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商品结构变动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2016-04-25 08:15胡梦冉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产业升级

胡梦冉



进口商品结构变动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胡梦冉

摘要: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贸易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国内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从进口商品结构变动的视角审视中国产业升级的约束条件与可能的路径选择,把全部产业划分为18个行业,选取7年的面板数据,以劳动生产率作为产业升级的代理变量,测度了初级产品、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工业制成品、中技术工业制成品以及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变动和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指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据此对如何促进产业升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进口商品结构;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

自入世以来,中国以其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借助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与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结合,保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不仅面临增长动力不足、贸易萎缩、资源高消耗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出现人口红利消失、产能过剩、环境恶化(雾霾频发)等突出问题。现阶段,加快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如何改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迫切任务。笔者结合当下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从进口商品结构变动的角度寻求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能优化路径,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相关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产业升级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相比较而言,直接探究进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升级两者之间关系的文献比较少,更多研究集中于贸易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进口商品结构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E.Helpma等曾提出发展中国家“为出口而进口”的发展模式,认为存在学习效应,发展中国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可调整贸易模式,实现本土企业对技术引进的学习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1]。张其仔认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之所以出现高速平稳增长,与中国根据比较优势的演化路径调整产业升级路径的关系很大[2]。然而,2006年以后,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路径逐渐变得不匹配,使国内产业升级困难。丁蕾研究了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问题,强调FDI流入、配套产业发展水平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问题产生正向影响[3]。戴翔研究了服务贸易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关系,主张中国应抓住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契机,在实现服务贸易数量扩张的同时,更应注重服务贸易进口质量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服从于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4]。

此外,还有部分文献从进口商品结构角度,研究了不同进口投入品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影响。L.Halpern等的研究指出,进口投入品每增加1%会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14%;其中,中间产品种类增加的贡献率为60%。其研究进一步指出,进口产品种类增加会显著提升国内企业生产效率[5]。高质量的投入品对于资本密集型的国家来说,其价格相对便宜,发展中国家选择进口中间投入品而非本国生产,会提高产成品质量,进而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P.Aleksandra等对163个国家进口多元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进口多元化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进口商品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6]。国内学者也对进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徐光耀依据进口贸易结构中来源国的不同,分析了在不同的进口贸易结构下,不同商品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促进作用,得出促进资源进口的多元化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结论[7]。裴长洪把进口商品结构划分为266个子类,其中,货物贸易255个子类,服务贸易11个子类。他根据59个经济体的大样本数据研究发现,进口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联效应,由此得出优化进口贸易结构可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8]。

二、理论分析

由于要素丰裕度以及要素密集度不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生产要素。微观层面上,厂商也需要从外部获得生产要素,理性的厂商会选择进口自身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节约资源,把生产要素投入到更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中去。就整个生产环节而言,生产链条越长,需要投入的中间产品越多,增加了可选择产品的种类,从而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间接地提升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宏观层面上,区域间产业发展状况的不同,既源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又源于外生技术比较优势。无论是在本国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还是在要素分工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可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或与流入要素进行协同整合从而使得本国出口的产品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在要素流动的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中间投入品可流入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部门或行业中,导致行业要素禀赋发生变化,促使产业效率提升。进口商品结构通过不同程度改变国内技术水平与要素禀赋,克服“技术差距”和要素瓶颈,可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为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基于比较优势而发生的进口商品结构变动,可促进本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提高附加价值。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一般把全球价值链式的生产视为发达国家的采购者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进口商品结构通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经济联系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本土企业根据发达国家的采购需求调整中间投入品,使得最终产品符合采购商的需求,意味着中间投入品结构的变动不仅可以实现流程和产品升级,也可以实现功能升级。全球价值链模式的商品结构是联系国内外价值链活动的重要环节。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动一方面以本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另一方面影响本国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口商品结构变动对GVC模式产生了更为细致的价值链分割,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格局与结构。进口中间产品的变化,也导致国内产业链的变动,使得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间及其内部的流动与配置发生变化。因此,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可以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投入产出关系,进而改变产业结构。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要准确客观衡量行业的产业升级,并进行计量分析,需要选择合理的测度指标。笔者选取的样本数据为行业数据,需要从微观层面界定产业升级并选择指标。综合考虑,笔者选择劳动生产率指标作为产业升级的度量指标。S.Kuznets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的流动是描述产业升级最简单的方式,劳动力要素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更替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9]。谭晶荣等构建了Shift-Share模型,对长三角16个城市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产业内效应是促进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10]。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之一,综合反映了要素替代、技术水平等生产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信息的依据。据此,笔者认为从行业层面来说,选择劳动生产率作为产业升级的度量指标是合理可行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笔者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标准(ISIC)的行业分类方法将全部产业分为18个行业(见表1)。其他行业对应于我国第三产业,由于种类较多,笔者将其统一归于其他行业。

