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摘 要: 品牌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发展牢靠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是适宜十堰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区区位的战略选择,十堰市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政策叠加的机遇,应通过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以经济品牌建设带动政务品牌建设系统展开。
关键词: 发展战略;品牌建设;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1-0037-04
品牌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名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拥有品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是该国家、地区或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品牌的市场开拓力、资产内蓄力、资产扩张力、企业适应力和员工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发展牢靠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对于促进城市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课题试就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举措与路径作一调研分析。
一、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
所谓品牌强市战略,即将品牌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加品牌数量、提升品牌质量为抓手,通过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等系统工程,形成“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与“品牌工业—品牌服务—品牌政务—品牌城市”两条相继相成的品牌链,从而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城市经营与发展战略。结合十堰实际,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一)是提升十堰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客观需要
十堰是典型的国家“三线”建设催生的“嵌入型”城市,因“东风车”而建,因“东风车”而兴,城区已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而辖区县市则仍都是“国家级贫困县”。 长期以来制约十堰经济发展的有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不便、城市发展空间不足 “四大瓶颈”。这就客观要求十堰市的跨越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发展经验表明,产品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突破,是制造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法宝;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往往伴随有品牌的崛起,如韩国经济的腾飞,就离不开三星、现代、LG这些品牌企业的贡献。因此,十堰市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应立足于增加品牌数量、提升品牌质量,利用品牌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二)是适宜十堰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区区位的战略选择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十堰市划归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十堰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区,担负着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历史和政治责任。这就客观要求十堰市必须正确处理好限制开发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与确保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关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品牌所具有的溢价功能,可以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获取最大的功效。因此,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努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获取最大最佳发展的方略,是适宜十堰功能定位和区位要求的战略抉择。
(三)是推动十堰政务品牌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力推手
产品品牌的集聚效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张,产业的扩张效应可以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需求则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提升则可带动政务品牌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以经济品牌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带动政务品牌建设,从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是品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已被青岛市的“品牌兴市”战略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之一。青岛市是全国最早提出并实施“品牌兴市”战略的城市,该市《1984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拉开实施序幕,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2004年11月即被作为“一个随时都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当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并且随着品牌战略的深入推进,品牌意识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以及社会诸多领域,由点到线至面全面发展、遍地开花,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优化了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更好落实了“执政为民”的要求,从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成功跨越。
二、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一)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具有一定的基础
一方面,东风公司当年是采用“聚宝盆”的方式,抽调全国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最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人才在十堰组建的,为十堰带进和储备了大量的先进设备、技术和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十堰市委、市政府近些年相继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推动了品牌建设,为全面形成品牌强市战略作了前置准备。2012年12月,十堰市政府印发了《十堰市质量兴市战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确立了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和产品的质量整体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发挥质量引领和辐射效应,促使十堰的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代表实体经济竞争力的质量指数和反映市场发育度的满意度指数位居全省前列的目标。2013年3月,十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商标战略实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商标培育、管理、运用和保护工作机制,注册商标总量进一步突破,商标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商标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的商标品牌的目标。2012年12月,十堰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验收,当年全市专利申请1 859 件,年平均增长24.14%,其中企业专利申请在总申请量中的比例超过70%,企业专利授权实施达90%。截止2015年8月,十堰市注册商标数量累计已达4 919 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3 件,湖北省著名商标70 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4 件;装备制造业有“华昌达”、“佳恒”为代表,汽车及配件生产制造业有“驰田金钢”、“通达牌”、“神河汽车”、“隆昌汽配”、“荣泽车桥”为代表,现代农业有“武当道茶”、“龙王垭茶”为代表,生物药业有“房陵本草”、“武当医药”为代表。各业都呈现着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推行品牌强市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具有政策叠加的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也是品牌强市战略的灵魂和核心,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增加品牌数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和保证品牌质量。