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沙漠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2016-04-21 12:03刘海洋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旅游市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摘 要:国外学者对沙漠旅游研究较早,研究区域遍及中东、北非、大洋洲、北美等地区,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都值得认真总结和梳理。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沙漠旅游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沙漠旅游地的演化模式及客流特征、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上。研究方法上看,国外沙漠旅游研究通常综合使用典型案例解析、数据定量建模、区域对比讨论等研究方法,来揭示沙漠旅游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研究视角也比较广泛,利用社会学理论来组织问卷和访谈,使用经济学原理来阐释旅游产品供求,使用地貌学和考古学来分析资源价值,使用气候学规律来分析客流变化,使用人类学和民族学来分析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这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沙漠旅游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旅游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1.9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沙漠面积80.89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4%,仅次于澳大利亚(113.60万km2)和沙特阿拉伯(86.22万km2),位列世界第三[1]。“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生态脆弱”是大多数沙漠地区的普遍特征,沙漠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相对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技工作者开始向沙漠地区进军,一批高质量的资源勘探记录逐渐揭开了沙漠地区神秘的面纱。如何“向沙漠要财富”成了沙漠研究的重要课题[2]。改革开放以后,沙漠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出现了以沙坡头、鸣沙山-月牙泉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旅游景区。2004年以后,有关沙漠旅游的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但大多集中在“沙漠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这与国外沙漠旅游在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理论创造的深入性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对国外沙漠旅游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利于拓展国内沙漠旅游的研究思路,为沙漠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沙漠既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又是旅游活动开展的空间范围,其范围内的湖泊、生物、建筑、民俗等自然文化事项共同构成了沙漠旅游资源。在国外旅游产业实践过程中,沙漠旅游更多的是被划归到生态旅游,或探险旅游的范畴内[3],并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类型加以研究。这说明:在国外旅游研究体系中,“沙漠旅游”是沙漠区发展的途径,而不是按图索骥的成熟旅游开发项目。这种认知对于国内沙漠旅游的产业发展和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1 沙漠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讨论

1.1 对沙漠旅游开发必要性的探讨

沙漠地区一般人口稀少、交通闭塞、生存条件恶劣,发展旅游产业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是否有必要对这样的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朗斯代尔对这一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4],首先他认为对这类地区进行规划与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国家职责”,商业机构很难承受类似项目的开发风险,也没有这样的开发义务;其次这类地区是人类较少涉足的纯净之地,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自然旅游资源;再次这类地区农业土地稀少、生存压力较大,发展旅游娱乐产业是这类干旱地区有限的选择之一;最后这类地区在地缘政治或军事国防等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各国必须重视干旱地区的开发,即便这些地区可能在开发条件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朗斯代尔的研究不仅明确了沙漠地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他将旅游开发与国家职能联系起来,凸显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发展旅游娱乐产业”的规划构想更是成为众多沙漠地区开发旅游产业的首选项目。

2006年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沙漠知识合作研究中心(The Desert Knowledge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的报告中也对开发沙漠旅游的必要性做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旅游行为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沙漠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区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无论是偶然的沙漠探险,还是有组织的沙漠观光,都会为沙漠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谋生手段[5-6]。相对于传统的产业方式,发展旅游业更为容易,对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作用也更好。Schmallegger等人还以澳大利亚中南部的弗林德斯社区为例,讨论了内陆干旱地区旅游发展的目的地创新系统,并讨论了政府和旅游组织在推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作用[7]。可以看出,旅游业成为沙漠社区发展经济、解决就业、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沙漠知识研究中心还为澳大利亚沙漠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多项政策建议,这使得该研究中心成为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沙漠开发研究中心,其沙漠旅游研究文献产出数量也处于世界同类研究机构前列。

