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课不妨留点“残缺美”

2016-04-20 16:18娄小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闲暇鱼儿错误

娄小明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全国录像课评比,发现许多录像课都缺少孩子们自己的话。他们小心翼翼地运用课堂中教师给予的书面化的、高度抽象化的语言,少了一份属于孩子的智慧。听,一名儿童对着作品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看到这幅画,感觉到好像是警察抓小偷。”“哦,请你详细地说一说,大家都听不懂了。”老师建议道。“你看,当中的图案就像是小偷,四周的图案就像是很多警察,向着小偷跑过来。”这次大家都听懂了,嘻嘻哈哈笑起来。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课堂教学图》啊,孩子用自己的经验来解读作品,读出了孩子的幽默和智慧,展现了儿童的天真和情趣。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师生们的错误表现。教师们用优美且准确的语言提问,孩子们用流畅而正确的语句答复,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一些听课者对此羡慕不已。但是这种“一个回合”式的问答、明显经过修饰的词汇、百分百正确率的答案,总让笔者产生诸多疑惑:真实的课堂是这样的吗?课堂错误就是教师需要“回避”的内容吗?教学失误就是录像课的“瑕疵”吗?请听,当学生大声惊呼“亲嘴鱼!”全班同学哄然大笑的时候,这位老师却显得很从容:“这多么有趣啊!这条鱼为什么要亲嘴?”老师向小朋友们提问。“可能,她在和妈妈告别吧!”“可能,她在吹泡泡。”小朋友们议论纷纷。“不对的!”一个孩子喊了起来。“我看过的,鱼儿打招呼,就是相互之间亲嘴的!”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答案。“鱼儿有特别的表达方式,那么,你们还能画出其他的鱼儿吗?”老师建议。“我要画一条摆尾鱼!”“我要画一条舞蹈鱼。”……从中可见,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先是定了一个基调——“有趣”,然后让孩子去想象鱼儿为什么要“亲嘴”,它还有哪些交流方式?让孩子去体会鱼儿的行为方式,并用自己的想象去美化这种方式。孩子们由哄堂大笑变成了审美演绎,这难道不是教师智慧引导的结果吗?由此可见,课堂无法回避“错误”,“答疑解惑”是教学的主要行为,真正的教育智慧都是从“错误”的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一些“闲暇”时间的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们都在“赶”:赶时间、赶内容、赶进度;摄像镜头都在“闪”:闪老师、闪学生、闪课件。整节录像课具有快节奏、大容量、多表演的特点。这样的录像课的确好看,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睛,适合成人的节奏,并使评委产生教学流畅、内容精彩、效果突出的判断。但是,我们平时课堂上孩子们的思考需要凝神静思的“闲暇”时间,孩子们的错误需要反复纠正和训练的“闲暇”时间,教师倾听和判断需要从容应对的“闲暇”时间,教师演示时的“构思”需要临场决断的“闲暇”时间……这些虽然是“虚”镜头,有时需要从一些细微表象中才能“看懂”意义,有时画面会显得单调和苍白,但是它能够反映师生的思维深度,看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能体现课堂的节奏变化。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一份“平淡”的美丽。追求“高大上”成为一种潮流:教学信息化手段追求高档化,教学内容追求大容量,教学行为追求“上品味”。这样的录像课给人带来如此判断:教学工具先进,教学材料丰富,教学目标高远……而忽视了如此现实:过多的教学活动会压缩孩子的思考空间,丰富的教具会迷乱孩子的耳目,过多的教学内容会分散教学的重点,过远的教学目标会让很多孩子望而却步……其实,教学中的“繁花似锦”固然是一种美,“平淡天真”也是另一种美。

