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集聚视角下的中原经济区增长极培育研究

2016-04-21 13:22贾冀南杨丽倩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增长极

贾冀南,杨丽倩

(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4.013



人才集聚视角下的中原经济区增长极培育研究

贾冀南,杨丽倩

(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4.013

摘要: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重点发展规划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而培育增长极是吸引人才集聚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增长极带动人才集聚的理论机制,剖析了当前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的现状,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进行计算,甄选出了中原经济区应该优先发展的三级增长极,并从交通一体化、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三个方面提出了该区域培育增长极进而带动人才集聚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增长极

一、引言

伴随国务院关于《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的正式批复和实施,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在“政策红利”的刺激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中原经济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重要原因之一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中原经济区在吸引区外人才方面还有待一步提高,该区域人才集聚能力较弱,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中原经济区增长极培育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原经济区对人才的“虹吸”能力。目前中原经济区囊括5省的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虽然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利好政策的强力扶持,但受扶持资源稀缺性的制约,迫切需要在中原经济区内遴选出若干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城市进行重点培育,使之做大做强逐步形成增长极,促进中原经济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集聚“高地”,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腾飞。

二、文献综述

F.Perroux(1950)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指出所有地区的经济不可能同步增长,发展速度快的推进性主导部门会优先发展成“增长极”,当这些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以不同的强度向周围区域扩散,进而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1]。J.B.Bouderville(1957)将Perroux经济空间的增长极概念延伸到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是城市中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政府应通过最有效地规划和利用增长极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才的集聚进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G.Myrdal(1957)指出增长极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回波效应,即增长极会吸引周围区域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流动;另一种是扩散效应,即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就会向周围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从而可以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3]。P.Krugmanl(1991)在剖析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时强调,人才与物质资本一样,会受到产业集聚的影响,人才比较容易在产业集聚区形成集聚[4]。

王桂新等(2006)实证检验了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极化与人口流动的关系,证明增长极的形成与人才的流动有紧密的联系,三大都市圈的极化对人才流动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5]。贾冀南(2009)指出增长极的形成可以引起人才集聚,而人才集聚又进一步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并指出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增长极集聚人才的优势,大力实施增长极战略[6]。王云江等(2011)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为西部地区选择出应重点发展的增长极,并认为西部地区应树立全新的观念,通过发挥一级增长极的特色优势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7]。宋斌、李江波(2013)认为经济增长极与人力资本增长极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增长极的产业能够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增长极的城市可以提供较高的收入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因此,大量的人才会被虹吸到有着高经济水准的增长极[8]。孙军等(2014)指出:在研究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时,要以江苏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为抓手,以培育区域增长极为核心,大力吸引劳动力以及高级人才的流入,以推动江苏省区域的协调发展[9]。

众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增长极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关于中原经济区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对该区域培育增长极从而集聚人才的对策研究更是稀缺;同时,现有文献以定性研究为主,对增长极选择的实证分析还存在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因此,本文在借鉴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增长极带动人才集聚的理论机制,实证检验和遴选出中原经济区的增长极,最后就增长极培育带动人才集聚的路径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能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增长极带动人才集聚的相关理论,同时对中原经济区实现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导向。

三、增长极带动人才集聚的理论机制分析

一方面,产业增长极对人才具有“虹吸”效应。随着产业增长极的形成,各种生产要素会逐渐向增长极集中,而产业增长极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和机会也逐渐增多,从而带动了人才的大量集聚;同时,大量企业的集聚使得产业增长极拥有竞争性的薪酬和较低的离职成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一优势对人才更具吸引力;另外,产业增长极具有扩散效应,其扩散效应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各种人才的集聚。

另一方面,城市增长极发挥的“磁场”效应会集聚大量的人才。城市增长极一般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人才依据区位优势规律,一般会向经济水平高、发展空间大、政策宽松、生活交通便利、综合环境佳的增长极城市集聚;同时,城市增长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普通城市相比都相对发达,发达的第二产业能够带动高技能型、实用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大量集聚,而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更是会聚集诸如金融业人才、网络人才、法律服务业人才以及物流管理等服务型人才。因此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集聚于此,从而成为人才集聚“高地”。

四、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现状分析

(一)区域人才集聚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区域人才集聚水平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思路是:所选指标都是能够吸引人才集聚的正向指标。本文选取了6个变量共计20项测度指标:经济发展(地区GDP、人均GDP、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市发展(城镇化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医生数)、产业发展(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文化教育(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科技水平(科技活动人员、专利申请数、技术市场成交额、R&D经费支出)。

为了定量测量和比较分析,本文选择包括北京市、河南省和河北省等在内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市”)进行人才集聚水平的测算。根据系统性、全面性和数据可得性的原则,利用20项指标的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人才集聚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二)区域人才集聚水平统计分析