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沙漠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对旅游产业的渴望则更加强烈。Vaghefi等对沙漠地区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国家正面临一种传统资源型经济困境[8],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节约自然资源、创造大量就业、改善居民福利、减轻社会贫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之路,以改善这些国家的现实问题。旅游观光及其所带动的会展、酒店、交通、娱乐、购物等庞大的产业群,正是这些沙漠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渴望积极发展的绿色产业。Sabokkhiz 等人的研究也详细论证了“旅游业是沙漠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利用SWOT分析法对伊朗中部的沙漠地区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战略性建议[9]。这种发展思路一方面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朗斯代尔的观点影响,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10]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思路,这对阿联酋、沙特等伊斯兰国家的沙漠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对沙漠旅游开发可行性的探讨

沙漠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其是否适合发展旅游业也是国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Amiran和Wilson对此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11]。他们认为干旱区发展经济的途径有三条:旅游产业、加工制造业和集约生态农业,因为沙漠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条件,旅游业未必是其最好的选择。沙漠地区的特点包括: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远离经济中心,可进入性差;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稀少,缺乏旅游服务人员。如果沙漠地区想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克服如上不足。因此,不同沙漠地区的旅游发展之路也应有所不同,克服如上不利因素的难度,是沙漠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在对沙漠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中,Weaver的研究成果很有代表性[12]。他认为可开发旅游的沙漠地区必须具备如下属性:有吸引力的地质条件和适合的气候特征、零散的植被分布、有地域代表性的大片可观赏植物、车辆或徒步的可进入性、有原住民及特色社区文化、可供休息的绿洲、建立对沙漠环境进行保护的机制。Weaver的结论有两点启示:不是所有的沙漠都适合开发旅游产业,应结合地区特点审慎对待;发展沙漠旅游必须重视环境保护,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传统的观光、休闲型旅游者是否会接受沙漠旅游目的地,国外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Seddon等对沙特阿拉伯的旅游模式和旅游者态度进行了问卷调研,研究数据显示山体、海滨和城市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旅游资源,沙漠旅游增长较快、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在一些环境良好、降水充分、气候凉爽的地区[13]。文章认为自然景观将成为沙特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而沙漠无疑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沙漠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面,国外学者引入了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Mirsanjari等人的研究[14]。他们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沙漠地区开发潜力模型,科学、文化、经济和审美是四个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再利用量化评分法对不同地区进行打分,以此来确定被评价区的承载能力和旅游价值。Eshraghi等人还利用地貌信息评估伊朗的沙漠地区旅游资源,为沙漠旅游开发提供数据支持[15]。这种利用量化指标来分析沙漠地区旅游开发可行性的方法,使旅游开发决策更加科学,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开发评价的主观性。但是,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消费者旅游需求不断变化,能否通过四个指标就将旅游开发的各种要素涵盖,以及如何克服确定各指标权重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成为这种方法不断完善的两个方面。

2 沙漠旅游地发展特征的研究

2.1 对沙漠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沙漠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与其他类型旅游有着明显的差别。Krakover结合以色列死海地区旅游胜地的开发实例,提出了开发荒漠区旅游胜地的阶段模式[16]。他认为荒漠地区开发旅游胜地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创阶段,这一阶段要明确荒漠区域中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基础设施依靠政府投资,主要解决旅游可进入性和水源等问题,探险型旅游者居多;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以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主要目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增多,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旅游景区,旅游接待规模逐渐扩大,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观光型旅游者开始进入景区;第三阶段为成熟阶段,旅游景区已成著名的“大众型”旅游景点,旅游者大量进入,基础设施完善并已具有城镇化特征,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资明显高于政府投资。该模式较为粗糙地概括了偏远荒漠旅游吸引物发展成为知名旅游景点的基本路径,对于沙漠旅游开发和沙漠旅游城镇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沙漠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也在由“自然景观”向“人造景观”转移,这个过程也是沙漠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之一。加拿大的Kim和Brown就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17],通过整合资源、重新定义沙漠的功能,完成了一项沙漠区域景观设计项目,并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该项目充分考虑当地现有村落、绿洲和环境特征,通过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规划,建立一系列创新型旅游服务设施,包括生态酒店、高尔夫、植物园等项目。这些项目尽可能减少旅游行为对生态的影响,对于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该项目的成功,说明只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基础,即使在缺少自然风光吸引力的沙漠区,也可以通过“催化整合”的思路,发展人造沙漠旅游景观。

