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

2016-04-20 13:44朱帮忠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广德县生态环境

朱帮忠

摘 要:该文通过对广德县茶叶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广德县优质茶园立地条件,采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定15个参评因子确定权重参入适宜性评价,对广德县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确定了各等级面积与空间分布,并提出了广德县优质茶园建设标准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名优茶;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53-05

1 广德县茶叶生产概况

1.1 发展历程、产业现状 广德茶叶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宋代每年上交贡茶5kg;明朝每年进贡芽茶35kg、叶茶150kg;1915年,“广德云雾茶”参加国际巴拿马博览会,获得金牌大奖。1988年,茶叶专家根据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研制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高品质茶叶,遂被评为省级名茶——“太极云毫”。1989年全县茶园面积0.19万hm2,产茶505t,1999年全县茶园面积0.2万hm2,产茶561.6t,2001年开始,农业技术部门宣传引导新辟茶园使用无性系良种,目前全县良种品种主要为白茶、黄茶、龙井43、迎霜等。2005年以后,良种茶树种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133.33hm2,2014年全县良种茶园面积增至0.19万hm2,提前完成省级部门提出的2015年前良种比例达到40%的要求。2008年在全省率先种植黄茶,目前种植面积已接近667hm2,在全省属领先地位。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至0.5万hm2,其中良种茶约0.2万hm2,年产茶叶

5 400t,综合产值4.1亿元。全县有15个茶叶合作社,其中省级1个,市级1个。茶叶加工企业38个,市级龙头企业1个,县级龙头企业8个,清洁化加工场12个。现有5个茶叶品牌(阳峰、颂祥、圣封、乌松岭、金龙山)获得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5个茶叶品牌(太极云毫、双岭、祠山翠毫、太极洞、君宝)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4年初取得了全县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资格。“乌松岭牌”广德白茶和广德云雾茶分别荣获2013年“中茶杯”一等奖、第三届“国饮杯”一等奖。广德县于2010年起连续举办5届广德县茶文化节,宣传推广广德茶叶品牌,传播广德茶文化。

1.2 名优茶园、新老茶园分布与名茶种类 广德县地处皖南丘陵、低山区,茶叶产区主要分为山地茶区、丘陵平畈茶区、标准规范化生产的良种茶园3个大类。山地茶园面积约有1 000hm2,主要以南部的杨滩、四合、柏垫、卢村、东亭5个乡镇为主,多为分散垦复的野生茶园,主要生产“太极云毫”名优茶;丘陵平畈茶园面积约有933.3hm2,主要以中北部的桃州、新杭、邱村、誓节4个乡镇为主,该区春季生产名优茶,有银针形(单芽)、卷曲形(碧螺春)、圆条形(毛峰)等多个品种,5月中旬以后生产炒青、珠茶等大宗茶。标准规范化生产的良种茶园面积约有1 866.67hm2,主要分布在四合、卢村、东亭、桃州、誓节、邱村、新杭等乡镇,杨滩、柏垫良种较少,良种茶叶大多销往江浙茶叶市场。另外,省农垦部门的祠山岗茶场、上海劳改部门在广德县的白茅岭农场,分别有茶园300hm2、433.33hm2,此类茶园为标准规范茶园,基础好,产量高,平均单产可达200kg/667m2以上。

