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华娟
摘 要:磨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领域内的重要技术,我国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磨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属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基于“校企合作”人才模式的实施,高职院校要深化课程改革,以此满足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磨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实用型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模具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第三大磨具生产国家。磨具工业水平是衡量国家机械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机械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的高职院校要从课程改革入手,积极构建以岗位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学体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职教育机构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基于高职教育的本职要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在具备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磨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此要求高职院校采取“宽口径与“专业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则需要高职院校深入到企业中,了解企业对用人的要求,从而制定符合企业岗位的高职学生,实现学生的零就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要考取专业的学历证书之外,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一是要明确磨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应用能力内容,根据相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磨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以及拓展模块;二是合理调整课程教学课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侧重理论教学,因此理论教学的课时安排比较多,基于培养学生实践性应用能力的考虑,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安排,增加课程实训、毕业设计以及顶岗实习环节的课时;三是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对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是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灌溉式“模式。教学是培养人才的特有过程,在以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高职教育体系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增加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磨具设计与制造属于抽象性的知识,虽然通过挂图可以让学生了解磨具的基本结构,但是其却不能准确的反映磨具结构的制作过程,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则可以将磨具动作形象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对磨具动作形成立体式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磨具内部结构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三是推行因材施教模式。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这样我们就不可能面临学生基础知识不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化的问题,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最大程度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
四、加强校内实训与定岗实习的衔接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磨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在企业所表现的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与企业定岗实习之间的衔接没有做好,由于磨具设计与制造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行业,而作为企业由于相关设备比较昂贵,因此企业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以来就必须要求校内实训项目要侧重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内容,尽可能实现二者的衔接。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提高校内实训与定岗实习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校企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
五、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随着国家 “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行,为适应市场对人才资源的新要求,课程开发应与地方和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接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推行 “多证书”。如组织学生参加CAD、UG、数控铣工、模具设计师等相应的社会认证考核,并将相关的职业准入资格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综合成绩评价指标,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考试方法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书面考试与答辩考试相结合、结业考试与阶段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实践技能考核应注重对学生最终作品的考核。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保证学校的一切出发点都符合实际需要,立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国英,邢艳辉,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因材施教” 教学辅导,模具制造, 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