在沙漠景观开发方面,美国更是具有丰富的经验。享誉世界的博彩旅游胜地拉斯维加斯就是在一片荒漠中建设起来的。Cameron等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拉斯维加斯的沙漠城市旅游进行了分析[18]。他们认为:坚持“绿色”理念是拉斯维加斯这座城市得以存在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拉斯维加斯旅游业的兴旺也有赖于20世纪20年代当地法律的调整,“博彩合法化”几经博弈才得以确定下来,因此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并不适宜所有沙漠地区,特别是宗教和道德对博彩业有价值冲突的地区。

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有限。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探索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增长模式和发展经验成了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2013年,在第二届东南欧国际旅游科学会议(2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Tourism)上,Weber A S结合卡塔尔沙漠旅游开发的实践,提出了在沙漠极端环境下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基本经验[19]。卡塔尔的沙漠旅游发展模式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新能源新技术的使用,如在旅游接待建筑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减少旅游产业的能源负担;科学进行海洋开发,利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有效地管理利用稀缺的水资源。二是注意发展理念的创新,如在发展自然遗产旅游的同时,要强调对生物群落的保护;还要特别注意沙漠中保守的穆斯林社区与非穆斯林游客强烈的文化差异;依托海湾合作委员会(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展开创新合作。可以说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是推进沙漠旅游不断发展的两个重要手段,这也是卡塔尔沙漠旅游发展模式对其他沙漠地区的重要启示。

除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外,互联网数据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重视。Shavit利用旅游营销网站的数据,对以色列内盖夫沙漠标志性建筑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归纳[20],这种利用网络数据来进行旅游识别的方法已经成为目前旅游形象研究的主流方法。Alhroot通过对约旦旅游历史的回顾[21],认为今天的旅游产业已经由传统的“宗教朝圣式”的观光旅游,进入到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主动分享式”的体验旅游,这对沙漠旅游的交通工具、景区建设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沙漠旅游景区正在面临由“大众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的产业升级,在景区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沙漠旅游地的发展经验,利用多种旅游资源和先进能源技术的催化整合,建设综合性的沙漠旅游目的地。