1.3 茶园管理、施肥与制茶技术 随着茶产区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广德县有多处67hm2成片丰产茶园,南部山区实施有机茶园管理,中北部茶园实施无公害标准管理。通过无公害、有机茶的试验示范以及“茶叶生产标准化”项目的连续实施,广德县茶叶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全县0.45万hm2茶园顺利取得无公害产地认证。2006年以前,广德县茶园施肥管理粗放,基本靠茶农自身经验盲目施肥,甚至部分茶园每年只采一季春茶,基本不施肥。自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在全县实施后,县土肥站与茶叶站通力协作,积极开展名优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逐步建成广德县茶叶施肥指标体系:以有机肥为主,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基础上,控制氮肥总量,特别是控制后期氮肥施用量,提高茶叶品质。注意氮磷钾三要素肥料的配合施用和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施肥总量:有机肥料施用量1 500~2 000kg/667m2;茶叶单产(鲜叶,下同)200kg/667m2以下,每667m2施氮肥12kg、磷肥5kg、钾肥7kg;单产200~250kg/667m2,667m2施氮肥14kg、磷肥5.5kg、钾肥7.5kg;单产250kg/667m2以上,每667m2施氮肥15kg、磷肥6kg、钾肥8kg。施肥比例:基肥,100%有机肥和磷肥、40%左右的氮、钾肥在9~11月份结合深耕作基肥深施;追肥,在茶树开始萌动和新梢生长期间施用,以速效氮肥为主,氮、钾肥配合施用,每季采茶后及时追施。春、夏、秋3季氮、钾肥追施比例分别占施肥总量的25%、20%和15%。施肥方法:以根际施肥为主,根际施肥与根外施肥、叶面施肥相结合。要求基、追肥深施,宜采用穴施、沟施,施后及时覆土。杜绝施用含氯化肥,大力推广含硫型专用配方肥。目前,依据生产实际和采摘批次,全县茶园基本采用1次基肥,1~3次追肥的施肥模式。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自1996年农业部门在全县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以来,现有各类名优茶机械1 000多台,机制率已达90%以上,中北部规模茶场的大宗茶已全部实现机采机制。名优茶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促进了批量化、规范化生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1.4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 茶叶产销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 广德县南部山区茶园分散,相当一部分茶农仍为个体经营,自产自销,缺乏规模较大的茶叶公司或企业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县级茶叶市场规模较小,集散量不大;现有茶叶合作社,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买茶难、卖茶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1.4.2 茶叶品牌杂、乱,影响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品牌多、名牌少,能代表广德地域特色的名品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广德县茶叶产销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广德县目前有10多个茶叶品牌,规模不大、影响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茶场或茶叶加工企业都想根据自己的特色创品牌;不同企业在申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QS认证时,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地方政府也根据企业的品牌认证、商标注册给予奖励,因而造成品牌众多的乱象。由于品牌特色相近,形成相互恶性竞争,导致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且在创品牌及认证方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1.4.3 茶园管理粗放,科学施肥水平不高 由于广德县名优茶园多集中在低山、丘陵区域,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茶园配套设施很不完善,加上茶农科学种茶意识不强,缺乏足够的技术指导,导致水肥管理粗放,盲目施肥、水分管理基本靠天等现象非常普遍,从而降低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1.4.4 名优茶生产缺乏采工,成本上升 名优茶要上档次,必须严格控制采摘时效和采摘标准,目前只能通过手工采摘来实现,但由于采摘工紧缺,一些茶园不得不放弃生产名优茶,转而生产大宗茶或机制毛峰茶,特别是广德县中北部一些规模茶场,表现尤为突出。而小茶场或茶农所雇的采摘工也需按天计酬,不能按采摘数量计酬,否则工人难请、鲜叶质量难以保证。近年来,广德县采摘工工资年年上涨,年均涨幅10%~20%,2015年已达150元/d(包吃、住)。

1.4.5 山区夏秋茶资源利用低 广德县南部山区为名优茶产区,每年仅采春茶,夏秋季许多优质鲜叶原料弃之不用,甚为可惜。

2 优质茶园立地条件

2.1 地形地貌 广德县位于皖南山地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带,地貌格局比较复杂。南部以低山为主,山间发育峡谷,山地组成的岩性差异较大,有二长花岗岩,石英岩、砂岩、粉砂岩、石灰岩等;中部以岗地(台地)、平原为主,县内河流都由此向西北流出,入郎溪县境内;北部以丘陵为主,仅皖、苏、浙接壤处有低山蜿蜒,组成丘陵的岩性与南部低山相似,但该处石灰岩质地纯厚,发育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地下喀斯特溶洞。县内最高点为南部的马鞍山,海拔863.3m,最低点为西北边缘的狮子口,海拔14.5m。

2.2 植被、气候条件

2.2.1 植被 广德土地肥沃,资源富饶,物产众多,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和“板栗之乡”,安徽“丝绸之乡”和“茶叶之乡”。全县国土总面积2 165km2,森林覆盖率60%。从植被林带划分上看,广德属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植被带的南部,植被种类丰富,野生植物种类有254科,

1 043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2.97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2.14万hm2。

2.2.2 气候 广德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温度17.5℃,其中:1月份3.2℃,7月份31.1℃;年均降水量

