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好学生”评选现状的个案分析

2016-04-20 09:46冯玉静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标准班主任评价

冯玉静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评选“三好学生”。“三好学生”评选是一种学生评价制度,出发点是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是一种目标激励手段[1]。近年来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有一些地方和学校赋予了“三好学生”全新的含义和评价标准,如“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等。其中,“好孩子”的具体标准是“勤俭+孝敬”,“好学生”的标准是“合格+特长”,“好公民”的标准是“公德+责任”[2] 。本文中的“三好学生”指的是学校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

近几年来这种评选制度遭到了普遍质疑,如顾明远教授认为,评选“三好学生”,已流于形式,不仅失去了鼓励先进的作用,还产生了许多弊端[3] 。学界甚至出现了关于“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的废立之争。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某小学“三好学生”评选的主体、标准、过程等,为规范“三好学生”评选体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提供一些建议。

一、 “三好学生”评选的现状调查

笔者以六年级四班的4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课余时间向他们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有效问卷41份。问卷主要是为了对“三好学生”评选状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主要是从三好学生评选的主体、标准、过程等几个维度进行问题设计。学生从“5-非常同意、4-比较同意、3-不知道、2-不太同意、1-非常不同意”几个选项中进行选择,最后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另外,以六年级(四)班班主任作为主要访谈对象。班主任于老师(化名)年龄大约五十多岁,教学经验丰富。征得班主任的同意后,笔者进行了录音,并作了分析。

1.班主任是评选主体,起决定作用

关于“评选主要是班主任决定的”这一问题,有41.5%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22%的学生比较同意,只有14.6%的学生不同意。所以,可以看出班主任是评选主体,评选的决定权主要在班主任手中。这种结果也反映了学生自荐或投票选举的权利较少。另外,也可以看出其他学科的教师对评选更是没有参与权和发言权。

既然班主任决定着评选名单,控制着评选大局,那么笔者就想深入了解班主任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来决定“三好学生”的。

访谈中,于老师谈到:“说实话,在我们班评选基本还是我决定的比较多。有的时候直接指定,有的时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70%左右是学生投票选出来的。对于这些学生,我最后把关,看看应不应该评上,其余的都是我根据自己的观点选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呢?学生还不够成熟,可能会乱选,选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学校要求,必须要班主任最终决定”。

既然评选要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和学校要求,那么这个标准和要求是什么呢?

2.没有明确的评选标准

评价标准是对教育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也是一定时期人们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反映。针对“三好学生”评选有没有比较公开、明文规定的标准这个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9.02%的学生非常同意没有公开的、明确的评选标准,24.39%的学生比较同意,9.76%的学生不同意。

对班主任的访谈也表明,一直以来都是班主任自己根据学生成绩排名和对学生的整体印象进行评选。“三好”往往变成了“一好”,即成绩好。据一些调查显示,有10%的中小学生、20.9%的大学生和17.6%的教师认为“三好学生”是学习成绩好的,13%的中小学生、32.55%的大学生和18.5%的教师认为是“学习成绩好、听老师话的”[4]。

3.“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简单,有形式化倾向

“三好学生”评选过程是怎样的?会不会只是一种形式?怀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班主任于老师进行访谈,他说道:“每学年结束,考完试后,学校会给班里几个指标。比如,下来10个名额,我会拿出六七个,让学生自己投票,然后在班里公开唱票。然后剩下的三四个名额主要是我来决定。而且学校催得急,只要往上报结果,怎么选的也不会管。”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比较简单,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学校对于班级评选过程缺乏管理和监督,只要结果。有研究认为,“三好学生”评选中,学校老师包办代替,发扬民主成了一句空话;扼杀学生个性,给学生造成等级的压力,伤害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5] 。

4.评选存在拉关系、贿赂的问题

对于评选存在靠关系、贿赂的情况这个问题,31.7%的学生非常同意评选中有靠关系、贿赂的情况,26.8%的学生比较同意存在这种现象,也有2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3%的学生不同意。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于老师进行了访谈。