2.2 对沙漠旅游地客源特征的研究

对于沙漠旅游地客源特征的分析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研究角度也非常广泛。

Carson等人从2007年开始,就对澳洲沙漠旅游持续关注,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07年他与Richards研究了澳大利亚首都及其周边的旅游者的交通工具选择形式[22],发现在国内游客下降的同时,国际游客持续增加,特别是“背包客”和旅游团队两种形式,旅游市场也开始从传统的美洲、欧洲、日本,转向新兴经济体,沙漠旅游观光成为这些游客来澳比较愿意选择的项目之一,并且具有很高的旅游重游率。2008年Carson与Taylor联合发表论文[23],他们发现在过去十年澳大利亚的沙漠旅游市场正在萎缩,特别是国内市场下降明显,必须尽可能地探索开发新兴旅游市场;在景区经营方面,要尽可能地延长旅游者在沙漠地区的停留时间,加强行业管理,重视新型旅游项目的研发,其中四轮车沙漠游就具有广阔的市场,值得重点研究与开发。Carson还与Holyoak在澳大利亚第六次国内旅游发展研讨会上分析了自驾游在澳大利亚国内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24],因为自驾游的增长势头强劲,远离核心城市,沙漠旅游目的地将受到重视;自驾游形式可以克服沙漠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不足及旅游服务人员短缺等问题,建议澳政府对自驾游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Tremblay、Carson和Taylor等人对澳大利亚沙漠旅游的持续研究,代表了澳大利亚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其在沙漠旅游的形式、相对不可预测的运动旅游客流[25]、沙漠旅游市场的培养与开发、沙漠旅游的政策导向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Reichel等对以色列的沙漠旅游地区展开了系统的研究[26]。为了充分了解旅游者对沙漠旅游规划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主题公园、生态场所里的模拟景观的态度,研究人员对453名游客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在内盖夫沙漠区建立旅游景点和人造设施征求旅游者的意见与偏好。从调研结果看,旅游者对于人造景观的包容性很强,大多数都能接受在景区内建设一些人造景观;主题模拟建筑物与生态旅游景物之间的视觉矛盾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最关键的结论是这些人造景观必须与周围的自然、文化氛围有一定的拟合度;后现代旅游观念对沙漠旅游有一定影响,沙漠旅游在后工业化时代具有的广阔前景。在规划前应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意见,了解其对景区规划的态度,再对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框架性的意见,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值得学习。但文中对于沙漠生态旅游的后现代特征探讨,还会受到旅游者个人审美、价值观、知识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及旅游发展程度的影响,因此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在沙漠旅游客源特征定量分析方面,国外的学者也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Bakhtiari[27]将气候作为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旅游气候指数(Tourism Climate Index, TCI)指标体系,并利用伊朗克尔曼省12个气象站的1985年以来的观测数据,拟合出旅游客流和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以此确定旅游活动的最适宜区和舒适月份。Fatahi利用单边界二分式来计算伊朗亚兹德普罗维登斯地区的旅游资源游憩价值[28],再利用计算结果确定本地区的主要客源和旅游投资规模。国内学者在探讨气候与旅游活动关系[29-30]和计算游憩价值[31-32]时也广泛地吸收了这些方法。

3 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3.1 对沙漠旅游“负效应”的探讨

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的讨论很多,最主要的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者大量进入旅游区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旅游者将商业文化带入旅游区,破坏当地的人文社会文化。从目前国外研究的文献看[33-34],沙漠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争论非常激烈,一部分专家认为沙漠区的旅游开发是其环境恶化的重要推力之一,不当的旅游行为会破坏植被、增加垃圾,即使十分谨慎的旅游活动也会为沙漠区留下大量废水、废气,这些对于自身环境恢复力较差的沙漠地区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旅游产业提高了当地的收入,为沙漠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无法说服对方,由于沙漠地区的环境特征各不相同,旅游开发处于不同的阶段,也很难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但其支持的阵营却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科研机构更加支持前者,而政府机构更加支持后者。在哈佛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讨论会[35]上,学者们就旅游开发与干旱地区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的时候,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旅游者大量进入沙漠地区,使当地的经济收入在增长,但当地的景观却在退化,脆弱的生态系统正在遭到破坏。

中东地区是世界主要沙漠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沙漠生活已经成为阿拉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以后,石油作为重要战略资源逐渐被世界所重视,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也开始了深刻的变革,靠出口石油富起来的人们纷纷到新兴城市去定居,沙漠逐渐变成休闲娱乐的地方。Mahgoub就以科威特沙漠旅游活动为例[36],详细论述了非正式休闲活动对沙漠生态及人文环境的危害,建议对沙漠旅游活动进行规范,并在沙漠旅游开发过程中引入生态旅游理念,以此来对日益退化的沙漠生态和社会文化进行保护,防止环境恶化和文化灭绝。埃及西部沙漠中有一块锡瓦绿洲,这里不仅有野生的橄榄树和椰枣树,还有乌姆贝达寺院的废墟和许多罗马时代的残迹。在埃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背景下,这里成为埃及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每年接待大量的旅游者。Amara对锡瓦绿洲和埃及西部沙漠地区做了实地调查,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认为锡瓦绿洲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正在遭受来自旅游产业的破坏,并且这种破坏是不可修复的[37]。更为可贵的是Amara还提出了一个脆弱环境下开发沙漠旅游的评估思路,以阻止“非生态”的旅游开发行为。Sims[38]也对埃及沙漠地区的旅游开发政策,提出了忧虑的观点。