1 149.7mm,其中:1月份42.2mm,7月154.1mm;年均日照时间2 121h,其中:1月份137.6h,7月份229h;常年无霜期300d左右;≥10℃年有效积温5 100℃以上;年极端最低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40.5℃。

2.3 土壤成土条件与分布 广德县的土壤质地级差较大,从砂土到粘土均有分布,且不同质地的土壤,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地形地貌格局有一定的相关性。

2.3.1 南部低山 绝对高度500~1 000m,相对高度>200m,主要分布在本县南部的马鞍山—太山—棉花山一带,由震旦纪的硅质岩类以及白垩纪燕山运动阶段的花岗岩类所组成。

2.3.2 北部丘陵 绝对高度<500m,相对高度<200m,位于我县北部的邱村、新杭等乡镇,本地区主要岩层有震旦纪的泥质岩类,白垩纪的紫色砂岩和第四纪红土等物质组成。

2.3.3 盆缘岗地 绝对高度<100m,相对高度<50m,主要位于广德县桃州、誓节、邱村、新杭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主要是白垩纪的紫色砂岩以及覆盖着第四纪网纹红土。

2.3.4 盆地 主要分布在广德县城周围,盆缘围绕着丘陵、低山,主要是近代山河冲积物,是广德县粮油作物的高产种植区域。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棕红泥田占62%,砂泥田占33%,其他5%;除水稻土外的耕地绝大多数是由第四纪红土发育而成的黄红壤。广德土壤95%以上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5。

2.4 茶园立地条件

2.4.1 山地茶园 面积约1 000hm2,多为分散垦复的野生茶园。海拔高度150~500m,相对高度>50m,坡度15~30°,部分>30°;排水条件良好;种植模式采用梯式等高种植,部分散株状种植;以茶肥间作为主,部分茶园茶果间作;新建茶园均为无性系茶园,主栽品种为白茶、黄茶;干茶和鲜叶仅采一季春茶,采摘标准为“一叶一芽”或“二叶一芽”。

2.4.2 丘陵平畈茶园 面积约有933.3hm2,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乡镇,该区春季生产名优茶,5月中旬以后生产炒青、珠茶等大宗茶。海拔高度50~300m,相对高度10~50m,坡度5~20°;排灌条件良好;种植模式多采用梯式等高种植;以茶肥间作为主,部分茶园茶油间作;新建茶园均为无性系茶园,主栽品种为白茶、黄茶。

2.4.3 标准规范化茶园 面积约1 866.7hm2,在全县范围内均有分布,其中杨滩、柏垫良种较少,良种茶叶大多销往江浙茶叶市场。另外,省农垦部门的祠山岗茶场、上海劳改部门在广德县的白茅岭农场,分别有茶园300hm2、433.3hm2,此类茶园海拔高度30~100m,相对高度<10m,坡度<10°;排灌条件良好;种植模式采用标准化种植;茶肥间作,部分改良茶园均为无性系茶园,主栽品种为白茶、黄茶。除采摘春茶制作名优茶外,夏、秋茶实现机采机制。

3 生态适宜性评价

3.1 调查方法 根据《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关于开展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调查的通知》(皖农土函【2015】21号)文件精神,开展广德县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调查。采用资料有:属性数据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所编撰的《广德土壤》,2006年开始进行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所获得的林地、茶园调查点资料(包括采样点坐标、基本情况、土壤农化分析数据等),本次全县名优茶园适宜性评价调查资料,县、乡、村基本情况统计以及其它相关文本资料和数据资料。

3.2 技术路线 具体步骤为:(1)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和图件,并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适宜性评价数据库。(2)选取评价指标,确定单因素权重,建立“概念型”评价指标隶属函数度模型及层次分析模型。(3)确定评价单元,提取评价单元属性,包括土壤化验数据,茶园调查数据,社会经济要素等评价指标属性。(4)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进行茶园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得出茶园生态适宜性各等级面积与分布,总结出广德县优质茶园的生态特点等。

