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琦+杨天
这是一个与车爱恨情仇交织的年代。
“拍牌靠运数,行车会拥堵,开车易发怒,停车没去处,找位没思路”,这似乎成了每个有车族生活的常态。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5亿辆;全国有35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北京、成都、深圳、天津、上海、苏州、重庆、广州、杭州、郑州10个城市汽车保有量均超过200万辆。
车多位少已是城市管理的普遍难题。
2015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保守估计,中国的停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
究其原因,停车位的供求矛盾突出是当前停车难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车辆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停车场规划建设滞后,停车位并没有同步增加。
总体来说,中国的停车场管理的专业程度不高,散而乱。以北京为例,登记备案的停车场有6581个,而参与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和停车管理公司超过3000家。
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是,与停车难同时存在的是,北上广深停车场泊位空置率达44.6%。
这些现象在2015年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长期以来,我们将交通问题的政策着力点放在动态交通上,静态交通长期被忽视。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静态交通利好政策频出。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停车场,发展错时共享停车,提升停车信息化水平,促进停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这一系列直指停车难的政策,从国家层面对融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给予了迄今为止最大限度的开放,其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推动停车产业化。例如,《意见》提出将停车产业纳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清单,给予相关政策优惠,打造自主装备品牌。
同样在2015年,一些创新措施也开始实施。例如,在全国开展11个直接核定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发行额度试点工作。其中,杭州市获得200亿元的专项债券发行额度。无论如何,这样的探路,都将成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的重要观察样本。
政策东风已至,但解决停车难并不止于停车场的建设,它是一个涉及面广、点多的复杂社会工程。政策已然落地,破解停车难题的春天,就这样到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