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剑锋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摘要:国内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存在资源结构不合理、平台对接不完善、服务效能低下、建设机制活力不足等问题,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应在强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接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新技术整合资源,合理统筹,努力构建统一化的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12-03
近年来,随着各种类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的全面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等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日益完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趋显露,主要有资源的结构性问题、平台的对接问题、服务效能问题及数字文化建设的机制性问题等[1]。
国内外图书馆界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尤为深刻。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曾在博文中指出:“我们现在建了很多独立的数字图书馆,相互之间黏合度和共享度不高,今后国内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广泛参与的分布式平台,让各种资源在开放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格式实现共享”[2]。英国图书馆馆长协会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更是尖锐地指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现状中存在技术陈旧,网站服务不够便捷,数字基础设施与其他非营利团体、公共机构难以共享,扼杀创新等现实性问题[3]。
要有效解决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结构优化、共享性、服务效能等问题,则必须在强化数字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上,对接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多网融合等新技术,整合各类数字文化资源,构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这不仅是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深化社会公共文化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资源结构问题
1.1.1从整体结构不利因素角度分析。首先,资源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复建设直接导致了社会公共文化领域资源投入的低效及浪费;其次,在非合理的资源整体结构环境中,难以实施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资源互补与集成优势,单一、重复和不合理的数字文化资源结构难以通过整合形成再生、反复利用的资源循环体系。
1.1.2从非标准化不利因素角度分析。首先,非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大大降低了不同系统间数据与数据相对话、相连接、相交换的可能,不利于数据间的充分共享与流通,使得许多数据资源被禁锢在单一系统中,无法实现数据使用率的提升及数据价值的全面释放;其次,非标准化的数据结构不利于资源的有效管理,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隶属于大数据发展战略,海量数字文化资源给管理、维护带来极大的挑战,非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低效以及资源利用率的低下。
1.2平台对接问题
共享问题是进一步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目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现状来看,数字图书馆之间,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博物馆、文化馆之间的依存度和关联性不高,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分别自立门户,建立本系统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渠道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类“自成体系”的建设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①与“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背道而驰。相互独立的数字平台构建模式忽视了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和使用方式,对具体用户而言,其更需要的是一站式服务中心,而不是在不同系统平台间的反复跳转。②数字文化平台的相互独立无法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无法形成资源的优势互补。③孤立的数字平台与数字化的本质及发展趋势相违背,从某种意义而言,仍旧只是对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延续。因此,要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充分共享,发挥资源最大价值,就必须在平台对接的基础上,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促进各类型数字文化资源的共享利用。
1.3服务效能问题
随着各级各类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体系初具规模,服务成效明显。但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徘徊不前的情况也客观存在,具体表现为:①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用户不够主动深入,未能立足用户的有效需求设计服务。由于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以及一部分数字文化服务供需不对接,导致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未能迅速形成对公众的吸引力,使用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②服务方式有待改进。资源的丰富性及获取的便捷性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优势所在,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更为青睐的是一体化、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各类资源平台相互独立的现状仍旧无法帮助用户跨越信息壁垒,获取其所需的信息,信息价值无法充分发挥。总体而言,共享不足、传输不畅、使用不便将直接导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低效。
正确引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建立各种文化机构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机制,促进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真正对接,打造综合一体的整合式服务平台,实现服务效能及投资回报率的双向提升,是公共数字文化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所在。
1.4建设机制问题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开放性体系,不仅要求文化成果的普惠共享,更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共建共治,同时,也强调开放包容,以社会力量推动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因此,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鉴市场,对接企业,融合商业模式,强化成本控制,注重服务反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大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正越来越小,一些具体职能正逐步向非营利的社会机构以及商业组织转移[4]。以文化组织为核心,涵盖多元社会机构,多方合作形成的建设体系将成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主流。目前,我们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开放度不够、体系不完善、活力不足的现象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①建设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较少,未能形成跨部门、跨机构的高效合作机制。②建设模式创新不足,未能与其他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有机融合、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③评估机制不够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以及由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和用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造成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适应性不够、实用性不强、创新性不足的现状。
2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问题的改进策略
2.1优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结构
