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卉
1录音范读代替了学生朗读
小学生读课文,不注意重音、停顿,达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而录音范读,大都是名家的作品,声情并茂。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作示范,往往只播放录音而不让学生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对好词佳句的理解体会也不到位,更别说揣摩推敲、欣赏体味了。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范读的作用,关键是教师要选好范读时机。课前,教师要布置任务,让学生认真预习,熟悉教材内容。课堂上,教师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分组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等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时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体会,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课件播放代替了教师范写
小学低年级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同样也有识字教学的任务。当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之后,纷繁多样的课件层出不穷,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动画、教学录像等。尽管这些课件能吸引学生,但小学生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如播放课件,就会放松对学生的组织教学,特别是一些好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件播放完毕,也没记住生字的写法,更别说是写好字了。而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时,往往会边写边提醒学生哪部分该怎样写、哪部分容易写错、容易与哪些字混淆、怎样区别字形等,这样学生就会对生字的音、形、义及间架结构掌握得更牢固了。
3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因此,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现在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的机会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经很少见了。
4课堂实录代替了教师讲解
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名师讲授”、“同步课堂”等视频教材,部分教师便抱着“自己讲远不如名家讲”的心理,将自己的课堂交给了名家、名师。录像中的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活跃,而下面的学生只是被画面所吸引,对于名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内容一无所知,同时也放弃了动脑思考、分析、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印象很浅。回头复习时,总会发现采用课堂实录授的课,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不牢固,尤其是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是基本上没学到什么东西,教师只好采取补救措施以“查漏补缺”。
5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之处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如何表演得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了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将教师的导控和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对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中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而融洽的交流气氛就大幅减少了。
6画面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教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殊不知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意境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助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会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造成限制。
总之,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滥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将其拒之门外。合理运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也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