3.3 评价原则 优质茶园生态适宜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茶园的土壤理化性状、立地条件、土壤养分、农田基础设施及耕作施肥管理水平等因素满足茶叶生长的程度。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生态适宜性评价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3.3.1 综合因素研究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 综合因素研究是指对地形地貌、土壤理化性状、相关社会经济因素之总体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与评价,以全面了解茶园生态适宜性状况。主导因素是指对茶园生态适宜性起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子,在评价中要着重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把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结合起来对茶园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更具合理性,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3.3.2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茶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系统,定量和定性要素共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宜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总体上,尽量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对可量化的评价因子如土壤养分含量、土层厚度等按其数值参与计算,对非数量化的定性因子如土壤表层质地、土体构型等则进行量化处理,确定其相应的指数,并建立评价模型,以计算机进行运算和处理,尽力避免人为随意性因素影响。在评价因素筛选、权重确定、评价标准、等级确定等评价过程中,尽量采用定量化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专家知识,对评价的中间过程和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定性调整。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4 层次分析模型建立 本次生态适宜性评价遵循综合因素研究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其基本原理就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个因素按照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底的若干层次,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就同一层次相对重要性相互比较的结果,决定该层次各元素重要性先后次序。通过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指标层各项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立,依据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选定15个参评因子确定权重参入适宜性评价(表1)。

表1 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与权重

[目标层\&准则层\&权重\&指标层\&权重\&组合权重\&茶园生态适宜性\&立地

环境\&0.41\&海拔\&0.18\&0.0738\&地形部位\&0.13\&0.0533\&植被类型\&0.17\&0.0697\&坡向\&0.16\&0.0656 \&坡度\&0.15\&0.0615\&有效土层厚度\&0.21\&0.0861\&农业

设施\&0.15\&灌溉能力\&0.57\&0.0855\&种植模式\&0.43\&0.0645\&理化

性状\&0.12\&质地\&0.36\&0.0432\&pH\&0.42\&0.0504\&砾石含量\&0.22\&0.0264\&养分

状况\&0.32\&有机质\&0.32\&0.1024\&全氮\&0.28\&0.0896\&有效磷\&0.18\&0.0576\&速效钾\&0.22\&0.0704\&]

3.5 概念型评价指标隶属度模型建立 由于各因素间的数量纲是不同的,为了便于衡量各因素对于茶园产量、品质的影响程度,需要将每个因素都能统一到同一量度上来。而各评价因素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因素等级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个连续的渐变性,因此应对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各个指标建立相应的隶属函数,以此表示评价指标的状态值,详见表2。

表2 概念型评价指标隶属度

[海拔

(m)\&

范围\&

200~400\&100~200,

400~500 \&20~100,

500~700 \&

>700 \&得分\&1.0\&0.7\&0.5\&0.2\&地形

部位\&范围\&中下部\&中上部\&下部\&顶部\&得分\&1.0\&0.7\&0.5\&0.2\&植被

类型\&范围\&乔木、

竹林\&乔、灌混生林\&灌木林\&无植被\&得分\&1.0\&0.7\&0.5\&0.2\&坡向\&范围\&南\&东\&西\&北\&得分\&1.0\&0.7\&0.5\&0.2\&坡度

(°)\&范围\&5~15\&15~25\&0~5、25~30\&>30\&得分\&1.0\&0.7\&0.5\&0.2\&有效土层厚度(m)\&范围\&>1\&0.6~1\&0.2~0.6\&<0.2\&得分\&1.0\&0.7\&0.5\&0.2\&灌溉

能力\&范围\&滴灌\&喷灌\&沟灌\&无灌溉

设施\&得分\&1.0\&0.7 \&0.5\&0.2\&种植

模式\&范围\&梯田、

等高\&\&丛植\&\&得分\&1.0\&0.7\&0.5\&0.2\&质地\&范围\&砂质中壤\&重壤、轻壤\&粘土\&砂土\&得分\&1.0\&0.7\&0.5\&0.2\&pH\&范围\&5~6\&4.5~5,6~6.5\&4~4.5,6.5~7\&<4,>7\&得分\&1.0\&0.7\&0.5\&0.2\&砾石含量(%)\&范围\&20~30\&10~20,30~40\&0~10,40~50\&>50\&得分\&1.0\&0.7\&0.5\&0.2\&有机质

(g/kg)\&范围\&>40\&25~40\&10~25\&<10\&得分\&1.0\&0.7\&0.5\&0.2\&全氮

(g/kg)\&范围\&>2\&1~2\&0.5~1\&<0.5\&得分\&1.0\&0.7\&0.5\&0.2\&有效磷(mg/kg)\&范围\&>40\&20~40\&10~20\&<10\&得分\&1.0\&0.7\&0.5\&0.2\&速效钾(mg/kg)\&范围\&>200\&100~200\&50~100\&<50\&得分\&1.0\&0.7\&0.5\&0.2\&]

