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与爱妻的幸福麻辣“斗”

2016-04-20 03:52张东亮
现代妇女 2016年4期
关键词:郑晓龙

张东亮

去年,古装大剧《芈月传》一经播出,就在国内开启了“全民赏月”的模式。对于导演郑晓龙和编剧王小平而言,该剧大火早已在这对“国产剧最牛夫妻档”的意料之中。从《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金婚》,再到《甄嬛传》和《芈月传》,30年来,这对金牌搭档已经为中国观众奉献了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但鲜为人知的是,每一部力作背后,都有夫妻俩锋芒相对、争斗不休的“戏外戏”。

名导与名编的“山楂树之恋”

1952年,郑晓龙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自幼在部队大院中成长。他当过兵,也到黑龙江当过知青,后来通过自学考上了北大中文系,毕业后进入北京电视制片厂工作。1985年春天,郑晓龙去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中短篇小说颁奖会,认识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王小平。同是北京老乡,又共同爱好文学,身在异乡的两人一见如故。在南京那几天,郑晓龙和王小平一起逛夫子庙、中山陵,以及回忆两人在知青岁月中的经历……王小平优雅恬静,郑晓龙被她深深地吸引了;他坦荡的性格和敏捷的才思,也令王小平心生好感。

回到北京后,因为工作关系,郑晓龙和王小平的接触越来越多。王小平是海岩小说《便衣警察》的编辑,她发现海岩的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剧,就推荐给了郑晓龙。

1985年底,得知郑晓龙去海南拍摄知青题材电视剧《大林莽》,正好在广东组稿的王小平也一同前往。因水土不服,王小平刚到海南就病倒了。在片场忙得团团转的郑晓龙,一有空闲就去看望王小平。郑晓龙每次除了拎水果,还会带着他在荒郊野外拍片时采集的“鲜花束”。王小平看见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剧组人员开玩笑说:“郑导真抠门,看心上人都舍不得买一束真正的鲜花。”他笑呵呵地解释:“野花有着昂扬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我希望小平能像它们一样美丽坚强!”这话传到王小平耳中,听得她脸红心跳。

1986年4月下旬,郑晓龙为监制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要深入西南边陲拍摄,他选择的取景地人迹罕至,此行要冒着生命危险。一想到要与王小平相隔万里,郑晓龙心中陡生悲伤,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切的渴盼:“小平,我要去3个月,或者更久。也许会有生命危险,要是……我回来了,你愿意我们永远在一起吗?”望着他深情的眼睛,王小平含笑点了点头。

1990年,王小平决定出国深造。此时,郑晓龙正为事业拼搏,不能与她同行,一时愁肠百结。王小平看出了他的心思,临走前给了他一个盒子。盒子里放着当年他到深山老林中拍片时,她写给他的几十封未寄出的信。从信中他看到,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王小平坐在窗前,遥望西南边陲默默思念祈福……郑晓龙不禁红了眼眶,能遇到这样美丽深情的姑娘,是他莫大的福分!

恩爱夫妻为剧情“吵”不休

1992年夏,郑晓龙与王小平在美国举行婚礼。婚后,王小平依然在美国读书,郑晓龙则留守北京工作,几通电话已不能承载心头的种种情思。在对新婚妻子的思念熬煎中,郑晓龙渐渐琢磨出一个极好的题材——《北京人在纽约》。

因为经费紧张,郑晓龙和妻子推着装满碟片的小车在唐人街挨家挨户推销,希望用卖《渴望》的钱来为《北京人在纽约》筹集开拍资本,但收效甚微。无奈之际,王小平红着脸借遍了她在美国的亲友和同学,并卖掉首饰嫁妆,才勉强供丈夫在纽约拍摄了1个多月的戏。为节约开支,王小平每天一放学,就开着一辆破皮卡车去采购食材,然后拉到剧组为大伙做饭。王小平更是成为剧组的“御用翻译”,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那段时间她的学业几乎荒废,为此还受过校方的处分。

可是,这部跨国拍摄的电视剧所需资金巨大,万不得已之下,郑晓龙提议向银行贷款拍摄。当他试探性地问王小平,可否将家中唯一的住房抵押给银行时,王小平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只要能圆你的这个梦,砸锅卖铁住桥洞都可以!”妻子的回答感动得郑晓龙声音哽咽:“好媳妇,我代表全剧组谢谢你!”

郑晓龙夫妇虽然恩爱,但在工作中卻是争吵不断。讨论《北京人在纽约》剧情时,王小平想把中国人在纽约的生活“拔高一些,多点美感,不要那么苦兮兮的”。郑晓龙脖子一梗,说:“事实不美,我有什么办法。就拿你来说,白天上一天课,晚上要去中餐厅当厨娘,堂堂一个女硕士,要在烟熏火燎的后厨一站四五个小时,就为挣那几美元时薪。无论你多么努力,似乎永远都是这个世界的边缘人……是不是这样?”王小平哑然,继而辩白道:“反正你们男人不懂女观众的心,她们更愿意在苦难中看到风花雪月的浪漫。”郑晓龙不留情面地批评她不切实际:“饭都吃不饱,还什么风花雪月!”

