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
2015年11月3日,古装大剧《芈月传》一经首播,就在国内开启了“全民赏月”模式。对于导演郑晓龙和编剧王小平而言,该剧大火早已在这对“国产剧最牛夫妻档”的意料之中。从《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金婚》,再到《甄嬛传》和《芈月传》,30年来,这对金牌搭档已为中国观众奉献了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鲜为人知的是,每部力作背后,都有夫妻俩锋芒相对、争斗不休的“戏外戏”。他们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又是如何“斗”出一部部国产神剧的?
名导与名编的“山楂树之恋”
1952年,郑晓龙出生在北京军人家庭。他当过兵,做过知青,后来考上了北大中文系,进入北京电视制片厂工作。
1985年春天,全国第三届中短篇小说颁奖会在南京举行。在那里,郑晓龙结识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王小平。同是北京人,又因共同爱好的文学在异乡比肩而坐,两人一见如故。回京后,两人的接触越来越多。后来王小平才获知,这个喜欢骑辆破摩托满街飞的青年,不仅是优秀编剧,还是北京电视制片厂副厂长、文学编辑部主任,对文学和影视作品有着超常的见解和品位。郑晓龙的低调和才华,更令王小平刮目相看。
王小平是海岩的小说《便衣警察》的编辑,她觉得此作品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便推荐给郑晓龙。此后,郑凭借策划《便衣警察》、《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多部轰动全国的热播剧,奠定了“中国电视剧事业拓荒人”的显赫地位。
1985年底,得知郑晓龙去海南拍摄知青题材的电视剧《大林莽》,正好去组稿的王小平也随他同去。因水土不服,王小平刚到海南就病倒了,在片场忙得团团转的郑晓龙,一有空就往王小平的房间跑。后来,医生没治好的病,他用烧酒和杨梅熬成汤让她喝,几天后就止住了腹泻恶心等症状!
每次看望时,郑晓龙手中除了拎着水果,还有他在荒郊野外拍片时采摘的野花。剧组人员开玩笑说:“郑导真抠门,看心上人都舍不得买花。”他笑呵呵地解释:“野花有种昂扬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我希望小平能像它们一样美丽坚强!”此话听得女孩脸红心跳。
1986年4月下旬,郑晓龙为监制的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要去西南边陲拍摄,他取景地是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地方,此行确实有生命危险。一想到要与王小平相隔万里,郑晓龙陡生悲伤,“我要去3个月,或者更久。也许会有生命危险,要是……我回来了,你愿意我们永远在一起吗?”望着他深情的眼睛,王小平含笑点了点头。
1986年初冬,郑晓龙披着南国的阳光,凯旋而归。那天北京正飘着雪花,一下火车,衣衫单薄的他就冻得浑身哆嗦。而王小平已等了他近3小时,手脸都冻紫了。一见郑晓龙,赶紧给他披上件厚厚的军大衣,和崭新的围巾。“傻姑娘,拿着衣服还把自己冻成这样,你不能先穿上啊!”郑晓龙埋怨她。
女孩却说:“那不成‘二手货了吗?这是送你的,要保持崭新。”郑晓龙顾不得别人异样的眼光,勇敢地将娇小的王小平裹进大衣中,搂着她出了站……
“跨国婚姻”催生《北京人在纽约》
1990年,王小平决定出国深造。此时,郑晓龙正为事业拼搏,不能与她同行,一时愁肠百结。王小平也难舍,临走前给了他个盒子,里面放着当年郑晓龙到南国老林拍片时,她写给他的几十封未寄出的信。手握着厚厚的信件,他仿佛看到一个个寂静夜晚,王小平坐在窗前,遥望南国边陲默默地思念祈福……郑晓龙不禁红了眼眶。
1992年夏,郑晓龙与王小平在美国举行了婚礼。婚后,王小平仍在美国读书,郑晓龙则回京忙工作。几通电话已不能承载心头的种种情思,怎么办?