3.6 评价结果 广德县有耕地面积7.5万hm2,可利用林地面积2.19万hm2,参与本次名优茶园适宜性评价的耕地面积为6.89万hm2。

3.6.1 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 本次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采用目前常用的自然要素评价指数进行,其关系式为:

IFI=b1x1+b2x2+…+bixi+…+bnxn

式中:IFI,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指数;xi,耕地某自然属性(评价指标);bi,该属性对耕地名优茶园适宜性的贡献率(层次分析法获取的该属性的权重)。

采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对广德县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分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划分结果见表3。

表3 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IFI\&>0.80\&0.80~0.72\&0.72~0.64\&<0.64\&适宜性等级\&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

3.6.2 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面积统计与空间分布 从总体上来讲,广德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属性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广德县全境(除新杭镇东北部和杨滩、柏垫、誓节3镇交界区域富含石灰石外)均适合茶树生长,但并不建议将所有的宜茶耕地都用来发展茶叶生产,而应从茶叶的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严格依据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结合当地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有序的进行名优茶园建设。检索评价单元属性库,统计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各等级的面积,广德县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面积分别为0.77万hm2、3.326万hm2、1.694万hm2和1.095万hm2,分别占评价耕地总面积的11.2%、48.3%、24.6%和15.9%(表4)。

表4 广德县各乡镇名优茶园适宜性等级面积统计

[\& 高度适宜 \& 适宜 \& 勉强适宜 \& 不适宜 \&乡镇\&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邱村镇\&1040\&13.5\&5053.33\&15.2\&2573.33\&15.2\&1320\&12.1\&卢村乡\&900\&11.7\&3453.33\&10.4\&1026.67\&6.1\&1026.67\&9.4\&四合乡\&453.33\&5.9\&1963.33\&5.1\&833.33\&4.9\&533.33\&5.1\&杨滩镇\&1306.67\&16.9\&4240\&12.7\&1826.67\&10.8\&1060\&9.7\&柏垫镇\&973.33\&12.6\&3880\&11.7\&1973.33\&11.6\&1280\&11.7\&新杭镇\&953.33\&12.4\&4960\&14.9\&2853.33\&16.8\&1633.33\&14.9\&桃州镇\&440\&5.7\&3206.67\&9.6\&2406.67\&14.2\&1846.67\&16.9\&誓节镇\&1220\&15.8\&5860\&15.8\&2680\&15.8\&1740\&15.9\&东亭乡\&426.67\&5.5\&1513.33\&4.6\&766.67\&4.5\&493.33\&4.5\&总计\&7713.33\&\&33260\&\&16940\&\&10953.33\&\&]

4 广德县优质茶园建设标准

广德县名优茶园主要分布在广德盆地周边低山、丘陵区域,名优茶产区生态环境极为优越,常年云雾缭绕,植被丰富,林木葱郁,茶叶内在品质优异,制作工艺精湛,产品香高隽永,回味甘醇,汁多耐泡,保鲜易贮,完全符合纯天然绿色食品标准。本次调研在综合全县主要名优茶产地优势条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广德县优质茶园建设标准:

4.1 茶树品种 采用无性系良种,目前广德县良种品种主要为白茶、黄茶、龙井43、迎霜等。另外,杨滩五合、芦村甘溪、东亭阳岱山等地老茶园为当地野生群体良种,该群体种无品质优势,主要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获取竞争优势。

4.2 土壤类型 广德土壤绝大多数是由第四纪红土发育而成的黄红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5,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在生产实践中宜选择pH值在5~5.5的壤土、砂砾质壤土、砂砾质粘壤土,砾石含量20%~30%为佳。

4.3 地力标准 要求有效土层厚度达到0.7m以上不含石灰石,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指标处于全县中上水平:有机质>20g/kg;全氮>1.5g/kg;有效磷>20mg/kg;速效钾>150mg/kg。

