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辉
(山西广播电视台,太原 030001)
广播信号的监测技术系统及应用
刘崇辉
(山西广播电视台,太原030001)
摘要: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命线,传统媒体的受众目前对声音广播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得到优质高效的播出效果是广播电视技术从业人员的首要任务。广播信号的监测成为广播电视台及发射台站保障发射质量、防止非法信号侵入的最可靠手段,同时也可以得到最真实有效的覆盖数据。
关键词:监测监控;网络;数据;Web(互联网总称);报警;查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视早已替代广播成为受众接受各类信息的首选方式。但是广播还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接收方便、覆盖区域广泛、携带方便等。对广播信号的测试和评估,及时掌握了解各类广播信号的发射情况以保证信号的发射质量尤为重要。监测监管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保障,但是传统广播电视监测手段单一,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建立全方位、全业务、全媒体监管系统已经成为各级广播电视台必须完成的基础保障工作之一,提升广播电视监管监测的业务能力,完善内容监管、技术监管、维护管理、信息安全,建设统一监管平台体系架构,有效保障安全播出质量,提高安全播出效果,防止非法不良信号的侵入,需要广播电视专业的监测技术系统的可靠应用。各级广播电视技术保障部门最主要是面对无线发射台站发射的声音信号特别是调频发射信号的监测,通过强力有效的监测技术实现对广播信号的安全播出。
广播无线场强监测网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采集、控制管理系统平台,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将能够更加准确、迅速、高效地完成安全播出管理工作。
本系统可以实现对广播监测前端设备的本地和远程监控,监控中心直接对物理上分布的若干个广播电视的前端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完成对前端设备间接监控和管理。监控中心通过安全化的Internet专用或无线通信网络,完成与广播监测前端设备的远程数据传输;整个监控系统的业务网络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平台架构示意图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建设后,将以监控中心数据处理部分为核心,以监控中心监测多个监测点为基础,数据采集点的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快捷、数据准确的现代化广播电视监测网系统。系统可对广播(AM,FM)进行全程安全、质量、内容的动态监测,形成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综合监测系统,提高广播电视在紧急或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达到准确、高效、及时、快捷的监测和指挥调度等业务管理目标。所有遥控监测点均无人值守。
数据网络传输体系的建立要以当地无线管理中心安全播出监测平台为中心,连接到各监测点。充分利用先进实用的网络设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太网技术、动态路由保护技术、链路冗余等技术为基础,组建一个数据传输网络,为广播节目监测系统提供接入平台,全面进行监控管理中心系统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1)网络结构和组成。系统采用B/S,C/S混合架构。运行维护管理方面,在监测中心设立数据传输网络的网管中心,负责数据传输网络的管理,并配置维护终端方便现场的检测调试工作。
(2)网络系统技术。根据监测中心数据传输网络面临数据传输量大、实时性强、对数据安全性、可靠性及一致性要求高的特点,在传输网络整体设计过程中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 网络的物理结构、逻辑结构和地址空间层次化和模块化,技术和产品标准化,技术和产品具有可连续性,利于网络的构建和扩展,并随着网络的发展,可进一步延伸,充分保护现有投资。
⊙ 系统容错性能好,抗损能力强、可靠性高,网络中单点故障不会使局部网络失去与整个网络的连接,多点故障不会造成整个网络被分成几个互不相连的部分。
⊙ 通信协议和接口符合国际标准。
⊙ 根据现在及可以预见的需求增长情况设计网络。
中心系统是整个安全播出监测平台的核心控制部分,通过它可实现对广播播出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查询、存储、用户管理、系统配置等功能。
管理中心系统根据任务和功能的划分设立多个工作席位,每个席位配置服务器和相关设备,通过网络、分中心、各个发射台实施数据交换,通过相关软件来集中对各个监测点广播电视节目监测与管理。
被监测点负责收集和上传本地监测数据,对本地广播信号覆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中心系统主要由服务器、工作站、中心系统软件(中心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中心Web查询软件系统)、中心控制管理软件等组成。中心Web查询软件系统的软件模块分别安装于中心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中心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软件模块分别安装于数据处理中心服务器;中心控制管理软件系统的软件模块分别安装于相应的管理服务器中。
