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乌蒙山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2016-04-20 14:10邬东杨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城镇化

邬东 杨柳

摘 要:贵州乌蒙山区是国家划定的18片贫困区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山区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该文以毕节市七星关区为毕节试验区的典型,在其2005-2013年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结合协调发展模型对七星关区2005-2013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综合测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属勉强协调发展类,但该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应在确保该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设,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乌蒙山区;七星关区;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9.27;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97-06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Wumeng Mountainous Areas of Guizhou

——A Case Study of Qixingguan Region

Wu Dong et al.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00,China)

Abstract:Wumeng mountainous area of Guizhou is one of the 18 pieces of poor areas designa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With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5 to 2013 in Qixingguan region of Bijie,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was set up for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tha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of Qixingguan region from 2005 to 2013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s overall rising,but there still exists greater potential and space to develop both the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Therefore,it should be ensured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eo-environment,strengthen eco-environment system construction,set up the public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take a new road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Wumeng mountainous area;Qixingguan region;Urbanization;Eco-environment;Coordinated development

贵州乌蒙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全国最大连片贫困带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包括毕节地区、遵义市等10个县、市、区。区域内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超载且素质较差,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发展的恶性循环[1]。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批复《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以此正式开始了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强调,毕节试验区作为乌蒙山片区较早开展扶贫工作的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探索贫困山区科学发展之路。

毕节地区是我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该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双重贫困。1988年,在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第一个以“开发扶贫、人口控制和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毕节试验区成立,区域内辖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一区7县。试验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体现了探索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方向[2]。试验区不仅是乌蒙山片区较早开展扶贫工作的地区,且辖区内乌蒙山片区人口803.86万人,占全国乌蒙山总人口的35%[3],理应发挥其领导和示范作用。随着毕节试验区生态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在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提高毕节试验区的城镇化水平成为下一发展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长久以来都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外对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从20世纪开始得到迅速发展[4],此后,在经济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5-6]以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7-8]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我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9],较早的是马传栋、陈予群等学者对于两者关系的定量和定性研究[10-11]。近年来我国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例如,一些学者运用不同模型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协调行为进行了研究[12-14];一些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范围提出了不同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及调控对策[14-16];一些学者从理论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7-18]。然而,目前有关乌蒙山片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关系的研究则很少见诸于。

本文在确定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若干指标的基础上,选取贵州乌蒙山区毕节试验区所辖七星关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城镇化的人口、经济、社会、空间4个方面和生态环境的水平、压力、保护3个层面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毕节七星关区2005-2013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水平,最后根据协调发展模型对七星关区2005-2013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综合测算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解决毕节试验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为毕节试验区乃至乌蒙山片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 研究区域概况

七星关区,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2011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现地级毕节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图1)。全区总面积3 410.98km2,2014年全区共辖10个街道办事处、24个镇、2个乡和6个民族乡,聚居着23个民族,总人口154.9万人[19]。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04°51′~105°55′,北纬27°3′~27°46′之间,地处川、滇、黔3省交界处,其地貌属中山山地类型,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 511m[20]。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被誉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随着七星关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全区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6.26%增长到2013年的43.02%,9a来的增幅达16.76%;2013年人均GDP为19 357元,较2005年增长了76.24%(图2)。

<\\Pc10\工作盘 (E)\姜秀红\杂志\安徽农学通报杂志\2016-6农学通报内文\9231-1.tif>

图1 毕节七星关区位置区位

<\\Pc10\工作盘 (E)\姜秀红\杂志\安徽农学通报杂志\2016-6农学通报内文\9231-2.eps>

图2 2005-2013年七星关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值分布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参考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毕节市统计年鉴(2005-2010年)》、《七星关区统计年鉴(2011-2013年)》、《毕节市环境状况公报》(2011-2013年)以及毕节市统计信息网官方公布的毕节市2005-2010年各地区的统计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镇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在选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所选取的指标力求全面综合地考虑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内容,体现出二者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从而保证评价的科学合理;(2)结合七星关区地理人文特点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选取能够充分反映该区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指标;(3)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在以上指标选取原则和分析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2个系统分别选取指标共17个,最终确定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正/负性\&城