表1 全部产业行业分类表

对于进口商品结构的分类,笔者借鉴S.Lall的商品种类分类方法,从商品的技术投入角度将贸易品分为初级产品(食品蔬菜、铁矿石等)、资源型制成品(铁、锌、橡胶、乙烯等)、低技术工业制成品(纺织品、化学肥料、初级化学物品、玩具等)、中技术工业制成品(汽车、颜料涂料、医药等)和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机器设备、医药设备、发电设备等)5类。参照S.Lall的划分,在计算工业制成品商品技术复杂度时将初级产品与资源型制成品两类产品剔除,因为初级产品与资源密集型的商品在计算商品技术复杂度时并不具有意义。将工业技术制成品参照樊纲等的技术复杂度进行分类[11],计算出1 882种工业技术制成品的技术复杂度,并对其由低至高进行排序,依次划分为低技术工业制成品、中技术工业制成品以及高技术工业制成品3类。商品技术复杂度的计算方法,笔者借鉴樊纲等测算商品技术附加值的办法,测算1 882种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复杂度,其测算公式为:

式中:RTVj表示j商品的技术复杂度,衡量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技术含量;RCAij表示i国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Yi表示i国的人均GDP。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测度某国某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指数,用于比较各国各产品的竞争力,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额。笔者所使用的有关贸易商品的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SITC Rev.4五位码出口数据;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计量单位为现价美元。基于数据的可得性,笔者采用世界上175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的出口数据和人均GDP计算1 882种技术工业制成品的商品技术复杂度,以此作为所有年份工业技术制成品结构划分依据,具体分类结果见表2。

表2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分类标准

在此,笔者借鉴裴长洪衡量进口结构变化活跃程度的指标和进口结构变化指数刻画进口商品结构在某一时期整体的变迁强度,度量整体商品结构变动。笔者选取2008—2013年为样本期,核算6年的进口结构变化指数。具体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8—2013年进口结构变化指数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2008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4%,进口结构变化指数从244下降至233;2010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提高18%,进口结构变化指数从233上升至249。以此类推,笔者大致可以得出:进口结构变化指数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动方向大致一致。即,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越活跃,产业升级效应越强;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强度减弱,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也随之减弱,呈现显著的正向关联效应。进口商品结构变动与产业升级强度呈现出正向联动效应,其机制在于产业升级的要求越高,对高技术含量的中间投入品需求越高。高技术含量的中间投入品表现为技术密集型产品、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消费品、资本品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本国有效供给不足将导致进口商品结构变化强度增大,以弥补供给能力缺憾。相反,若产业升级的动力并不明显,对技术密集型产品、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消费品与资本品的需求相应较少,对外部贸易的需求相应下降,进口结构变化指数因而趋于收缩。

(二)实证检验

笔者在计量分析时,选取2007—2013年1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进口商品结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关系。参照联合国统计局提供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与SITC Rev.4转换协调制度,统计出各行业的进口商品结构所包含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下的子类,再对所包含的子类按照进口商品结构的划分方法进行划分。对5种商品下包含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子类进行加总,得出各行业各分类产品的进口额。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下的子类原始进口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固定资本比例以及实际利用外资额比例的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人力资本度量指标、城镇单位平均工资水平数据来自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最终,笔者获得126组观察数据。

基于进口商品结构变动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构建如下基本面板计量模型:

式中:指标前带有Δ形式的变量为使用该指标的变动额;μ为误差项。在实际估计中,考虑到不同变量水平的巨大差异,笔者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指数、以及控制变量中的人力资本存量取了自然对数。