4.4 立地环境 茶园环境对茶叶的品质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广德茶叶一直靠优良的生态环境受到青睐。茶树对光照时长、气温、地温、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紫外线强度等自然条件较为敏感,因此优质茶园建设应重点考虑海拔高度、地形部位、植被类型、坡度、坡向等因素。依据广德地貌特点,建议首选海拔300m左右,地处低山、丘陵中部,植被较丰富,坡度30°以下,坡向偏南且距离生活区、工业区等5km以上的山地、林地、坡地。

4.5 农业设施 优质茶园种植模式宜采用梯式等高种植,农业配套设施以实现“水肥一体化”为最佳,健全排灌系统,建立茶园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系统。

4.6 茶园土壤保护与质量提升 广德县优质茶园主要集中在低山、丘陵地区,土壤保护与质量提升首先要防止水土流失,茶草、茶肥、茶果等间作模式既能起到固土作用,又能改善茶园内部小环境,同时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施肥应以安全的有机物料为主,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按广德县茶叶施肥指标体系科学施肥;大力提倡农作物秸秆上山进茶园,茶园秸秆覆盖冬季可保温防冻,夏季可防晒保墒,更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5 优质茶叶发展建议

5.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 一是南部山区大力开发名优茶生产,以杨滩镇五合村、东亭乡阳岱山村、卢村乡同溪和桃山村为名优茶基地,加工“太极云毫”扁形茶系列,同时执行有机茶标准;二是中北部大宗茶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淘汰一部分丘陵平畈区的低效茶园。以祠山岗、枫树岭为优势区域,扶持规模茶场、龙头企业,改良茶树品种,健全配套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更新加工设备,实现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三是尽可能利用夏秋季茶叶资源,积极开发茶叶新品,对于试验加工乌龙茶、红茶等新品的茶叶企业,政府应当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5.2 整合名优茶品牌 笔者认为,茶叶品牌应以“一县一品”为好。因此,政府应加紧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势头良好的茶叶规模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促其较快地成长为龙头企业,并且鼓励中小茶企和茶农自愿依附于龙头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自愿放弃或不再争创自己的品牌,形成该企业的系列化产品,实现互利双赢。

5.3 加强技术培训,创新茶产业发展方式 要采取多种形式,对茶企、茶农和茶商等相关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涵盖品种选育、园地选择、栽培模式、水肥管理、病虫防控、制茶工艺、保鲜贮存、包装标示、品牌营销等内容的全方位培训。建立示范区、示范点,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典型茶场或茶农优质、高产、高效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无公害茶园和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和认证,严格控制农残,确保品质安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名优茶标准化茶园开展物联网技术试点,实现种茶、采茶、制茶到销售环节的全程可追溯监控,让客户真切的享用到高品质的“放心茶”。

5.4 完善县级茶叶交易市场建设,构建茶叶营销新模式 应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技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示范作用和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用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和商户入驻,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分级包装,按质论价”的销售格局,打造出一个管理规范、诚实守信、安全高效的产业集群。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广德独有的“三省八县交界地”的区位优势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拓展营销渠道,构建具有广德特色的茶产业营销网络。一是建立互联网销售展示平台,集中展现广德名优茶的产地环境、优良品质和精湛工艺;二是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适度发展有机茶生态庄园,形成游园、采茶、制茶、品茶、茶食品、茶餐饮等一条龙产业链;三是积极探索有机茶园私人或团体认租方式,让那些懂茶、爱茶的城市人群有机会真正拥有“自己的茶园”;四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深入开发茶叶新品、茶叶食品、茶叶菜品和茶保健品,让广德茶叶和茶产品通过大型超市、旅游商店、土特产专卖店走进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李贤胜,叶军华,杨平,等.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地力定量评价[J].土壤,2009,41⑶:490-494.

[2]黄功标.GIS支持下茶园土壤适宜性评价的技术[J].福建茶业,2005,1:20-21.

[3]钱敬智.广德茶业产供销良性循环的要素分析[J].茶业通报,2011,4.

[4]钱敬智.广德县茶产业现状与发展措施[J].中国茶叶,2010,10.

[5]邹官辉.广德县森林覆盖率的增长潜力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2011,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广德县生态环境
广德警方破获信用卡诈骗案
青少年拉丁舞业余训练疲劳恢复方法探析
广德县中小河流山洪灾害的防治问题浅谈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为孩子撑起一片爱的蓝天:记广德县誓节镇牌坊社区关工组组长徐品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