于老师:“我知道学生投票时可能存在跟谁关系好就选谁。六年级了嘛,有自己的想法。另外,说实话,家长请客、送礼也尽量给孩子一个名额。(笑)这是事实,给老师好处,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荣誉,就会找事,有这样的家长。”在被问到“其他班级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吗?”这个问题,于老师这样说:“据我了解,都差不多,大家都这样。具体评选过程学校也不管。”

因此,“三好学生”的评选存在一定的拉帮结伙、贿赂等不良现象。学校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师生是社会人,极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研究也认为,由于“三好”名额有限而许多师生家长又过于重视,使评选本身出现了许多弊端:家长求情送礼、学生请客拉票、教师诱导作弊等[6]。

二、 “三好学生”评选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师持有传统的学生观

我国自古以来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地位。荀子曾提出天地君亲师,主张师云亦云,维护教师权威。现在很多教师秉持着传统的、片面的学生观,认为小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思想简单,于是教师便包办一切。其实,学生是有情有义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具有积极主动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观,放权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始终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的单一主体,学生评价的主体没有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7]。长久以来,教师持有的传统师生观导致了班主任包办一切,决定着评选结果。

2.学校对评选缺乏规范和监管

评选“三好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推行“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是从学生中选拔出一些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的优秀学生,以便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然而,由于学校对“三好学生”评选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提出明确的评选标准和严格的文件,对评选过程也没有实施监督和管理。这就出现了教师决定评选结果、学生拉帮结伙投票、家长贿赂老师等不良现象,造成了评选的不公平和校园的不和谐。

3.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奖状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界普遍追求分数至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成绩好就是上学的目的。孩子到底懂不懂得孝顺父母?有没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都被经常忽略。

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拿回家的奖状、班级排名等,因此才不惜代价贿赂教师、拉关系。家长过于看重孩子所取得的荣誉证书、奖状,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和平时表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三好学生”激烈的竞争和评选过程的不公平。

三、 规范“三好学生”评选的策略

“三好学生”评选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仍有存在的价值。“三好学生”对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引导和发展的正向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三好学生”评选,对现行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不断予以规范和完善。结合以上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规范三好学生评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平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格局

随着教育评价多元化格局的出现,“三好学生”的评价也应该走向多元化。笔者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格局。一般情况下,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主要的。在评价中让学生具有发言权,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另外,针对班主任评价的片面性问题,学科教师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的意见也应该被尊重和考虑。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2.建立合理、明确的评价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8]因此,为完善当前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

学生评价必须有合理、明确的评选标准和依据。只有事先明确合理、科学的评选标准,并依照实行,形成规范有序的评价体系,“三好学生”评选才会有价值。“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可以参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内涵要体现出时代变化,关注生命教育、环境教育、良好素质的培养等。综合考虑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标准,灵活实施,不断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3.规范评选过程,建立健全监管反馈机制

在评选过程中要避免班主任“一言堂”,要在自评、互评以及相关任课老师共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选,加强对评选过程的监督,提高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另外要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能感受到鼓励与重视, 从而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向上, 真正发挥 “三好学生”的激励作用[9]。

首先,班主任让学生根据一定标准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班级内民主评议,再由班主任初步确定人选,征求科任教师的意见后再填表报学校等。在评选的过程中力求民主,避免走过场或包办代替,增强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合法、合情。在“三好学生”评选的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组成监督小组,对违规操作现象给予相应的惩罚。

总之,“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要对其进行适当变革,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目标,要符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伟.基础教育领域“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2).

[2] 刘志军.还三好学生评选的本真面目[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0).

[3] 顾明远.关于评选“三好学生”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4).

[4] 评价标准一元走向多元,家长和社区参与评选[N]. 中国青年报,2003-1-3(2).

[5] 朱开群.三好生评比:虽说爱你不容易,却也未到下岗时[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6] 李晓华.“三好”未必好—小学“三好学生”激励制度评述[J].教学与管理,2005(2).

[7] 田友谊.我们该如何评价学生?—由“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存废之争引发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

200412/4672.html.

[9] 方雅静.在质疑中思考“三好学生”评选制度[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5).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标准班主任评价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