由此可见,录像课不妨留些“残缺美”:说话孩子气,课堂有错误,时间留空白,教学尚简练,等等,它们是构成录像课教学美感的重要因素。

笔者个人认为,录像课不妨是一堂“家常课”。它不需要太多的修饰,要知道素颜朝天、平淡天真、风流自然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记得笔者在一次录像课后问拍摄者效果如何,对方显得较为犹豫,“说实话,那只是一节家常课”。听了这话我却很高兴,对,我要的就是家常课。在上课学生中,有一位脑瘫儿童,平时作业常是画几根简单的线条,和儿童涂鸦没有什么两样。有位孩子特别调皮,上课的时候常常会兴奋得躺倒在地。当然,还有一些学生特别内向,在课堂上经常不举手。有的老师建议我,拍录像课挑选活跃的学生,像演剧本一样把双方的“台词”准备好。但是我想,如果我是那些被挑剩下的学生,心里面会怎么想。这种建立在个别同学痛苦基础之上的课堂还能算是好课吗?这样的奖状你还能拿得安心吗?最后,我们全班同学都“上镜”了。虽然在全班作业展示时有一张纸是空白,虽然课堂有点“闹”,但是孩子们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话语是有感而发的。整节课展现了一种质朴的、充满童真的美。最后,这节课获得了省一等奖。所以,当我看到课堂中二十几位淡妆轻施的“高颜值”儿童,看到每只小手都笔直举起,每个问答都正确流畅,每个环节都恰到好处,再看看,孩子们紧张的表情,超出孩子“绘画发展阶段”的作业……我感到这是一节表演课,而不是“家常课”。因为它没有找到“家”——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孩子身上,也没有体现“常”——可以经常实施,反映学习常规。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真实课”。有的老师认为,录像课与真实的课堂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剪切、连接、重拍等多种手段,提升录像课的观赏效果;可以通过课前辅导、设置“台词”,或者提前完成作业等形式,显示突出的教学效果。所以,他们会通过设置多种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拍摄手段,将原本不可能在40分钟完成的内容压缩在录像课中。这样的课堂当然是一场视听盛宴,一个又一个美轮美奂的画面让观众目不暇接,一段又一段变化的情节让听者不及掩耳……殊不知,这些美丽可能就是一种幻像,根本无法在现实世界实现。录像课之所以要真实,是因为它是为现实课堂服务的,否则只能起到副作用,把录像课当成“敲门砖”,而本末倒置了。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生本课”。也许有些老师会说,如果将摄像镜头对准学生,会暴露一些学习问题,毕竟孩子是难以自控的,会出现一些“旁逸行为”。但是如果一味回避学生,不但不能保证课堂的完美,反而显露出了教学的缺损。记得有一位老师讲过,一次拍录像课的“前奏”,成就了他的一节课。在拍摄前十几分钟,这些学生纷纷表示“罢课”,理由是电化教室太过狭小,无法容纳整班学生。“要么全上,要么不上。”孩子们向老师摊牌。最后他们赢了,在教室里添了十来个凳子。当然,画面效果不好了,但是孩子们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最后孩子们以自己的表现上了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并获得全国一等奖。由此说明,让孩子真正拥有课堂,是能够上好每一节课的。相反缺少孩子的课堂,永远是不会完整的。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缺陷课”。有的上课老师恨不得整节课都处于“高潮”中,他们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表现”:活动此起彼伏,噱头层出不穷,“包袱”层层叠加……其实,有时适度的“残缺”能令课堂生机盎然。记得笔者在看第一届全国录像课比赛作品时,刚开始觉得其中一堂获奖课实在不怎么样。画面模糊,音效较差,再加上光线昏暗,师生穿着朴素,很难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老师出示的作品都是一些田间地头的东西,甚至连锅盖、簸箕、筛子都上场了。但是上到后来,一些评委被深深感动了,孩子们就用这些极其普通的农家作物,做成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动物。他们黑黑的小脸露出了白白的牙齿,亮黝黝的眼珠闪烁着快乐的光芒。虽然他们做的狐狸、山猪还缺胳膊少腿,却显得质朴而纯真。专家们点评道,虽然这节课录制水平不高,但是它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孩子们用精彩的表现和杰出的作品打动了大家,是一节具有示范意义的录像课。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课堂有高潮必有低点,有精彩必有平淡,有华丽必有朴素……如此才符合生命的规律,才符合自然的节奏。

由此,我要说,不妨让录像课留些“残缺美”。虽然残缺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但是它是构成完美不可或缺的部分。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闲暇鱼儿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人在何时最清醒
鱼儿乐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闲暇时间干点啥?
“怒”与“努”
“浮”字等
可爱的错误等
鱼儿游
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