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
2006年11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承诺:今后3年内,中国向非洲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类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疾中心。疟疾是怎么回事?青蒿素是什么?在当时,中国的老百姓,甚至很多具有生物学背景的学生和科学工作者都知之甚少。
在21世纪,疟疾仍然是许多最贫穷国家的主要传染病,可影响3.5~5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90%发生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南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南美洲也是疟疾的高发区。孕妇和儿童特别容易感染这一疾病,它是造成新生儿体重过轻、贫血和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仅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每天就有2 000多名儿童死于疟疾。即使幸免于难,疟疾导致的间歇性发热和贫血也会对人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
导致疟疾的原因主要是按蚊传播疟原虫。有4种疟原虫可以导致疟疾,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是最常见的。恶性疟原虫是最致命的寄生虫之一,这种寄生虫一般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高死亡率主要是由它引起的。在中国常见的寄生虫是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仅在云南、海南等地出现。
人类对疟疾的研究历史悠久,19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拉弗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845~1922)在19世纪80年代就发现导致疟疾的原因是寄生虫破坏了寄主的红细胞。英国医生罗斯(Ronald Ross,1857~1932)因对疟疾发病原因和防治的研究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间,疟疾大肆流行。由于疟原虫对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氯喹(奎宁的一种)产生了抗药性,导致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激增。因此寻找新的抗疟药物成为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而拥有抗疟特效药,也成为处于东南亚疟疾高发区越战双方的迫切需求。美国先后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1967年,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因为启动日期是1967年5月23日,故项目代号为“五二三”,其重要意义相当于医药领域的“两弹一星”。中国的许多单位参与了“五二三”项目,其中就有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当时,全国有多个单位的研究小组试图从中国传统医学中挖掘信息,开展相关研究。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选择了多种中药进行研究,其中青蒿是最受关注的一种,但青蒿提取物抑制疟疾的效果总是不太稳定。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抑制疟疾的效果不稳定呢?屠呦呦对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这个药方很简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发现这个药方用的是鲜汁,而不是中药常用的煎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当时中药研究已开始用有机溶剂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在60 ℃以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第191号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已经85岁的屠呦呦因这一原创性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2年3月8日,“五二三”项目在南京召开工作会议,屠呦呦报告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后来发现在黄花蒿里青蒿素的含量比青蒿里的含量要高,黄花蒿成为提取青蒿素的主要来源(黄花蒿与青蒿素结构见图1)。1973年,云南地区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得到证实后,“五二三”办公室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把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新药进行研发。1979年,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1986年,青蒿素类抗疟
药,获得卫生部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的第一个新
药证书。1984年,李国桥等人撰写的论文《甲氟喹、青蒿素和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对恶性疟疾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Mefloquine, Qinghaosu, and Pyrimethamine-Sulfadoxine in Patients with Falciparum Malaria),发表在世界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青蒿素逐渐成为各国抗疟专家关注的焦点。
此后,青蒿素在中国、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大多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廉价高效的青蒿素被誉为来自东方的神药。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青蒿素与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1978年3月青蒿素相关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04年初,泰国国王为屠呦呦颁发了2003年度“玛希顿亲王奖”。2011年,屠呦呦获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1年,屠呦呦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的父亲为自己女儿取名呦呦来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里的“蒿”一般认为就是青蒿,这不免让人感叹人生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