浪漫“蜜月”时常在他脑海中浮现,妻子的倩影,纽约的时光,华人朋友们的种种不易……在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中,他琢磨出《北京人在纽约》。立项通过后,郑晓龙兴奋不已。赴美国拍片,就意味着他可“公私兼济”地会老婆了!
作为国内第一部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郑晓龙面对着一无所知的市场。资金不足,整个剧组就无法启动。无奈之际,王小平红着脸借遍了她在美国的亲友和同学,并卖掉了祖传的首饰嫁妆,勉强供丈夫在纽约拍摄了一个多月《北》剧。节约开支,她每天一放学就开着那辆破皮卡去采购食材,为大伙煮饭;她还带领剧组成员从垃圾站捡回不少道具;而与美国政府部门协调拍摄,以及给美国演员讲戏时,也离不开王小平这个“御用翻译”。为此,那段时间她的学业几乎荒废,受到校方的处分。
直到获得“三九胃泰”的赞助,他们渡过了第一道难关。但这远远不够,于是郑晓龙提议使用责任制,向银行贷款。当他试探地问妻子,可否将自家唯一住房抵押银行时,王小平毫不犹豫:“只要能圆你这个梦,砸锅卖铁住桥洞都可以!”妻子的“仗义”,再次令郑晓龙动容。
《北京人在纽约》用120万元的总投资,为中国观众献上了一部全景式展现“洋插队”命运的剧集。放映后,迅速火遍中美两国。在创作中,郑晓龙在美国做“推销员”的经历,以及妻子边留学边打工的艰辛遭遇,让他有了更为扎实的生活体验,他用自己和妻子的经验告诉人们:美国并非遍地黄金,成功地令当时的“出国热”退烧。
1994年11月,王小平生下儿子。孩子早产了1个半月。直到孩子快满月时,郑晓龙才赶到美国见到儿子。愧疚之余,他突然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
郑晓龙的这种感觉,被王小平写进了电影《刮痧》中。剧中,许大同深情地说:“他是我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每当我想到他,便会肃然意识到做父亲的责任。我很高兴承担这个责任……”许大同的这段独白,成了全剧的泪点。
此后,郑晓龙又拍摄了《永不放弃》、《金婚》等剧,拿下无数奖项。王小平则笔耕不辍,《刮痧》之后,又写了《白色圣诞》及多部中篇。在两人的作品中,总少不了彼此的影子。他们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无论是吵架拌嘴,还是琐碎杂事,总会通过王小平的笔,郑晓龙的摄像机呈现出来。
郑晓龙夫妇虽恩爱,但也会争吵。王小平非常反对他抽烟,只要郑晓龙一吞云吐雾,她就开窗开门开抽风机。夏天也就罢了,大冬天,四敞的门窗,让郑晓龙心寒。他掐灭烟头去关窗,“至于吗?就不怕全家感冒?”王小平回答:“全家感冒是小病,全家要是都得了肺癌那才全完了。”郑晓龙打起哈哈:“皱着眉头跟板凳狗似的,丑死啦。”王小平瞪他:“丑死了比气死好!”
夫妻俩不光在生活中偶有拌嘴,工作起来更是争吵不断。拍《北京人在纽约》时,郑晓龙和妻子吵过;拍《刮痧》时,他们吵过;拍《甄嬛传》和《芈月传》时,他们更是“斗”得不可开交!