中心系统由各个功能模块组成,以完成相应的功能,每个系统依据不同的功能设计包含不同的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模块:地理信息系统、广播节目播出监测系统、故障报警系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统计报表系统、远程访问等。
(1)停播、劣播监测报警。系统自动监测广播所有频率的开关机时间和播出中的信号中断事故;自动监测广播所有频率播出中的场强、调制等的劣播事故。
(2)技术指标的自动测量。监测前端系统自动监测记录所有频率(各路)的基本运行技术指标。
(3)设置和修改广播监测任务时间表。系统管理员可以在监测前端系统本地随时设置和修改各频率(各路)的播出时间表,监测前端系统自动接收中心指令,系统管理员在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远程随时设置和修改监测前端各频率(各路)的播出时间表。
(4)报警信息存储。各监测前端系统可以按规定的节目时间表进行播出时间内不间断的广播节目监测。监测前端系统将广播节目劣播停播信息进行实时存储,保存时间为1年(或根据用户需要)。
(5)查询。各广播监测前端系统,自动接收数据处理中心指令,允许授权用户在数据处理工作站或客户端,随时进行各种查询。
(1)监测点地理分布电子地图显示。
(2)实时显示功能,监测中心数据处理工作站可显示各监测站的节目监测状态和各项参数,接收回传的报警信息等。
(3)实时异态报警显示功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等手段进行报警提示。
(4)监测资源信息显示功能,显示监测站的名称、地址、电话、联系人、频率等。
(5)最近报警信息显示功能。
(6)数据分析,以图形与表格方式对节目故障信息、射频质量监测结果。
(7)监测数据查询功能,可以按照监测站名称、台名称、节目名称、频点、时间段、开始时间、恢复时间、故障持续时间自动查询,或者进行组合条件查询,包括播出正常、故障等时段信息,可自动播放查询出来的各时段电视节目。
(8)完善的监测数据报表统计打印,可按监测站名称,台名称、节目名称、频点、时间段、开始时间、恢复时间、故障持续时间进行日、周、半月、月、季度、年度报表统计和打印,可灵活设置各种选项。
(9)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可分别设置各类管理员、操作员的用户名、密码、权限及优先级等。
(10)该系统可以拓展为全省的无线监测管理平台。
专用精确测量中短波、调频广播和电视信号强度,在测量强度时可同时测量出载波信号的载噪比、调制度及音频信号幅值等,并可确定测试点的地理位置及时间信息,配合相对应的标准测试天线使用后,可确定发射信号的覆盖范围及接收质量,测试数据可存储打印,适合于各类广播电台、发射台以及无线场强监测等领域使用。
通过精确测量中短波、调频广播和模拟/数字电视信号场强、载噪比、调制度及音频信号幅值等,记录测试时间、确定测试点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各个模块独立进行数据采集,监测控制主机进行统一显示、管理和分析。通过电子地图GIS系统,在电子地图上能实时跟踪车辆行进轨迹,了解当前位置的频率及场强值,以及海拔、经纬度、至发射台距离、测试时间、信噪比等信息,自动分析地图数据;满足频谱分析测试要求,可以自动查找测量频点,并发现和侦测非法频率。通过LAN网络接口、RS232串行接口及2个USB接口,远程控制和远程更新数据,自动生成报表,存储及打印,可进行文件导出,查看场强影响效果。
利用科学稳定的监测理论配合精准的监测手段的实践,是对广播发射安全有效覆盖的坚实保障,用监测数据说话避免运行维护之间的“口水仗”构建互相促进监督机制协调推进提高覆盖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萍,陈德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
Monitoring Technology System and Application of Broadcast Signal
Liu Chonghui
(Shanxi Broadcasting and TV Station,Taiyuan,030001)
Abstract:Safety broadcast is the lifeline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the audience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is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for voice broadcast,how to get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t broadcast effe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The monitoring of radio signals is the most reliable mean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adio stations and stations,and the most reliable means to prevent the intrusion of illegal signals.
Keywords:monitoring and monitoring;network;data;Web (Internet);alarm;query
中图分类号:TN93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码:1672-7274(2016)03-00014-03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16.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