展\&

U\&人口城镇化U1\&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11\&+\&全社会从业人员数

(万人)U1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U13\&+\&经济城镇化U2\&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元)U21\&+\&人均GDP(元)U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U23\&+\&社会城镇化U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U31\&+\&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个)U32\&+\&空间城镇化U4\&城镇人口密度(人/km2)U41\&+\&建成区占市区面积(%)U42\&+\&城镇率(%)U43\&+\&生

E\&生态环境水平E1\&人均耕地面积(km2)E11\&+\&城市森林覆盖率(%)E12\&+\&生态环境压力E2\&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t/人)E21\&-\&人均工业需氧量排放量

(t/人)E22\&-\&生态环境保护E3\&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km2)E31\&+\&营造林面积(km2)E32\&+\&]

城镇化指标主要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4个方面选取数据作为评价指标,从而综合反映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数量、空间面积的变化以及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将生态环境指标划分为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3个不同层面,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出城镇化过程中水、土地、大气、能源等方面的变化。

2.2.2 数据处理和指标权重的计算

2.2.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这2个指标系统中各个指标的量纲存在较大差异,且各指标的正负性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等方面的影响。设现有m年的统计数据,每一年中含指标n个,则有矩阵:

[R'=rij'm×n,i=1,…,n;j=1,…,m]

对于正向指标(越大越优型指标)的归一化公式为[21-23]:

[rij=rij'-minrij'max rij'-minrij'] (1)

对于负向指标(越小越优型指标)的归一化公式为:

[rij=maxrij'-rij'maxrij'-minrij'] (2)

其中,rij是标准化值,rij'是指标原始值,maxrij'和minrij'分别是m年某指标统计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标准化处理后再采用以下公式对其进行线性标准化处理[23]:

[yij=rij/i=1nrij ] (3)

求得yij即是最终标准化值。

2.2.2.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在目前广泛使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前者以定性评价为主,依赖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如层次分析法、经验值法等;后者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是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所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如熵值法、能值法等。在运用主观赋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时,结果常常因所选专家的不同而差异较大,从而使评价结果呈现不稳定性。因此,本研究采用熵值法作为计算各指标权重的方法,其计算步骤如下[24-26]:

首先,计算标准化后的各指标的熵值,公式为:

[ei=-kj=1myijlnyij] (4)

其中,[ei]是第[i]个指标的熵值,[k=11nm,0≤ei≤1]

然后根据ei的熵值确定第i个指标上的熵值wi:

[wi=(1-ei)/i=1n(1-ei)] (5)

根据上式可知,当各评价对象的指标值相差较大时,熵值wi较小,说明该指标提供的有用信息较多,因此应赋予其较大权重;反之,若指标值相差较小,熵值wi较大,则赋权应相应减小。

2.2.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根据各指标的标准化值与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城镇化u(x)和生态环境e(x)的综合指数,则有:

[u(x)=i=1nyi?wi] (6)

[e(x)=i=1nyj?wj] (7)

其中,yi和yj分别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标准化值,wi和wj分别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各指标的对应权重。根据相关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计算公式为[27]:

[C=u(x)?e(x)u(x)+e(x)22] (8)

[T=αu(x)+βe(x)] (9)

[D=C?T] (10)

其中,C为协调度(协调系数);T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故取α=β=0.5[28];D为协调发展度。

式(8)反映的是在u(x)和e(x)一定的情况下,城镇化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达到最优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其中,协调度C越大(0≤C≤1),则说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

式(10)中协调发展度D即为本研究最终目的——判断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所需的评价依据。根据D的大小,本研究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分为2个层次5个大类15种类型(表2),其中,第二层次的具体类型是在初步判断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协调程度的基础上进行更详尽的分类,以求了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哪一个相对滞后,据此进行最终的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

表2[27] 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及评价标准

[协调发

展度D\&分类\&第一层次

u(x)与e(y)比较\&第二层次

具体类型\&0~0.2\&严重失调

衰退类\&u(x)

生态环境同步型\&u(x)>e(x)\&严重失调衰退类生态环境滞后型\&0.2~0.4\&中度失调

衰退类\&u(x)

生态环境同步型\&u(x)>e(x)\&中度失调衰退类生态环境滞后型\&0.4~0.6\&勉强协调

发展类\&u(x)

生态环境同步型\&u(x)>e(x)\&勉强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性\&0.6~0.8\&中度协调

发展类\&u(x)

生态环境同步型\&u(x)>e(x)\&中度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0.8~1.0\&良好协调

发展类\&u(x)