通过实证研究,利用数据说明沙漠旅游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是国外沙漠旅游研究多元价值观的表现,也是将其他旅游研究方法与沙漠旅游相结合的产物。虽然部分研究成果对沙漠旅游的负面影响有夸大之嫌、对结果的预期也过分悲观,但考虑到沙漠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何在沙漠旅游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旅游负效应,确实值得认真思考、总结。

3.2 对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国外沙漠旅游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并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效标准上对沙漠旅游开发进行评价。Edwin M和Jesper S对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的旅游业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干旱地区的旅游产业对于非洲南部野生动物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增加地区收入和消除贫困方面效果不明显[39]。作者用社会核算矩阵对3国的旅游业进行了量化分析,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的南非,旅游产业的经济效果也更加明显。文章结论说明“沙漠地区旅游产业更应该着眼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上,在整体经济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不会特别明显”,这个观点应引起我国各沙漠毗邻区的重视。

Mohammed等人以中东地区的约旦为例,通过介绍耶尔穆克大学和阿肯色大学与约旦政府十年的合作经验,提出了可持续社区发展的干旱区旅游战略[40]。干旱地区的旅游发展应该将“可持续理论”和“社区”理论相结合,利用社区的整体优势资源共同打造经典旅游线路,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某种特殊的自然资源,这是保证生态脆弱地区自然环境最有效的旅游方式。在约旦北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就要将文物遗产、考古遗迹、宗教场所等人文景观与沙漠、河谷、戈壁等自然地貌景观相结合,使旅游业成为促进约旦北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这种利用人文资源缓解自然资源旅游环境压力的可持续社区发展战略,对于我国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迪拜是处于中东沙漠地区的边缘,在石油经济的带动下,成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第一大城市,其旅游产业也十分发达。Henderson对迪拜旅游发展做了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沙漠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障碍及克服这些障碍的经验[41]。他认为迪拜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四大主要障碍:政治影响、交通不便、景区不足、推广不力。面对这些障碍,迪拜旅游部门制定了详细的发展战略,并且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多样化的核心要素,在旅游投资方面引进昂贵的旅游设备,进行广泛的营销投入。这些努力使迪拜旅游业取得了高速的增长,积累了强劲的发展潜力。

博茨瓦纳共和国位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地区,卡拉哈里沙漠占到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大量野生动物栖息于此。政府把全国38%的国土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立了3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乔贝国家公园和奥卡万戈三角洲野生动物保护区已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旅游点。Mbaiwa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关注博茨瓦纳干旱区以野生动物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摄影旅游和狩猎旅游等,发表大量研究成果[42-46]。通过调查不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项目,结合大量数据,分析了近20年来不同旅游项目在保护生态多样性和改善社区经济(包括创造就业、增加收入、提供社会服务)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在博茨瓦纳这类资金和技术都有限的沙漠干旱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除以上成果外, Myra S对位于印度西北部赛尔沙漠中的一个野生骆驼动物园社区进行案例研究,探讨了其对社会、环境的意义与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园规划思路[47]。Newsome等将台湾的野柳地质公园与澳大利亚的平奈科斯沙漠进行对比研究,着力探讨地质类旅游资源的性质与可持续管理方法[48]。Matthew从比较经济学的视角对北非干旱地区各国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49],虽然各国对旅游产业的热情不同,但旅游业在发展经济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各国的认可。

