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东坡志林》的创作特色

2016-04-20 07:32张美岭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节操承天寺病痛

《东坡志林》是苏轼后期的作品,作为笔记文,大多随兴而记,无矫揉造作之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人格、性情、思想、修养。从中可以体会到苏轼后期的创作特色:作品大都篇幅短小,内容充满理趣,语言注重对口语、俗语的借鉴,思想上保持着经世济民的情怀和刚正不阿的节操,文笔不乏诙谐幽默。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本文简要论述《东坡志林》的创作特色,人文共品。

一、创作风格自然随性

苏轼提倡质朴流畅的文风,主张创作应顺乎自然。他在《自评文》中谈自己创作体会时说的“随物赋形”,就是依据具体的内容题材,来确定和选择相应的形式与手法,使之与其所写的对象协调一致。所谓的“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就是有所写则写,以意尽为准,决不强写和硬做。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他形成了自然平易舒畅的风格。试看《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题为“夜游”,实际上并没有承天寺夜景,而是突出渲染月色。苏轼以月为题材的作品较多,总能发前人之不能发,抒个人之幽思情怀。在本文中,叙事,则所见、所念、所行平铺直叙据实情一一道来;写景,则以水中景致喻庭下月影,空灵剔透,有如神来之笔;抒情,则委婉深沉,欲吐还休,似闲还愁,充满怅惘之意,细细辩之不乏压抑之苦。通篇不仅语言高度凝炼精美、不假雕饰,而且行文自然、活泼,确实与他的散文理论相互契合。

二、语言通俗幽默

苏轼的幽默诙谐在他生前就闻名于世,《东坡志林》当中不乏苏轼戏谑他人、调侃自己的文章,如《诵经帖》。即使在遭遇病痛、烦恼甚至厄运时,他也有自我调侃的释然,以特有的风趣来为自己驱除困扰。如《子瞻患赤眼》: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痁,汝视物吾不禁也。”

苏轼患眼病,却不见他倾诉病痛,创作出一段自己与口、眼之间的风趣对话,给病痛中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苏轼的幽默已不仅仅是其机敏智慧的才气流露,它也是苏轼在坎坷多艰的经历中形成的对人生的一种乐观领悟。

三、思想内容深刻

(一)经世济民的思想情怀。苏轼希望通过德治仁政“使天下归仁”的政治思想贯穿其一生,这是他为官从政的核心思想。在《记讲筵》中对资政殿学士韩维反对用兵,主张以仁德之心治理天下的谏言大为肯定,赞扬“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在《汁河斗门》中批判尸位素餐、庸碌无能的朝廷官员,在《张仪欺楚商于地》中借古讽今,揭露对皇帝进言献策,主张向异族侵略者妥协屈服的投降派是欺君惑主的“后世之臣”。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苏轼心系国家之忧、百姓之苦,其济世救民、尽忠报国的思想是从来都不曾磨灭的,这也是他的文章中自然具备浩然大气的根本原因。

(二)刚正不阿的道德节操。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对他的评价:“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东坡志林》中的篇章,深刻地表现出了苏轼的这种刚正节操。

如在《裴頠对武帝》中鄙视裴頠欺君媚主的小人行径;在《武帝踞厕见卫青》中怒斥卫青“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的奴才嘴脸;在《王夷甫》中讽刺毫无人格、恬不知耻的王夷甫应当羞愧而死;在《刘聪吴中高士二事》中讥笑刘聪和吴中高士珍爱富贵名利甚于生命。苏轼怀着强烈的憎恶之情,生动逼真的刻画出了一副副奸佞小人的奴颜卑骨。这种嫉恶如仇正是作者刚直性格和不屈气节的深切体现。

综上所述,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一部有代表性,兼具艺术、思想价值的作品集。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主要是词和散文,读来总有高山仰止之感。笔者以为《东坡志林》中的文章更接地气,而且也能突出体现苏轼的思想深度和创作成就,其文通俗易懂,其义含义隽永,其神通古贯今。重视和研究《东坡志林》,一则可以全面认识苏轼的人品、思想和文风,二则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张美岭,教师,现居新疆乌鲁木齐。

猜你喜欢
节操承天寺病痛
有感“节操”
体味病痛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产后病痛重调理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
为治病,他从重庆回到怀化! 祖传秘方药除病痛 让他晚年生活更幸福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信手“闲文”注“闲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