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宴饮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因其国力的强盛使得宴饮文化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鼎盛时期。将中国唐诗总集《全唐诗》作为窗口,能够浏览宴饮文化繁盛多样的概貌。歌舞升平、无酒不欢以及游宴风俗的发达是唐代宴饮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在《全唐诗》的文学化记录中同样可见一斑。
关键词:唐代宴饮文化;《全唐诗》;宴饮乐舞;饮酒文化;曲江游宴
作者简介:王建楠(1998.2-),山东人,汉,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
引言:
除去杯碟盘碗中的美食琼浆,饮食文化的内涵要广阔得多。中国宴饮文化从《诗经》的“呦呦鹿鸣”等宴飨诗的文学表达开始,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延续与发展,各时代有各时代的特色和魅力,组成了中国宴饮文化历史性的完整体系,唐代因其国力的强盛更是使得宴饮文化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鼎盛时期,反映在文学层面则是宴饮诗的层出不穷、灿烂生辉。
1.《全唐诗》[1]中的宴饮诗
《全唐诗》是中国唐诗总集。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四十五年十月,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10人奉敕编校,由曹寅负责刊刻事宜。毫无疑问,《全唐诗》卷帙浩繁,无所不包,能够较完整地反映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加之宴饮与文学间本身就具有密切的关系,《全唐诗》中数量繁多的宴饮诗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中的宴饮文化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资料。
虽然《全唐诗》仅以十人之力,一年之内编撰完成,考订粗疏、缺漏甚多,但笔者仅想透过《全唐诗》的窗口,对唐代宴饮文化管窥一斑,因此本文暂且不论其重收、误收情况的细枝末节,而是从大体上把握宴饮诗的概况。
2. 唐代宴饮文化特点
唐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盛世,随着综合国力的强大,百姓生活富足,朝廷库藏丰富,饮食早已不再是仅仅为了果腹,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满足。此时,饮食娱乐文化走向了发展的顶峰时期,宴饮之风极靡,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不妨从宴饮诗中做一些探究:
1.1 歌舞升平
宴飨中的音乐和舞蹈是唐代宫廷宴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宫廷宴饮诗在《全唐诗》中数量繁多,特别是初唐与盛唐时期,大约占到了两者总数的一半,其中几乎每一篇都会提及宴饮舞乐。例如白居易描写《霓裳羽衣舞》的著名作品《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卷 444-009: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霓裳羽衣舞本身就是唐代集歌曲、器乐和舞蹈集大成的宴饮表演,上述选段重墨描绘了霓裳羽衣舞的表演盛况,极尽描绘了伴奏的旖旎激昂以及舞女的翩翩舞态,多用典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成就,也直接反映了唐朝宴饮舞乐的兴盛发达。
其他如张易之的《侍从过公主南宅侍宴探得风字应制》卷 80-11“逐赏平阳第,鸣笳上苑东……坐客无劳起,秦箫曲未终。”也是宫廷宴饮乐曲胡汉融合的佐证,同样体现了当时宴饮舞乐文化的繁盛;而王涯的《宫词三十首》卷346-24“夜久盘中蜡滴稀,金刀剪起尽霏霏。
1.2 无酒不欢
唐代宴饮的繁盛,饮酒风俗盛行是突出表现。在《全唐诗》的所有篇目中,直接与酒相关的有12000余首,约占《全唐诗》总数的22%[2];而在宴饮诗中,与酒相关的诗篇所占的比例也高达65%以上。
李白的《将进酒》卷 162-8题目意译便是“劝酒歌”,不消多说是劝酒的名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在其中寄托的“及时行乐”思想自古相承,是中国文人面对死亡阴影下的自我抒发与心灵追溯,也正可以看作追求达到狂欢般短暂“醉酒”状态的根本原因。同类型的诗作很多,比如白居易的《携酒往朗之庄居同饮》卷 459-68“不挈一壶相就醉,若为将老度残春”、孟郊的《劝酒》卷 374-2“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堂上陈美酒,堂下列清歌。劝君金曲卮,勿谓朱颜酡”等等。况且也只有唐代的强大繁盛,才能使饮酒文化蕴含如此大气豪放的唐人气象。
1.3 游宴风俗
除了上述提到了舞乐、饮酒文化的特色,唐代的游宴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其显著标志就是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宴会和特殊的宴饮形式,比如新进士的曲江宴、上巳节的曲江游宴、探春宴、裙幄宴、赏花宴、船宴[3]、酺宴、旬宴、饭僧、茶宴等,具有规模大、大众化和新鲜感的特点,充分满足了上层阶级和一般民众饮食娱乐生活的需要。其中最著名的是曲江边三月三上巳节的游宴活动。
上巳日楔祓水边,是我国古老的民间风俗,但到了唐代以后才将宴饮的形式加入传统的游春。唐玄宗时,上巳节的曲江宴有两种:一种为宫廷所设,即皇帝赐宴与群臣;另一种是民间自行出资兴办的游园野宴,官民同时同处举宴,彰显了唐代太平盛世的景象[4]。
杜甫的《丽人行》卷 25-22就是描绘上巳节曲江宴的名作: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虽是杜甫指责外戚擅权的讽喻诗,但也为我们了解唐代帝王的奢华筵席打开了视角:“紫驼之风”、“素鳞”、“八珍”等食材难得的名贵菜肴,配以“翠釜”、“水晶之盘”这些讲究的餐具,以及御厨精妙绝伦的厨艺和摆盘,可以称得上唐朝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而帝王、群臣、百姓共饮曲江,山水佐餐,乐舞连绵,则在宴饮文化的形式上也达到了当朝的顶峰。
3. 结语
通过《全唐诗》中的宴饮诗类型,我们能够对于唐代的宴饮文化有一个概览式的了解:首先,从宴饮诗的数量上看,宴饮活动在唐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次,在宴饮诗的描写中能够表现唐代宴饮规模之大、形式之丰富,并且具有宴饮乐舞发达、饮酒风气盛行以及游宴形式丰富的特点。《全唐诗》的宴饮诗在我们面前铺张了一个太平盛世的宴饮画卷,具有极高的审美性与历史价值。“舌尖上的中国”,品味的不应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菜肴,也应是中国宴饮风俗的独特风味。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 《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60年4月(下文唐诗出处不再重复说明).
[2]鲁六. 从《全唐诗》看唐代酒文化[N]. 文艺报. 2007(3).
[3]赵荣光,瞿明安,秦莹. 中国饮食娱乐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12月:96.
[4]孔润常. 唐代名宴——曲江宴[J].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5(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