生态环境同步型\&u(x)>e(x)\&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

3 实证分析

3.1 指标标准化与权重的确定 根据式(1)、(2)和(3)将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中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前述熵值法中的式(4)和(5)得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表3)。

表3 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权重\&城

展\&城

U\&人口城镇化U1\&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11\&0.0602\&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万人)U12\&0.037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U13\&0.0736\&经济城镇化U2\&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U21\&0.1540\&人均GDP(元)U22\&0.10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U23\&0.1160\&社会城镇化U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U31\&0.1167\&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个)U32\&0.0883\&空间城镇化U4\&城镇人口密度(人/km2)U41\&0.0713\&建成区占市区面积(%)U42\&0.0935\&城镇率(%)U43\&0.0845\&生

E\&生态环境水平E1\&人均耕地面积(km2)E11\&0.1245\&城市森林覆盖率(%)E12\&0.1311\&生态环境压力E2\&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t/人)E21\&0.1754\&人均工业需氧量排放量(t/人)E22\&0.1222\&生态环境保护E3\&水土流失治理面积(km2)E31\&0.2376\&营造林面积(km2)E32\&0.2092\&]

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中的计算步骤和评价方法(式(6)~(9)),得到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表4),包括城镇化综合指数u(x)、生态环境综合指数e(x)、协调度C和综合评价指数T。

表4 2005-2013年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

[年份\&u(x)\&e(x)\&2005\&0.0061\&0.0876\&2006\&0.0108\&0.1108\&2007\&0.0270\&0.0874\&2008\&0.0618\&0.0924\&2009\&0.1045\&0.1340\&2010\&0.1500\&0.1011\&2011\&0.1678\&0.1113\&2012\&0.1986\&0.1290\&2013\&0.2733\&0.1464\&]

<\\Pc10\工作盘 (E)\姜秀红\杂志\安徽农学通报杂志\2016-6农学通报内文\9231-3.tif>[0.3000

0.2500

0.2000

0.1500

0.1000

0.0500

0.0000][指数][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城镇化综合指数u(x)][生态环境综合指数e(x)]

图3 2005-2013年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

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2005-2013年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综合指数u(x)波动较大,其中2005-2007年和2010-2012年波动较为平缓,2007-2010年增幅变大,这是因为2007年以来,七星关区按照东进西控、南拓北展的发展思路,积极拓展新城区、提升老城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城镇化发展力度[29];2011年,在北京举行的“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介联谊会”引入15个合作项目[30],大型企业的纷纷入驻,使得包括七星关区在内的整个毕节试验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得以相互促进,这也是图3中2012-2013年u(x)增幅最大的主要原因。整体来看,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在2005-2013年9a间总体呈增长态势,发展水平也逐年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指数e(x)则变化较为平缓,从总体来看有略微增长,其间存在小幅波动,2010年以前波动起伏不定,这是由于七星关区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2010年,随着毕节试验区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等重要会议的召开,“生态扶贫”政策中的“生态”被不断强调,作为毕节试验区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七星关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得到改善,因而其生态环境指数呈稳定增长态势。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二者比较来看,2010年以前毕节七星关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适度超前于城镇化的发展(即u(x)e(x)),可见“生态扶贫”政策在七星关区的开展实施卓有成效。

根据表4的计算结果及式(10)的计算方法,可得到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最终评价结果,再依据表2的协调发展类型及评价标准,将2005-2013年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最终评价结果列于表5。

表5 2005-2013年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

[年份\&D\&第一层次

u(x)与e(y)比较\&第二层次

具体类型\&2005\&0.0529\&u(x)

衰退类城镇化滞后型\&2006\&0.0797\&u(x)

衰退类城镇化滞后型\&2007\&0.1726\&u(x)

衰退类城镇化滞后型\&2008\&0.2667\&u(x)

衰退类城镇化滞后型\&2009\&0.3400\&u(x)

衰退类城镇化滞后型\&2010\&0.3409\&u(x)>e(x)\&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失调

衰退类生态环境滞后型\&2011\&0.3582\&u(x)>e(x)\&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失调

衰退类生态环境滞后型\&2012\&0.3864\&u(x)>e(x)\&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失调

衰退类生态环境滞后型\&2013\&0.4163\&u(x)>e(x)\&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勉强协调

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性\&]

<\\Pc10\工作盘 (E)\姜秀红\杂志\安徽农学通报杂志\2016-6农学通报内文\9231-4.tif>[0.3000

0.2500

0.2000

0.1500

0.1000

0.0500

0.0000][协调发展度][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年份]