经过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回归方法检验,得出实证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看,除去中技术工业制成品,各变量的正负值在模型中基本稳定,回归结果稳健。因数据类型为短面板数据,并且同时考虑了时间效应与行业个体效应的虚拟变量,因此主体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并没有如同R-squared一样显著。比较各个回归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指数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即使两者关系并不显著,也能说明两者间的单调关系。即,在不考虑其他变量的作用下,进口商品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的联动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结果为寻求国内产业升级的优化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在逐渐纳入控制变量后,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指数的正负值并没有发生变动,说明回归结果稳健。

第二,初级产品变动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是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资源型制成品变动与劳动生产率也呈现正向的相关关系,均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劳动生产率随着资源型制成品的快速增长而提高,资源型制成品变动更容易引致产业升级效应。

第三,低技术工业制成品进口份额变动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正向的变动效应。低技术工业制成品份额比重在2007—2013年稳高于其他种类进口商品。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凭借政策的东风、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一般性和低级要素的比较优势,带来了贸易的爆炸式增长。同时,我国也获得一定的税收、外汇、土地使用费,增加了就业,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模式仍然是维持现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动力。我国大量进口零部件等低技术工业制成品,由国内企业负责加工生产,由外商处理外销。这种模式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初期的发展与腾飞,推动了早期产业结构升级与全国工业化进程。

第四,中等技术制成品变动与劳动生产率变动出由负的相关关系转变为正的相关关系。在引入人力资本之后,中等技术制成品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由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说明本国人力资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制成品溢出效应的吸收,加强了本土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

第五,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呈现出负的溢出效应,即使在考虑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高技术工业制成品仍然对劳动生产率表现为负向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我国进口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目的有关。我国大部分外向型企业进口国外先进机器设备,主要为了弥补发达国家减小产品的技术差距和质量差距。“出口引致进口”模式抑制了本土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能力,顺应了市场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结果与现有关于技术外溢渠道的研究也是一致的。全球价值链的技术扩散效应可以通过有形商品传递,也可以通过FDI形式传递,FDI的溢出效应强于技术制成品的溢出效应。

四、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不断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增加中高技术制成品的进口。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产品、资源型产品以及低技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要增加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仅仅依靠国内的资源配置以及进口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行加工组装已难以适应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及外国比较优势所带来的收益,能够更加合理地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二,加强本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国内自身的研发力量对本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国内自身研发力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能够突破以往的“后发优势”,更好地促进当下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说,增强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切入,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配合相关产业政策,鼓励FDI、服务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等高级生产要素流入,稳定国内商业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加入WTO组织以来,我国利用自身的劳动要素禀赋优势,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了加工贸易,促进了原始资本积累,被称为“出口导向型进口”模式。目前,我国的需求结构已经升级,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公民的购买力不亚于发达国家的购买力水平。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国外先进要素发展本国经济,促使中国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并进行发包,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四,贸易政策与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相衔接,对有利于产业升级的进口商品予以政策扶植,降低转型升级的制度成本。可对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的能源、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实行关税优惠政策,或者实施“绿色通道”计划。对于引进的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可建立刺激“消化、吸收、创新”的政策体系,促进产、学、研的联合创新,有利于加强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技术溢出效应。此外,调整进口政策有利于引导国内外资企业转型,引导外向型企业从满足外需转向国内市场。

参考文献:

[1]HELPMAN E,GROSSMAN G M.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J].Review of Economics of Studies,2005(1).

[2]张其仔.比较优势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3]丁蕾.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基于发展中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3).

[4]戴翔.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1(3).

[5]HALPERN L,KOREN M,SZEIDL A.Imported Inputs and Productivity[J].CeFiG Working Papers,2009(8).

[6]ALEKSANDRA P,MASSIMO T.Product Diversification,Relative Specialis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mport-Export Analysi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3(12).

[7]徐光耀.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8]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7).

[9]KUZNEETS S.Modern Economic Growth:Findings and Reflec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3).

[10]谭晶荣,颜敏霞,邓强,王健.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及劳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估测: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5).

[11]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

(编辑:唐龙)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进口商品结构变动与产业升级:理论机制与中国经验”(CXJJ2014025)。

收稿日期:2015-12-19

作者简介:胡梦冉(1993-),女,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开放型经济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2-0042-05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产业升级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