4 对我国沙漠旅游研究的启示

沙漠旅游产品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较晚,早期是以生态旅游的一种特殊项目形式开展的。国内基于沙漠旅游的相关研究也晚于国外,2004年以后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库,进行以“沙漠旅游”为主题的检索,再对检索结果进行研究内容甄别。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142篇有关沙漠旅游研究文献,其中学位论文(包括博士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18篇、学术论文(包括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和报纸理论版研究论文)124篇,没有相关学术专著。从研究文献数量上看,已经初见规模。但是整体研究水平还和国外研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较窄、理论研究薄弱、个案研究较多、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区域不平衡。特别是在沙漠旅游开发动机、地理学的定量方法和模型构建、旅游景区的规划思路等方面,其研究理念和研究主题对国内学者和旅游业界解决沙漠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从沙漠开发的动机上看,国内学者通常将“沙漠旅游”作为一种地区经济发展项目来看待,沙漠旅游开发更像是一种经济投资项目。研究手段主要参考西方经济学中的投资风险评估测算方法和心理学中的“行为导向”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更加注重旅游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行性。而国外的同类研究中,更多的是将沙漠旅游作为一个社会项目来看待,经济目标并不是最主要的开发动机。沙漠地区社会发展的公平性、沙漠边境地区的社会安全、保持沙漠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沙漠带给旅游者的后现代化反思等目标,都是外国学者提倡加大沙漠旅游开发力度的重要理由。两种不同的发展动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旅游产业成长路径一般会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产业发展初期资本迅速进入,旅游产业设施较快完善起来,旅游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市场管理和行业自律缺乏,旅游市场秩序恶化;二是旅游景区的发展方向大多定为“大而全”的“综合性沙漠旅游景区”,通过综合性定位来满足各沙漠景区经营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但趋同化的产品定位无法凸显景区的差别化特色,进而影响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外沙漠地区旅游发展动机的复杂性决定了景区定位的多元化,这更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并且易于控制游客的数量。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容易在这样的成熟市场定位中实现。这是值得国内学者研究借鉴的。

从沙漠旅游的研究内容上看,我国沙漠旅游研究成果以偏向应用性的居多,侧重沙漠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营销的研究文献达到90%以上。这类研究成果都会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区域来展开相应论述,再根据这个沙漠区域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整体文章呈现“现状-问题-对策”的模式。在缺少科学统计方法和权威数据的支持下,是不能对一个地区旅游现状进行准确把握的,更不能分析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没有理论创新和系统支撑的条件下,是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的。描述性的对策研究不但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且也降低了国内沙漠旅游的整体研究水平。国外的沙漠旅游研究文献鲜有将最后的结论落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对策上,而是更多的通过典型景区的研究进而归纳出一些基本规律。至于旅游业界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来组织开展旅游活动,文章一般是不涉及的。这样的研究成果反而更容易对旅游产业实践有更强的指导作用。规划对策和营销对策具有很强的时间、空间针对性,而旅游业态的发展速度又比较快。面对这个问题国内的对策性研究往往面临两难的困境:如果对策过于具体,则很容易过时;如果对策过于笼统,又缺少必要的针对性。所以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避免对策、建议性质的研究,更多的将研究内容放在典型沙漠旅游地发展规律的归纳上。这既是典型案例归纳研究的基本要求,又是提高研究成果应用性价值的主要方法。

从沙漠旅游的研究方法看,国外沙漠旅游研究主要以典型区域为研究案例,不同研究领域在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在概念内涵研究方面,采用定性研究,利用逻辑分析和观点引述分析研究对象、得出结论;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效益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占绝对主导地位;旅游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中,也是定量方法为主;旅游供求及影响因素分析方面,是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可以看出国外旅游研究主要依靠定量分析,问卷调研和田野调查是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在研究分析时则更多的使用统计学方法或建模工具进行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定量分析。数据分析结论多用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描述,很少利用模型对未来市场行为进行预测。在计量分析理论和地理学基本研究方法的影响下,国内研究也表现出与国外相类似的研究方法。但是在数据来源和分析方面则有一些差别:国内研究更习惯引用政府或行业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或者用的问卷的代表性数量对典型比例的反向推算,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和对比性修正则很少使用;在数据分析上,则更多的使用SPSS或Excel等软件的分析功能命令,很少修改或自建运算公式;在分析模型方面,更多的是直接引用国外相关研究的模型,自建模型或修改参数形成新模型的研究比较少。如何结合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设计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方法,是国内研究需要不断改善的。