图5 2005-2013年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

毕节七星关区2005-2013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表5、图5)的结果表明,2005-2012年8a间,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严重失调向中度失调过度,到2013年首次进入协调发展状态(0.4e(x))。总体而言,多年来通过生态扶贫政策的贯彻实施,使得毕节七星关区的经济和生态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也不断趋于协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以上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近年来,由于国家一系列扶贫政策和经济战略的实施和开展,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水平提高显著,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生态扶贫新概念的引入也使得该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其与城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正逐步走向适应和协调。(2)就现阶段而言,毕节七星关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因而该区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3)虽然近几年毕节七星关区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发展质量仍应重点关注。七星关区作为毕节试验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长期处于失调状态,2013年才首次进入勉强协调阶段,表明无论在城镇化发展方面还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七星关区仍需加强投入力度。

4.2 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毕节七星关区目前仍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滞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发展对策:(1)始终围绕“生态扶贫”的主题,一手抓城镇化建设,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黔中经济区的带动等有利机遇,以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七星关区城镇化过程中凸显出的环境问题,围绕“生态实验区”的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方案。同时,建立扶贫部门与生态保护部门统一协调机制,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32]。(2)针对七星关区城镇化发展而言,一方面应创新投资融资方式,实行差异化管理,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通过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的方式,上下联动,推动七星关区城镇化建设投资融资体制机制向多元化、多渠道方向发展,从而解决城镇化发展后期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七星关区实际情况,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以此为支撑,提高城镇化发展动力。采用针对性措施扶持该区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带动和辐射全区,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3)针对七星关区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应在确保毕节七星关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设,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综合整治城镇环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借助七星关区的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封山育林、保护好现有植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鼓励公众保护生态环境并奖励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或维护的行为,同时处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个人或集体。此外,改变城镇能源利用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城镇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旭东.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2013,32(2):233-244.

[2]洪名勇.中国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以毕节试验区为线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孟凡训.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金融支持工作的探索与思考——基于乌蒙山毕节试验区的调查[J].时代金融,2015(5):54-55.

[4]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140-148.

[5]Ehrhardt-Martinez K,Grenshow E M,Jenkins J C. Defores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ents curve:a cross 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vening mechanisms[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2,83(1):226-243.

[6]Vaalgamaa S.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Laajalahti Bay,Helsinki City,as reflect by sediment geochemistry[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4,4(7-8):650-662.

[7]Simon,David,Leck,et al.Urbaniz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security agendas[J].Climate and Development,2010,2(3).

[8]Wakuru Magigi.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s to Food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Urban Space:Evidence from Urban Agriculture Livelihoods in Dar es Salaam,Tanzani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3,4(10):1137-1148.

[9]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2):78-87.

[10]马传栋.论生态经济学与经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联系和区别[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3(4):18-22.

[11]陈予群.上海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2):33-41.

[12]刘超,林晓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7):49-58.

[13]张荣天,焦华富.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7):12-17.

[14]张小雷,安瓦尔·买买提明.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32(5):1049-1057.

[15]赵倩楠,李世平.煤炭城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量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9):46-50.

[16]李波,张吉献.中原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时空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3):143-147.

[17]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5-9.

[18]王莉萍.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5(11):220.

[19]七星关区统计局.七星关区统计年鉴2013年[M].

[20]吴宏霞,安裕伦.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以毕节市七星关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3):19.

[21]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2):27-78.

[22]陆添超,康凯.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22):19.

[23]董晓峰,刘申,刘理臣,等.基于熵值法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平顶山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6):96.

[24]宋红梅,侯湖平,张绍良,等.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徐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17.

[25]朱方霞,陈华友.确定区间数决策矩阵属性权重的方法——熵值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5):5.

[26]黄国庆,王明绪,王国良.效能评估中的改进熵值法赋权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28):246-247.

[27]崔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28]张云峰,陈洪全.江苏沿海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量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14.

[29]宫晓农.关于七星关区城镇化建设的思[J].乌蒙论坛,2012(5):9-11.

[30]刘燎.七星关区倾力打造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城市[N].毕节日报,2012-3-28(1).

[31]洪名勇.中国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以毕节试验区为线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97.

[32]刘慧,叶尔肯·吾扎提.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58.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城镇化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