在两人不断的争吵与碰撞中,《北京人在纽约》最终用120万元的总投资,为中国观众献上了一部全景式展现“洋插队”命运的大戏。1994年1月1日上演后,迅速火遍中美两国。

1994年11月,王小平在美国生下一个男孩。孩子早产1个半月,郑晓龙忙于工作,直到孩子快满月时,他才赶到美国。看到摇篮中小小的婴儿,愧疚之余,他突然觉得肩上责任重大。郑晓龙的这种感觉,被王小平写进了《刮痧》的剧本中,剧中的男主人公深情地说:“他是我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每当我想到他,便会肃然意识到做父亲的责任。我很高兴承担这个责任……”这段独白,成了全剧的泪点。

《刮痧》这部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故事内核源于王小平在美国的经历。自学过中医的王小平,本想用推拿针灸帮邻居家的老太太缓解颈椎疼痛的老毛病,不料她的热心却换来一场官司——老太太的儿子说:“王小平趁我不在家虐待我的老母亲,在老人的背部和脖子上扎满了长长的银针,看一眼都令人眩晕!”

起初,郑晓龙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小题大做,王小平坚持认为是他不了解当地法律的严谨和“厉害”。为此,夫妻俩一度吵得不可开交。不料,该片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家庭的文化冲突,一经上映就获得高度评价,为导演郑晓龙赢得了几项业界大奖!那一刻,他不由得讪笑着说:“有个留过洋的媳妇就是好,能帮我拓宽眼界!”

金牌夫妻“斗”出《芈月传》

2007年的一天,王小平在新浪读书频道看到《后宫甄嬛传》后,告诉郑晓龙:“这是个好故事,将来肯定能拍个好戏。”郑晓龙看后眼睛一亮,买下改编权。2009年,王小平已去美国陪儿子读书。郑晓龙在电话里开玩笑:“你人走了,任务也得带走,当这个戏的编剧吧。”

其间,王小平趁假期带儿子回国,和郑晓龙见面后,还没体会到“小别胜新婚”的甜蜜,又争吵起来。郑晓龙看完妻子的第3遍修改稿,皱起眉头说:“我特别反感华妃吃酸黄瓜催吐的情节,一定要去掉。这种做法像神经病,不可理喻。”王小平摇头:“我不同意,吃酸黄瓜与她的人物特性一致,这戏一定要保留。”王小平的“不屈不挠”让郑晓龙很上火:“咱俩到底谁是导演?”王小平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郑晓龙也只能感慨:“编剧妻子不好管,谁让你有过几次非常成功的策划。你有居功自傲的资本,也有尽力维护我的真挚感情,所以,我还是很信任你的眼光和水平的。”

2013年,王小平创作《芈月传》剧本,夫妻俩吃完饭经常去散步,在公园里,两人就能为剧中一个角色的塑造乃至一句台词的遣词用句大吵起来。最后,夫妻俩各走各的,都不愿一起回家,甚至感觉日子没法过下去了!“他老说‘我们不要再合作了’。但一有新戏又想让我去写剧本,因为只有我能忍受他的吹毛求疵!”王小平说。

王小平经常“诉苦”:“郑晓龙是一个非常苛刻的导演,所以编剧在他手中日子非常不好过,也就是我勉强挣扎着能活下来,别的编剧已经‘死’了好几回了!”夫妻合作,虽然总免不了争吵,但其中的默契也是常人达不到的。

王小平的穿着时尚得体,她自豪地说:“我好看的衣服大多是郑晓龙买的,他一有时间就带着我去购物,说我们女人不就这点爱好嘛,得满足!”在王小平眼中,郑晓龙其实是个很懂浪漫的人,有时会打电话骗她:“这几天老忙了,下周才能回去。”结果,电话挂掉才10分钟,他就带着给妻子、孩子准备好的礼物敲门了!“他喜欢给我们惊喜。”王小平一脸幸福地说。

合作了几十年,郑晓龙和王小平这对昔日的青年才俊,如今都已在片场熬白了头发。王小平说:“这部《芈月传》就是我的最后一部长篇剧本了,因为我心疼郑晓龙再去拍这样耗费心力的长戏。他已经60多岁,不想再让他这么拼。郑晓龙也答应我,以后会‘有所收斂’,但愿他这次说话能算数。”

骨子里文艺的郑晓龙有思想,懂浪漫,但生活中是个粗线条;王小平懂生活,会理财,但又是个“斗”志昂扬的犀利姐,无论在家还是在片场都经常不服他。王小平说:“但这反而让我们相得益彰。如果说婚姻是一道菜,我俩争来斗去就像是麻辣调味剂,会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有味道!”

(涛声摘自《恋爱婚姻家庭》,本刊有删改)(责编 悬塔塔)

猜你喜欢
郑晓龙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我的剧本你来导
郑晓龙和王小平:“斗”是工作,爱是生活
郑晓龙:在遇到王小平后更精彩
郑晓龙:成就我的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
《芈月传》导演郑晓龙:遇到精彩的女人
郑晓龙的艺术人生
郑晓龙和王小平:“斗”是工作,爱是生活
《芈月传》戏外戏,一对导演夫妻的麻辣争斗史
导演郑晓龙与爱妻“斗”出《芈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