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一考生
沉默的背后,并非冷漠和轻蔑,而是温暖与尊重。
——题记
冬天的一个傍晚,我匆匆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学校的公交车。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我心里急切地盼望公交车能早些到来。车站有十来人,有序,安静。此时,一位中年男子被一个小男孩用竹竿牵着从远处走来,男孩在前,男子在后。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了一层金边,特别醒目。
渐行渐近,只见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但那双眼睛却深深凹陷……哦,是一位盲人;小男孩才六七岁光景,一脸稚气但动作熟练,从脸上的轮廓便可看出他显然与盲人男子为父子关系。他们徐徐走向站牌,在候车队伍的最后停了下来。
没有人招呼他们俩。我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们过来,这时,队伍中排头的中年男子突然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大跨步走到盲人父子身后。其他候车的人紧随其后,按顺序站到盲人父子后面,整个过程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带着行李的女青年瞥了盲人父子一眼,稍作迟疑也提起行李跟了过来。男孩脸上显出了感激的神色,冲着人们点头微笑却没有说话。
一个新的队伍在盲人父子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讶。
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搀扶盲人上车,却被盲人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执意在小男孩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正值下班高峰期,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盲人父子上车后,人们自动压缩空间,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们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司机身后的座位上,坐着一位与男孩年龄相仿的小女孩。突然,站在旁边的年轻妈妈把小女孩拉了起来,示意男孩让盲人坐上去。虽然年轻妈妈的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女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男孩抬头看了年轻妈妈一眼,点头表示感激,便将盲人引到座位上,然后静静地靠在盲人的腿边,仍是没有道谢。这个过程,盲人全然不知。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体育馆。”“好的,上帝!”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公交车载着欢乐的人群继续前行……
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小男孩:他身材单薄,但十分精神;衣着陈旧,但整齐干净;乌黑的头发被风搅得有些凌乱。他一直都不说话,只不时昂首注视前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女孩,举起手中的一个苹果,想上前递给他又有些犹豫。年轻妈妈看到了,及时给予鼓励:“好,送给小哥哥!”小女孩立刻将苹果递到男孩手里。男孩用苹果敲了敲盲人的手,盲人会意地点点头,便含着笑连声道谢:“多谢!多谢!我儿子先天就不能讲话,请原谅。”原来是一个哑童!多可怜的一对父子!我的心不禁一颤。公交车内随后也静了下来,大家没有再交谈。
盲人父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和乘客道别后,慢慢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与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考场点评
这篇记叙文地气浓郁,关感强烈,其亮点主要有二:
第一,选材典型,以小见大。作者将视角聚焦于社会上的弱势人群一盲人和哑童身上,通过人们在候车期间、乘车途中对他们的关爱及尊重的一幕,反映了人心的善良和社会的温暖。所取材料细小而又新鲜,但表达的主旨却重大而又深刻,为读者绘制出了一幅“陌生而又熟悉”的生动画面。
第二,线索分明,层次井然。文章架构富于匠心。开头巧设题记,点明题旨,总领全篇;然后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文脉,将盲人父子从排队到上车再到下车一直受人呵护的全过程写得有条不紊,依次刻画出中年男子、司机、年轻妈妈及小女孩的美好形象,令人读来如见其人。
(管林章 付敢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