金牌夫妻“斗”出《芈月传》
2007年的一天,王小平在新浪读书频道看到《后宫·甄嬛传》后,马上推荐给郑晓龙。
2009年,郑晓龙对《甄嬛传》立项。此时,王小平已去美国陪儿子读书。郑晓龙在电话里开玩笑:“你人走了,任务也得带走,当这个戏的编剧吧。”王小平同意了。
其间,王小平带儿子回国度假。都说久别胜新婚,可两人见了面,却争吵不断。一天,郑晓龙看完妻子的第三修改稿,皱起眉头说,他特反感华妃吃酸黄瓜催吐的情节,一定要去掉。王小平反驳说,就华妃这个个体而言,吃酸黄瓜与她的人物特性一致,这戏要保留。王小平的不屈不挠,让郑晓龙上火:“咱俩到底谁说了算?”王小平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作为制片人和导演,郑晓龙向来说一不二。当初拍《编辑部的故事》时,王朔等一群高人分头写剧本,写了17集,他看完当场就毙了15集。现在自己的话不顶用了?这晚,夫妻各自不理对方。
第二天早晨,郑晓龙叹口气:“为什么别的编剧都听我的,跟你沟通那么难?”王小平笑笑:“因为我除了是编剧,还是你妻子。我有责任维护你的声誉,而不会去害你。”话说到这份上,郑晓龙也只能束手就擒。
2013年,王小平创作《芈月传》剧本时,夫妻俩去散步。公园里,两人就能为剧中一个角色的塑造,乃至一句台词的遣词用句大吵起来。最后夫妻俩都不愿一起回家,甚至感觉日子都没法过下去了!“他老说,我们不要再合作了。一有新戏,又让我写剧本,因为只有我能忍受他的吹毛求疵!”王小平愤愤地说。
2014年9月6日,由郑晓龙执导,《甄嬛传》原班主创打造的古装巨制《芈月传》正式开机。该剧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政治家“芈月”——秦始皇高祖母极为曲折传奇的人生故事。
在《芈月传》的拍摄现场,一些新演员常看到一件“咄咄怪事”:一位神秘女性坐在导演椅后面,不时和导演交流,偶尔对演员的表演指指点点。有次,郑晓龙竟和她吵了起来,起因是剧中一封小小的诏书。
古代诏书有多重用途,郑晓龙对剧本中的描写提出质疑,而“神秘人”则自信地表示准确无误。听到“神秘人”犟嘴,气急败坏的郑晓龙放言:“我现在就去一个字一个字地查,要是错了,看你怎么面对我?”“神秘人”毫不示弱:“错一个字我给你一万块。”郑晓龙甩下一句“谁稀罕你这点钱”就扬长而去,显然是真生气了。
这样尴尬的场面,令新演员们都有些手足无措。但孙俪等一众老成员却安之若素。显然,这在老郑的剧组早已是家常便饭了。这位敢和大导演叫板的“神秘女子”正是《芈月传》的编剧,郑晓龙的妻子王小平。
她却常“诉苦”,郑晓龙是个非常苛刻的导演,“所以编剧在他手中是不好过的,也就是我勉强挣扎着能活下来!”
夫妻合作,虽总免不了吵吵闹闹,但中间的默契也是常人达不到的。王小平就表示,作为编剧,她这辈子只给郑晓龙一人写剧本,因为他虽严苛,但也最“识货”。
时髦大衣,风情丝巾,漂亮的高跟皮靴,王小平的穿着时尚得体。面对记者的赞美,她很自豪地表示,这身行头都是郑晓龙送的,“我好看的衣服大多是他买的,他一有时间就拖着我去购物,说我们女人不就这点爱好吗,得满足!”
在王小平的眼中,郑晓龙其实是个很懂浪漫的人。有时他在外面拍戏,会打电话骗她说:“这几天老忙了,下周才能回去。”结果,电话挂掉才十分钟,他就带着礼物敲门了!
一块合作了几十年,郑晓龙和王小平这对昔日的青年才俊,如今都已在片场熬白了头,这部《芈月传》就是她最后一部长篇剧本了,“60多岁了,不想再让他这么拼。郑晓龙也答应我,以后会‘有所收敛,但愿他这次说话算数。”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站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句话用在郑晓龙夫妇身上再合适不过。说到婚姻保鲜秘笈,王小平总结说,骨子里文艺的郑晓龙有思想,懂浪漫,但生活中是个粗线条;她懂生活,会理财,但又是个“斗”志昂扬的犀利姐,无论在家还是在片场都经常不服他。
“但这反而让我们相得益彰。如果说婚姻是一道菜,我们俩的争来斗去就像是麻辣调味剂,会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有味道!”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杨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