综上分析,我国沙漠旅游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沙漠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结合我国沙漠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需求,相信国内沙漠旅游研究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正. 中国沙漠及其治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23.

[2] 乌兰夫. 向沙漠要财富使沙漠为人类造福[J]. 内蒙古林业,1959,(3):2-3.

[3] Wade A J. Extreme tourism: tourism, mountain, desert[M]. EQU Press,2011:14-15.

[4] Lonsdale R E. Settlement systems in sparsely populated regions[M]. Pergamon Press, 1981:94-95.

[5] Tremblay P. Desert tourism scoping study [Z]. Desert Knowledge CRC, 2006, 2(12).

[6] Tremblay P. Scoping desert tourism- finding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J]. Tourism and Marketing, 2006:1653-1663.

[7] Schmallegger D, Taylor A, Carson D. Rejuvenating outback tourism through market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the flinders ranges in South Austral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13(4):384-399.

[8] Vaghefi N,Siwar C,Aziz SAAG. Green economy: issues, approach and challenges in muslim countries Negin Vaghefi[J]. 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2015,5(1):28-35.

[9] Sabokkhiz M, Sabokkhiz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desert tourism planning: a SWOT approach[A]//Brebbia, C. A. Pineda, F. D. Sustainable tourism IV[C]. WIT Press, 2010:359-366.

[10] 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 a synthesis for policy makers[R]. Nairobi Kenya Unep, 2011.

[11] Amiran D H K, Wilson A W. Coastal deserts: their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s[M].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73:207.

[12] Weaver D B. Deserts, grasslands and savannahs [A]// 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C]. Wallingford: CABI Publishing , 2000:251-263.

[13] Seddon P J, Khoja A R. Saudi arabian tourism patterns and attitud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4):957-959.

[14] Mirsanjari M M, Naghizadeh M, Farzamfar N, et al. 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and additional values of sustainable ecotourism for desert areas by using Pralong method (case study: Khor and Biabanak, Iran)[J].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Biology, 2013,7(2):269-277.

[15] Eshraghi M, Ahmad H, Toriman M E, et al. Contribution of geomorphological assessment for sustainable geotourism: a case of Irans desert[J].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Biology, 2012, 6(3):1188-1195.

[16] Krakover 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rt areas in Arid regions[J]. Desert Development, 1985(4):271-284.

[17] Kim Y, Brown M A J. Catalytic integration: redefining desert tourism[EB/OL]. http://www. asla.org/2010studentawards/391.html.9.

[18] Cameron R, Conway S, Washeba P. Sustainable tourism in an urban desert[A]// Pineda F D, Brebbia C A. Sustainable Tourism V[C]. WIT Press, 2012:105-114.

[19] Weber A S . Sustainable tourism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lessons from desert regions[A]//2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Tourism in Southern and Eastern Europe(Croatia, 15-18 May 2013)[C], 2013:421-434.

[20] Shavit Z. Constructing a symbolic desert: place and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Israel[J]. Journal of New Frontiers in Spatial Concepts, 2014(6):57-69.

[21] Alhroot A H. Jordan'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raditional era to the digital age[J]. Europe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4,6(3):122-129.

[22] Carson D, Richards F. An industry performance analyzer for tourism (IPA): The internet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a diverse industry in Australias capital territory[J]. The Journal of Case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9(1):1-19.

[23] Carson D, Taylor A. Sustaining four wheel drive tourism in desert Australia: Exploring the evidence from a demand perspective[J].The Rangeland Journal, 2008, 30(1):77-83.