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SPSS 21.0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法求解因子载荷,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6个主因子F1、F2、F3、F4、F5、F6,它们的特征值分别是8.642、4.321、3.589、1.491、1.231、1.027,其累计贡献率分别为37.575%、56.363%、71.968%、78.451%、83.803%、88.269%。前6个主因子包括原始信息总量的88.269%。

最后计算因子综合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6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省市的综合得分:

Fi=(0.375 75Fi1+0.187 88Fi2+0.156 05Fi3+ 0.064 83Fi4+0.053 52Fi5+0.044 66Fi6)/ 0.882 69

式中,Fi为第i省市人才聚集水平的综合得分。2014年中国30个省市的人才聚集水平的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序表,见表1(注:由于计算得出的因子综合得分数据较小且有正负之分,为了更加直观的比较数据,表1显示的是在原始的因子综合得分的基础上统一加10的结果)。

表1 2014年中国30个省市人才集聚水平综合评价值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要省份,河南省在这30个省市中排名第11位,未进入前十,如果考虑其本身就是人力资源大省这一特点,这个名次是稍微落后的。而拥有中原经济区两个城市(邯郸市和邢台市)的河北省的排名第15位。另外,山西省、安徽省等的中原经济区组成省份的得分也都不太理想。可见,与“珠三角”、“长三角”的部分省市相比,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能力比较弱。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水平较低的原因有很多,但与目前的中原经济区整个区域的增长极形成缓慢以至于集聚人才力度较弱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当前中原经济区必须“多管齐下”,在充分发挥人才激励政策对于人才集聚作用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增长极的培育,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集聚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五、中原经济区增长极选择的实证分析

培育增长极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其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考虑城市的集聚能力的同时还要着重考虑城市的扩散能力,因此,确定中原经济区增长极的一个重要思路便是综合考虑各个城市的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将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选作中原经济区的增长极,成为政府的重点培育对象。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来衡量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的集聚能力,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来评价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的扩散能力,最后综合两个结果确定出中原经济区需要重点培育的增长极。

(一)集聚效应模型选择:灰色关联度模型的构建及解释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将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参考对象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相似程度[10]。具体计算步骤是:

设参考序列为:

第一步,数据初值化:

第二步,关联系数的计算:

第三步,关联度的测算:

根据前文因子分析结果,将因子得分带入上述公式,即将Fi1、Fi2、Fi3、Fi4、Fi5、Fi6的得分分别带入Xi1、Xi2、Xi3、Xi4、Xi5、Xi6,采用灰色关联度软件来分析2014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未考虑3个县区,下同)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计算结果见表2所列。

表2 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灰色关联度指标综合评价值

由表2得出:综合竞争力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郑州市、洛阳市、聊城市、邯郸市、南阳市、新乡市、许昌市、菏泽市、焦作市和安阳市。在中原经济区的30个城市中,这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较强,相对而言,它们具有较强的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的集聚能力最强,其次是洛阳市,而聊城市、邯郸市和南阳市的得分比较相似,其集聚能力相当。

(二)扩散效应模型选择:城市流强度模型的构建及解释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间所发生的频繁的单向或多向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金和信息等的流动现象[11]。在城市流强度模型中可以用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两个指标来衡量城市的扩散效应。其中,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发生城市流的过程中城市所产生的辐射能量,是一个绝对指标;而城市流倾向度是城市总功能量中外向功能量所占的比例,是一个相对指标。城市的外向功能量越大,则城市流强度越大,城市流倾向度越高,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就越密切,也即城市的扩散效应越强。因此,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来确定各个城市的扩散效应。

根据指标的可获取性及代表性原则,采用城市从业人员数作为城市功能量的度量指标。i城市j行业的外向功能量Eij为超出区域平均水平的部分,即:

其中,Gij表示i城市j行业的从业人员数,Gi表示i城市从业人员数,Gj表示所在区域j行业从业人员数,G表示区域从业人员数;若Eij=0,则i城市j行业不存在外向功能;若Eij>0,则i城市j行业存在外向功能,因为i城市的总从业人员中分配给j行业的比例超过了区域的分配比例[11]。

i城市m个行业总的外向功能量Ei为:

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Fi为:

其中,Pi为i城市的GDP,Ki称为城市流倾向度。

根据公式(1)-(3)可以得到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的主要行业的总的外向功能量(Ei)、城市流强度(Fi)和城市流倾向度(Ki),结果见表3。

由表3得出:2014年中原经济区整体城市流倾向度排在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郑州市(0.215 1)、许昌市(0.143 6)、洛阳市(0.137 7)、邯郸市(0.136 6)、聊城市(0.132 8)、焦作市(0.109 8)、南阳市(0.104 6)、驻马店市(0.093 8)、新乡市(0.089 8)和安阳市(0.089 6)。与中原经济区的其他城市相比,这10个城市的扩散能力较强。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在中原经济区区域联系中作用显著,对外辐射能力最强。许昌市、洛阳市、邯郸市和聊城市的得分相近,扩散能力相当。

