为了强调设计的有章可循和理论依据。并针对学生学习“前松后紧”的现象,首先是现场踏勘、调研分析。并绘制分析图示和说明,要求尽量客观,避免个人价值取向。还需要搜集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用PPT对其分析评价,针对任务书兴趣点广泛阅读,同时总结看法,并由教师点评。在二草阶段编制设计研究报告,分析论述建筑方案理念。并积极与建筑技术组配合,建立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密切联系实践,加强学生设计向真实性与严谨性。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依据不同要求(包括建设方的要求)进行综合的多方案比较,以不同的表而形式,如构思草图、徒手草图、工具草图、正式图以及工程文件说明等共同组成整个设计的有序整休。始终以整体意识作主异。在解决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某一个问题时(初期),如使用功能、交通组织等,允许学生在方案中在造型、结构、设备以及其它方而有一此不足之处。另外,尽量以一个方案为基础,多方案综合,以前阶段工作为前提条件,不断反省前阶段工作,加深对所犯错误的深刻认识,以保持整个方案的连续性,使学生自觉形成方案设计的整体意识(如图2)。

图2 “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结构框架图

在过程中强调训练学生制作手工形体模型能力,通过模型直观映像来探讨建筑艺术美学、推敲形体与场地关系、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等内容。深化学生利用SU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进行建筑内外空间形态的分析,引导学生重视采用新技术模拟现实的设计手法。补充、更新扩展,引用经典工程案例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课堂讨论,通过多案例的对比分析,解决设计时的常见问题,

3.4 课堂交流与团队合作

我们在课堂上力求每位学生积极发言并讨论,教师通过察听学生发言来了解学生设计思维,分析其设计考虑上的缺陷和失误,提出整改建议措施。每一位学生的设计思路的表达还可以成为其它学生的信息源来源,学生间相互参照,比对各自的想法,不但丰富了设计教学信息。强化了学生面对问题能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

课程采用创新的双向选择方式、学生通过网络选课选择课程题目及老师,按照1名教师指导10余名学生的小组进行教学。小组成员协同工作、小组间讨论汇报。每次课堂上布置与设计课相关的作业,下次课公开讨论,改变以往课堂时间成为绘图或设计时间的不良状况,形成课下有思考和准备,课前有小结,课间有汇报讨论的教学秩序;也改变了设计课教师在课堂间仅成为一个顾问的状况。课程结束集体评图时,要求学生有相应的设计总结,检讨和反思该课程的得与失,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填写课后反馈调查表。

3.5 实践建筑师参与与评图环节

我们注重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培养,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将实践研究融入课堂教学。聘请地方设计单位的一线建筑师担任课程“导师”,并参与整个设计课程的设置与指导。分阶段请结构、设备专业的工程师和教师来讲授相关基础知识,结合典型实例,具体指导在设计中所遇到的结构、设备等问题。他们都把自己关注的事物拿到教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教育体制涵盖不了的东西。始终让学生感受到真实设计氛围,真切参与实际项目设计的流程和技术问题,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已广泛实行的“大评图”是丰富强化设计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改变过去的“关门评图”为“开门评图”。对外聘请一线建筑师及专家参与最终的评图,他们提供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及评价视角,关注成果介绍的严谨性与严肃性,对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有益的补充。创建了组织条理有序、明确的成果图审查制度,设计成绩评定也能公平反映实际设计能力,确立开放的成果考核标准。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建筑设计竞赛,使教学更具有学科交叉和挑战性。

4 教学思考与结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注重设计能力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努力贯穿将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想结合。教学过程应注重过程和细节,还有很多问题要在教学中继续思考与完善。

4.1 结合实践的多元化、开放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多元化、开放式。不仅体现在学生能自主选择题目和教师,还体现在与设计单位、甲方、建设管理部门的合作上,合作要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筑师应具有多专业的知识和综合素质,我们加强提高学生了的综合能力,包括相关知识、专业技能、从业能力三个方面,我们不但注重训练扎实的建筑专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的知识,还加强su,lumion,max等设计软件制作动态模拟的三维动画来展示设计成果,以及制作模型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课题小组长协助教师统筹小组事宜、协调组织校内外的讲座和方案研讨会,提高个人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同学间的团结协作。

4.3 题目的真实性、创新性

真实的题目所涵盖的信息量是假题所无法比拟的,依据基地和使用者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确立设计概念是很重要的。学生应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现状、交通等场地信息,在接受任务后首先应当考察地形环境,从而限制了他们天马行空的随意设计。同时,选题依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要求,创新的融入生态绿色建筑、参数化设计等方面内容。

4.4 深化设计成果

任务书的要求,在原有的规定的各层平面、四个立面及一个剖面再加图量,要求有规定数量的局部平面、立面、剖面图,增加分析图的分量,并要求回答为什么这样做等细致深入的问题。并引入其它专业进行有序地配合,要求学生绘制清晰表现结构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的剖面图,设备管线走向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及其如何应对,绘制一部分建筑细部与构造节点详图等。

希望随着课程教改的继续深入,教学体系能日趋完善。我们将回访用人单位及学生,并通过发放调查表,根据对建筑设计选题和过程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可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5).

[2]卓刚.高层建筑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杨宇振.建筑类型与教学维度—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札记[J].新建筑,2009(4).

[5]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教学理念能力培养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