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感悟,水到渠成

2016-04-21 06:50陈铭河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

陈铭河

[摘 要] 三角形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 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的知识. 《三角形的内角》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验—剪拼”,从而在大脑里“猜想—发现—创造”. 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盘活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关键词] 内角和;探究;思维

根据新课标理念,初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体现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时,教师应切实践行新课标理念,以教者有意、学者无意的方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大胆猜测,合理推证,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 结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2.1?摇三角形的内角》一节谈谈自己的教学所感.

吃透教材是起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证明、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任意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在理论和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 这个定理证明的难点是如何添加辅助线,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处理好教材. 与学生一道从动手实验入手. 如图1所示那样. 通过拼合等方法来突破此难点,慢慢地、细致地引导学生把实验的结果抽象为几何语言,并从中得出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让辅助线的出现水到渠成.

教材中的探究语言,学生也感觉模糊,如教材“探究: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拼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平角”. 教材的表述是“在图1①中,将∠B和∠C分别拼在∠A的左右两边,三个角合起来形成一个平角”. 教学此处时,学生就会发问:将∠B和∠C分别拼在∠A的左右两边,三个角合起来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平角?学生的问题提得多么经典,抓住了要害. 事实上,现在要初一的学生来证明是平角是有难度的,但问题已摆出来,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实际上原因是这样的:在图1①中,将∠B和∠C分别拼在∠A的左右两边,就分别构成了内错角. 由内错角相等可得,拼接后的∠B的一条边平行于BC;同理,拼接后的∠C的一条边也平行于BC,由“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可得,拼接后的∠B的一条边与拼接后的∠C的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这条直线平行于边BC. 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在证明中就避开了这一点,而是写成“过点A作直线l,使l∥BC”,这就将实验结论与理论证明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故此,教师把教材吃透了,教学时才能犹如庖丁解牛,必然游刃有余.

探究展现是关键点

新课标明确说明: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这个观点对于《三角形的内角》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因为这个定理的证明难点是如何添加辅助线,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抹布洗脸——初相识”. 为了让辅助线走进学生的头脑,贴近学生的几何学习,笔者采用了以下教法与学生一同探讨,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实验—猜想—发现—创造”的思维模型.

环节一:笔者先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每组准备好三角形纸片.

环节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剪拼—猜想—发现—创造”,并将三个启发思维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1)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拼此结论?(2)所拼出的图,能用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来说明此结论?(3)你能根据拼图引发出一种辅助线吗?

环节三:成果展示. 由各组将拼出的图贴在黑板上,并推荐一个成员进行解说.

环节四: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环节五:动态再现,激活思维. 笔者将制作的动片通过多媒体规范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比感悟、发现不同的论证方法.

环节六:明确辅助线的表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后续学习几何的支点. 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展示,让学生凭借直觉,再次动中感悟,引领学生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添画辅助线的方法推证定理:

方法一:如图7,过点A作MN∥BC.

方法二:如图8, 延长BC,过点C作CE∥BA.

方法三:如图9,过点C作CD∥BA.

方法四:如图10,在BC边上任取点D(不与点B,C重合),过点D作DE∥BA交AC于点E,DF∥CA交AB于点F.

鉴于学生初学,知识水平所限,以上几种方法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种,这里抛给优生一个问题:“证明此定理,远不止以上四种方法,课外再去讨论,欢迎随时来办公室与我交流. ”等学生学一段时间后,学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再“杀回马枪”,开展一次活动交流课,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过三角形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过三角形各边上任意一点(非顶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过三角形内或外任意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过三角形三个顶点作一组互相平行的平行线……这样就有几十种添画辅助线的方法,多角度、多侧面激励学生探究数学的无穷的奥妙,并逐步形成对较复杂图形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处理能力. 不在于题海战术,而在于融会贯通,将学生思维盘活,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发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务实应用是落脚点

学生学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用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

教学时,除了设计一些常规性的题之外,更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

开放性试题1:某工厂生产一种模版如图11,设计要求AB与DC相交成20°角,BC与AD相交成10°角.假如厂长请你去当质检员,你怎样通过测量∠A,∠B,∠C,∠D的度数,来检查模版是否为合格产品?

开放性试题2:如图12,①、②、③各有一个三角形玻璃片,只露出了一部分,其余部分被纸片遮住,你能判断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教有法,但无定法,尤其是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挑战,给学生带来了创造. 教学通过操作互动,为学生探究问题创设轻松、愉快、平等的学习氛围及创设生成的空间,善于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行动,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教学,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等品质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就能沿着开放的探索路风雨无阻、大踏步前行.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