表3 2014年中原经济区各城市总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城市流倾向度

(三)中原经济区增长极的选择

鉴于目前这一阶段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要优先于扩散效应对中原经济区的各大城市产生影响,故而在选择增长极时,对城市集聚能力指标(综合竞争力指标)和扩散能力指标(城市流倾向度指标)分别赋予60%和40%的权重,然后求解其加权平均值,可以获得2014年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的增长极潜力综合得分及排名,如表4所示:

表4 2014年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增长极潜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由表4可以看出:综合得分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邯郸市、聊城市、南阳市、焦作市、新乡市、安阳市和蚌埠市,说明这10个城市的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均较强,可以被选择为中原经济区的重点培育对象。由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各增长极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也有所差别,因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同。根据各增长极的综合实力及其在区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将增长极分为一级增长极、二级增长极和三级增长极。当一级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显现时,就会吸引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大量流入增长极,并进一步加速一级增长极的发展;当一级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发挥扩散效应,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就会扩散至二级增长极;同样,当二级增长极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各种生产要素又会扩散至三级增长极,三级增长极发展后再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其他地区,从而使中原经济区经济从整体上得到快速、协调发展。因此,本文确定的中原经济区层级增长极的发展构想是:优先发展郑州市作为一级增长极;重点培育洛阳市、许昌市、邯郸市和聊城市作为二级增长极;积极推动南阳市、焦作市、新乡市、安阳市和蚌埠市作为三级增长极。各层级增长极确定之后,政府就要在投入和政策导向上更加注重增长极的发展,摒弃“撒胡椒面式”的均衡投入,要重点培育有发展潜质的重点增长极城市,从而实现以点带面,最后达到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

六、中原经济区增长极培育路径选择

(一)加速实现交通一体化以畅通人才集聚通道

作为增长极形成的基础,交通系统构成了增长极的动脉系统。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有利于物资的运输和人才的流动,能够有效降低该地区的运输费用、生产成本和生活工作成本,有利于增强该地区的要素集聚能力,从而不断集聚更多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强各增长极间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实现中原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为大力提升集聚人才能力提供有利条件。首先,中原经济区各级政府要树立区内交通一体化的统一发展思路。应成立交通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作开发,把“规划同图、管理协同、建设同步”作为中原经济区交通发展的目标。其次,应优化并完善各增长极交通体系建设。各增长极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化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系统,实现铁路“公交化”、高铁常态化,推动多种交通方式功能互补、高效衔接,实现货物“无缝对接”、旅客“零距离换乘”。实现郑州市与洛阳市、邯郸市等增长极之间“半小时”交通圈,郑州市与南阳市、聊城市等增长极之间“一小时”交通圈;进一步巩固郑州市作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洛阳市、邯郸市、聊城市等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交通一体化可以使人才的往来和交流更加便利,可以使中原经济区达到更快更好吸引和集聚人才的目的。

(二)大力培育产业增长极以“虹吸”人才

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能够对周边区域的劳动力、资源、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进而促进产业增长极的形成,而产业增长极的形成又会进一步带动人才的大量集聚。因此,培育产业增长极应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地方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要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的资源状况、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以及生产能力,科学合理确定适宜其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地理位置靠近的增长极要尽量避免主导产业趋同现象,形成良性互补的产业发展结构。郑州市应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生物及医药产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业、现代食品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等主导产业;洛阳市应重点培育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石油化工业和冶金业等主导产业;邯郸市应在传统的主导产业钢铁业和装备制造业上打造出“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产业名片,并积极培育新能源、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各级政府要考虑地区政策倾斜,通过优惠政策间接性诱导和直接援助等手段,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促使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入主导产业。只有主导产业的培育壮大,才能更好地形成产业增长极,进而提升人才集聚的水平和能力。

(三)加强城市增长极培育以集聚人才

1.加大城市人才硬环境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要多渠道融集资金,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要大力挖掘和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二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人才除了追求较高的收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也越来越注重,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因此,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坚持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要见缝插绿,营造城市“绿吧”,构建城市“绿肺”,严防“雾霾”天气。三是丰富文化娱乐设施内容。随着闲暇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休闲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增长极城市不仅要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数量,还要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的综合化的服务好、档次高的文化娱乐设施。如在商业中心或社区核心建设一些生活文化场所、大型综合娱乐中心、健身中心和文化馆等,缩小娱乐设施服务半径。构建人才乐于居住的生态城市,创造温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可以吸引人才在此创业和生活,从而可以集聚更多的人才。