[24] Carson D, Holyoak N. The future of self-drive tour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ourism Futures Sixth National Conference, Gold Coast[C]. Australia, 2008:2-4.

[25] Carson D, Holyoak N, Schmalleger D. Visualising relatively unpredictable movement (VRUM): the tourism flows modeling project[J]. DKCRC Report 60, Ninti One Limited, Alice Springs, 2011:1-4.

[26] Reichel A, Uriely N. Ecotourism and simulated attractions:tourists' attitudes toward integrated aites in a desert are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8, 16(1):23-41.

[27] Bakhtiari B, Bakhtiari A. Determination of tourism climate index in Kerman province[J]. Desert, 2013,18(2):13-126.

[28] Fatahi A. Implication of single-bounded dichotomous choice in estimating recreational-tourism value of environmental endowment in desert areas (case study: Gharbalbiz Spring in Yazd Providence)[J]. Iran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Development Research (IJAEDR),2013, 44(1):43-53.

[29] 刘海洋,吴月,王乃昂,等. 中国沙漠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 资源科学,2013,35(4):831-838.

[30] 刘海洋,王乃昂,叶宜好,等. 我国沙漠旅游景区客流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2013,33(3):156-163.

[31] Hong Li, Jinlian Shi. Research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dynamic recreation value of desert scenic spots[A]//Zeng Guojun.Tourism and Hospitality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EU[C].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4:85-99.

[32] 潘丽丽,孙玉勤.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支付意愿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地理科学,2015,35(4):440-447.

[33] Alameddine N, Alloo N, Johnson C, et.al. Can a desert oasis lead the way to sustainable eco-tourism in Egypt[Z]. Arabic Knowledge Wharton, 2010:3.

[34] Lefebvre V, Chaouni A. Desert tourism -tracing the fragile edges of development[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26-29.

[35] New tourism threatens desert ecosystems worldwide. Harvard gazette online[OB/EB]. http://news. harvard. edu/ gazette/story/2007/04/new-tour.2007-4-12.

[36] Mahgoub Y. Towards Sustainable Desert eco-Tourism in Kuwait: learning from the regional experience[J].Open House International, 2007, 32(4):75-82.

[37] Amara D F. Tourism as a tool of development: the case study of Siwa Oasis - Egypt Western Desert [A]. // Diaz P. Tourism Today :Tourism As A Tool for Development[C], WIT Press,2013:45-57.

[38] Sims D. Egypt's desert dreams: development or disaster[M].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15:5.

[39] Edwin M, Jesper S.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in Botswana, Namibia and South Africa: is poverty subsiding[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2013, 37(2):80–89.

[40] Mohammed S, William A S, Margaret F R. Community development using a sustainable tourism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the Jordan River Valley tourist wa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10(1):1-14.

[41] Henderson J C. Tourism in Dubai: overcoming barriers to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8(2):87-99.

[42] Mbaiwa J E.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Okavango Delta, north-western Botswa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3, 54(2):447-467.

[43] Mbaiwa J E. Enclave tourism and its socio-economic impacts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2):157-172.

[44] Mbaiwa J E. Changes on traditional livelihood activities and lifestyles caused b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5):1050-1060.

[45] Mbaiwa J E, Stronza A L. Changes in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92(8):1950–1959.

[46] Mbaiwa J E.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Botswana [A]//René D, Machiel L, Jakomijn W.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C].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5:59-80.

[47] Myra S. Community impact of the camel safari industry in Jaisalmar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6, 17(3):213-218.

[48] Newsome D, Dowling R, Leung Y-F. The nature and management of geo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wo established iconic geotourism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2,(2-3):19-27.

[49] Matthew 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ourism in North Afric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0, 42(4):393-408.

猜你喜欢
旅游市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分析
高校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沂南县旅游市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