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慧
(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 028000)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气候进入了一个明显变化的时期,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多发已成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1-3]。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近10年来,内蒙古地区暖干化趋势显著,各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水时空不均,对当地的农牧业、地区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安全都造成一定的影响[4]。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松辽平原西端,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是影响当地农牧业生产最主要的灾害[5]。年降水量在350~400 mm,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暖干化趋势明显[6]。对于半干旱的通辽地区来说,土壤墒情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及其产量[7-10]。对通辽市土壤墒情的监测及其变化深受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掌握不同区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为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壤水分资源提供了参考,是农田干旱监测预警的基础工作。
通辽市3月至10月平均气温10.3~15.7℃,霍林郭勒市、奈曼旗接近常年,其余地区偏高0.5~1.1℃。降水量259~458 mm,奈曼旗比常年偏少25%,霍林郭勒市、扎鲁特旗、科左中旗、科尔沁区比常年多20%~29%,其余地区接近常年。其中夏季降水量174~348 mm,大部地区在200 mm以上。
2015年土壤水分从图1可以看出,3月至5月土壤墒情较差;5月中旬至8月下旬土壤水分随降水波动起伏明显,其中6月中旬土壤墒情达到全年最好状态;9月至10月土壤水分整体呈波动下滑趋势,封冻前土壤底墒较差。
2015年冬季降雪量虽多,但气温偏高,积雪覆盖时间短,土壤水分流失明显。从3月上旬土壤墒情普查结果看,0~20 cm土壤墒情较差。通辽市除巴雅尔图胡硕、科左中旗东北部为二类墒外,其余地区均为三类墒,占80%以上(图2)。通辽市北部及东部土壤相对湿度在40%以下,已出现不同程度干旱。4月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多,其中4月上旬12~24 mm,比常年多2~8倍,对于改善土壤墒情十分有利,前期旱情有所缓解。
5月上旬土壤墒情出现短暂下滑。5月中旬通辽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多90%,其中科左中旗、科左后旗降水为106 mm、77 mm,为1961年以来极端最高值,土壤水分得到有效补充,一类墒占40%,二类墒占30%,三类墒占30%,达到入春以来土壤墒情最好状态。5月下旬因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下滑明显,三类墒面积所占比例上升到60%。6月降水充沛,比常年偏多50%,除科尔沁区为二类墒外,其余地区均为一类墒,占90%以上。7月至8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蒸发加快,土壤水分流失明显,除霍林郭勒市、科左中旗东部无旱情外,其余地区出现干旱,旱情持续到8月中旬。8月下旬通辽市多阵雨天气,其中有8 d出现降水天气过程,有利于水分下渗,除扎鲁特旗、奈曼旗仍存在旱情外,其余地区土壤墒情得到改善,土壤相对湿度均在55%以上。
9月降水除扎鲁特旗多30%外,其余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科左中旗、开鲁县、库伦旗土壤相对湿度在55%以上,其余地区在45%以下。10月降水分布不均,土壤相对湿度呈波动下滑趋势。相比9月份土壤相对湿度在55%以上的面积在逐渐缩小,主要分布在科左中旗及科左后旗的东部地区、开鲁县西部、库伦旗等地,其余地区土壤水分较差。
11月上旬除霍林郭勒市出现2 mm降水,接近常年外,其余地区不足1 mm或无降水,土壤水分未能得到有效补充。从11月中旬的土壤墒情调查来看,科尔沁区仍有18 cm的干土层,0~30 cm平均土壤相对湿度在24%~60%,二类墒占30%,主要分布在霍林郭勒市、科左中旗偏东地区、开鲁县西南部、奈曼旗及库伦旗等地;其余地区为三类墒;无一类墒(图3)。因前期降水偏少,土壤墒情呈现下滑趋势,整体来看,封冻前土壤底墒较差。
通辽市属典型的半干旱区,自然降水有限。农作区应改进灌溉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表现为调整农业结构、作物结构,改进作物布局,改善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技术;培育耐旱抗逆的作物品种;引入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和技术。旱作区坚持蓄水和保墒并举,通过保护性耕作、深松耕、土壤改良,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合理开发抗旱小型水源,科学应用抗旱剂、保水剂,解决春季抗旱保苗问题;大力推广地膜、秸秆覆盖技术,实现集雨保墒。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应适时抓住有利的降水条件,开展增雨抗旱作业,提高人工增雨作业能力和效率,在总体上增加降水总量,以缓解旱情。
参考文献:
[1]侯 威.极端事件检测、评价方法及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207.
[2]左洪超,昌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2):238-244.
[3]翟盘茂,周旭凯.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16-18.
[4]于宏君,吕东波,赵慧颖,等.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东部土壤墒情的影响评估[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90-17091.
[5]沈建国.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内蒙古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89.
[6]刘 珂,姜大膀.基于两种潜在蒸散发算法的SPEI对中国干湿变化的分析[J].大气科学,2015,39(1):23-36.
[7]张楚汉.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9-201.
[8]孙 凯,王一鸣,杨绍辉,等.区域墒情特征的研究[J].水利学报,2005(3):355-359.
[9]李保国,龚元石,左 强.农田土壤水动态模型及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6-47.
[10]乔光建.北方干旱地区土壤墒情预测模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