2.加强城市人才软环境建设

一是大幅度提高薪酬水平。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其对于薪酬水平的要求更高,因此,较高的薪酬水平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当前,虽然郑州市、洛阳市和邯郸市等中原经济区的城市都陆续制定了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但总的看来,其人才引进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薪酬水平不高是其“聚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7月,北京大学发布了基于35万余份覆盖北京、上海等68个城市的90后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得出的2014年《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各城市应届大学毕业生月起薪水平排行榜中,上海市、北京市分别以3 241元和3 109元排名第一和第二,郑州市则仅为2 128元,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2 443元。因此,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城市而言,必须大幅度提高薪酬水平才能使人才集聚,才能达到快速“聚才”的效果。

二是加大人才关怀力度。除了薪酬“聚才”外,城市增长极还要更加重视关怀留人、感情“聚才”。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加强人才之间的交流联系。由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牵头,定期举行人才联谊会、单身青年联谊交友活动等。联谊会、交友活动等让各层次人才既能“找到圈中人”,又能结识“圈外人”,彰显“人才有地位”,体现“知识有价值”,可以有效解决人才感到孤独、缺乏归属感、容易流失的问题。二要解决好人才住房问题。大多数人才比较青睐于在北京、上海及一些沿海城市就业,但他们要在这些城市解决好住房问题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中原经济区众多的二三线城市如果想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住房需求乃是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城市增长极可以在人才相对比较集中的商务区和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人才公寓,创建方便、就近、适宜的居住条件。政府、社会、企业可以共同参与人才公寓的建设和供给,引进人才可以以廉价租金或免租金入住,或者采用在人才购房贷款时由政府予以必要的财政贴息。三要解决好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父母养老难题。城市增长极要成立人才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鼓励接收人才的单位积极协助解决其配偶就业安置工作,或由政府推荐去其他合适的单位就业;同时要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由当地教育局统一组织到本市优质的学校就读,并且免收或象征性地收取费用。通过多维度加大对人才的关怀力度,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的认可度与归属感,进而更好地吸引和集聚人才到此,同时,人才的集聚又会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增长极的形成。

七、结论

增长极培育是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培育和壮大增长极不仅是吸引人才集聚的有效方式,还能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增长极培育及其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1)与“珠三角”、“长三角”的部分省市相比,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能力较弱。因此,中原经济区必须“多管齐下”,在充分发挥人才激励政策对于人才集聚作用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增长极的培育,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集聚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2)中原经济区应该优先发展郑州市一级增长极,重点培育洛阳市、许昌市、邯郸市和聊城市二级增长极,积极推动南阳市、焦作市、新乡市、安阳市和蚌埠市三级增长极。各级政府要考虑地区政策倾斜,通过优惠政策间接性诱导和直接援助等手段,对区域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促使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入“准增长极”。

(3)中原经济区可以通过加速实现交通一体化、大力培育产业增长极、加强城市增长极培育三个方面促进增长极的形成从而带动人才的集聚,其中加强城市增长极建设包括加强城市人才硬环境建设和城市人才软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Perroux F.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1):89-104.

[2]Boudeville J B.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57:11.

[3]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 developed regions[M].London:London Gerald Duckworth,1957:3-27.

[4]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5]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1-9.

[6]贾冀南.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集聚机制[D].保定:河北大学,2009.

[7]王云江,靳志军,袁修月.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带动人力资本集聚机制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13-24.

[8]宋斌,李江波.人力资本增长极与经济增长极研究[J].求实,2013(S2):163-165.

[9]孙军,高彦彦.劳动力流动、增长极培育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14(2):40-44.

[10]李自琼,李向东,陈晓雪.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开发区创新转型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12):115-120.

[11]赵林,韩增林,马慧强.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3):57-62.

[责任编辑:张兵]

A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the Growth Pole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Gathering

JIA Ji-nan,YANG Li-q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38,China)

Abstract:As the keystone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has a tremendous poten⁃ti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the phenomenon of brain drain is serious,which restrict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o a certain extent.Therefore,cultivating the growth pol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attract talent gathering.On the base of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growth pole to drive talent gathering,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 gathering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compre⁃hensively applies both the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model and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model to select the three growth poles for the region,which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And this paper,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ffic integration,in⁃dustry growth pole and urban growth pole,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growth pole and driving talent gath⁃ering for the region.

Keywords: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talent gathering;growth pole

作者简介:贾冀南(1970-),男,河北保定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本,区域经济。杨丽倩(1987-),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GL078)

收稿日期:2015-04-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6)04-0068-06

猜你喜欢
中原经济区增长极
打造高质量产业增长极 建设高品质民生幸福城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中原经济区崛起的金融风险防范探讨
中原经济区旅游业金融支持研究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武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力及资源优势分析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