由于不同种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在建设目的、建库结构、技术方法、建设模式上存在区别,要实现数字资源整体上的结构优化,必须根据各类数字资源的特点,采取不同策略的质量控制:①对于外购数据资源,要立足用户需求、创新购买方式,具体措施包括尽可能多地将用户引入数字文献资源采购决策,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强化联合采购,培育市场主体,丰富资源供给,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等。②对于自建数据资源,应在强化统筹协调,形成统一建设目标、建设标准、质量控制系统方案的基础上,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建设范畴[5],立足不同建设主体的特色与优势,构建特色资源库或专题资源库,错位发展,互为补足,相互连接,进而形成系统化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另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体结构优化的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资源投入要素的合理组合,实现其功能及效用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应将公共服务外包理念引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配置领域,设计优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外包供给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在投入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非营利组织、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体系构建的集合效应。
2.2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对接
正如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馆长帕尔弗雷所述:“基于各国的经验,各家图书馆应该将它们的网络跟档案馆、历史协会、博物馆和其他文化遗产组织等部门相互分享。”[6]因此,整合相关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推动数字文化平台对接,形成开放环境下多渠道资源要素广泛参与、充分共享的分布式平台,是公共数字文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跨馆、跨部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共用格局以及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的构建,必须以数据打通、数据关联为基础。首先,数据打通是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合作的第一步,打通了数据,数字文化平台才有创造未来的基础。数据打通不同于简单的数据复制、数据迁移,而是在更深层面强调信息壁垒、盲区、孤岛的消除,实现不同数据管理系统间的接入和共享。其次,数据的互联互通是关键,其不仅包含平台对所有连接资源的“可查”,还要求有关联的数据内容和数据结构必须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以便实现能实时更新的“可转”[7]。唯一能够在不同数据信息系统间实施有效数据共享及数据交互的途径便是形成统一的元数据标准,按照元数据标准的要求对数字文化内容资源进行规范性描述,有效促进不同系统间内容资源的处理、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因此,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的对接必须以各类文化机构共同认可的元数据标准为基础,且在元数据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标准的协调及与国际的接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助理祝小静所述,关联数据、元数据等标准问题将是大数据时代数字资源建设面临的难题[8]。
2.3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
服务效能是服务意识、服务模式、服务体系、运营机制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也必须考虑从上述因素着手,以优质服务对接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①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发挥用户主观能动作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创新服务理念。②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健全用户需求追踪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把握用户数字文化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化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一站式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高用户参与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推动数字文化创新进程。③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丰富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和相关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开放化、网络化发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应用。④创新运营机制,制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借鉴市场模式,探索建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吸收文化界、学术界的相关人士参与管理,不断提高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估权。
2.4创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
新时期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建设主体、建设思路、建设模式、供给模式和管理制度全面创新的公共服务。开放、创新和激发活力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的内在本质。创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首先必须集结多元社会力量,密切相关机构的合作,从制度上保障资源拥有者和加工者的合法权益,在投入收益均衡的基础上,调动相关合作机构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必须建立推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有效激励机制,通过形成统一的建设目标、评估标准,让相关机构在明确自身职责义务、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来;再次,要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政策、法律保障及人力资源保障,从法律上明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加大掌握数字平台技术、数字保存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和培育力度,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及人力资源保障[9];最后,促进跨专业、跨部门、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兼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生态系统,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3结语
目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存在数字资源结构不合理、相关平台对接度不够、服务效能低下、数字资源建设机制活力不足等一些问题。深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应在强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上,对接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多网融合等新技术,整合现有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合理统筹规划,努力构建统一化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社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持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出席中图学会广州年会(一)[EB/OL].[2015-12-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w32y.html.
[2]吴建中.欧洲数字图书馆(Europeana)的模式值得关注[EB/OL].[2015-07-2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vsjt.html.
[3]吴建中.数字图书馆的问题[EB/OL].[2016-01-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w4q6.html.
[4]James Austin.公益领域跨界合作的三种模式及阶段[EB/OL].[2016-01-15].http://www.doc88.com/p-3387500999559.html.
[5]秦巧春.数字资源建设的三种模式与质量控制[J].价值工程,2011(29):145-146.
[6]卡洛斯·罗萨塔,韦盖利.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向何处去?[EB/OL].[2015-11-23].http://qnck.cyol.com/html/2015-05/20/nw.D110000qnck_20150520-1-20.htm.
[7]重华.政府大数据开放要打通“三关”[EB/OL].[2015-11-23].http://tech.163.com/15/0907/04/B2SR07PP000915BF.html.
[8]唐红丽.知识中心: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EB/OL].[2016-01-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w291.html.
[9]沈妍,肖希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与实现条件:对几个典型项目的剖析[J].图书馆,2015(9):6-11.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