品牌强市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目标一致性,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就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为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带来诸多政策机遇,是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最大的政策机遇。二是国家和湖北省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十堰市处于秦巴山区腹地,所辖县(市、区)皆纳入了国家秦巴山扶贫攻坚片区。国家和省对秦巴山片区的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资源补偿、帮扶等方面都予以了相应的倾斜扶持政策,为十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政策环境,也是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与补偿的政策机遇。十堰市境内的汉江水流域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利用国家对其的生态保护政策,可以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利用国家对其生态补偿的对口协作政策,专注引进京津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可以加快增加品牌数量、提升品牌质量。这也是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一个有利机遇。四是湖北省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政策机遇。2013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湖北省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进行系统谋划和部署,为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提供了政策依据、战略先导和实施环境。
三、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举措与路径
(一)整合相关战略和政策,制定统一的品牌强市战略
整合以往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的与品牌建设相关的战略和政策,如质量兴市战略、商标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制定统一的品牌强市战略,明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工作任务、政策措施与组织领导,变政府主导、部门主推为政府主推、部门落实,加大战略推进力度,并将品牌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列入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开展效能监督,强化部门落实力度。
(二)明确发展重点,加快品牌培育和打造
根据十堰市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应紧紧围绕汽车、旅游、水电、医药、绿色食品五大产业,突出发展以下重点:一是提升发展制造业品牌。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依托科技进步,提升品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抢抓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的机遇,引导和支持“东风板块”骨干企业和市属专用车企业、汽车总成企业、汽车装备和模具生产企业的商标发展,趁势培育一批全市知名、全省著名、全国驰名的商标群,把十堰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知名的汽车生产基地;二是扶持发展农业品牌。引导推动农副产品品牌化经营,鼓励农户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商标整合,鼓励农业企业创牌经营,实现以商标为纽带的订单农业。挖掘传统农副土特产品发展潜力,突出本地特色,鼓励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三是壮大发展服务业品牌。鼓励服务企业注册并运用服务商标,创立服务品牌。支持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旅游、餐饮、食品加工、文化等支柱服务业商标品牌的发展。扶持发展广告、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品牌。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以精品意识,深入挖掘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诗祖文化、女娲文化、七夕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文化名牌、名企、名品;四是培育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全力帮助出口商品企业在主要出口国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坚决杜绝和有效防止商标在国外被抢先注册。引导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值产品出口,推进国内商标向国际市场延伸。
(三)加强品牌知识宣传和创牌能力培训,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创牌能力
坚持普及型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和形式,广泛宣传品牌知识,推介企业成功运用品牌战略取得效益提升的实例,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品牌策划和运作水平;常态化、针对性地组织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商标法律和商标知识的培训,开展品牌战略专题论坛等活动,为企业间交流经验、互享资源搭建平台,帮助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品牌创建工作队伍。
(四)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提高企业品牌运用能力和水平
工商、质量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在品牌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帮助企业做好商标的申报、保护与维权以及经营运作等工作;指导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制定和完善品牌规划;引导企业采取商标权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转让、许可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实现商标价值的转化、利用和提升;支持企业加大对商标宣传的投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巩固和提升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商标的美誉度;鼓励企业加强品牌文化建设,积淀品牌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品牌的凝聚力;支持企业实施商标、商号一体化战略和商标授权许可使用机制;充分发挥商标协会、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推进闲置商标交易、商标许可经营活动,盘活闲置商标,提高商标的利用率;鼓励发展专业品牌评估机构,建立完善科学、规范、可信度高的品牌评估体系,促进品牌升值。
(五)加强品牌保护,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
切实落实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严厉打击与规范治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大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商标印制管理制度,落实商标印制管理责任制,强化对商标印制的监管;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合作、部门协调,积极探索保护商标专用权的长效机制,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保护体系;对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产品实行全程跟踪动态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商标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完善品牌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品牌发展激励机制
对商标注册,特别是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农产品商标、服务业商标、商标国际注册实行奖励或补贴,建立健全奖励或补贴制度,多样化地进行奖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与商标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银行机构开展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对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符合政府采购规定的,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采购;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大对品牌战略实施的财政投入,积极扶持知名品牌企业做大做强。
(七)以经济品牌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带动政务品牌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在对品牌强市战略的认识和布局上,不将其视为仅是个经济发展战略,而将其作为一个全局战略。适应经济品牌建设的需要,不断跟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从而培育和打造出政务品牌,带动政务品牌建设,实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与“品牌工业—品牌服务—品牌政务—品牌城市”两条品牌链成功链接与跨越,推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Research on Shiyan Citys Brand Strategy
LI Gang
(The Party School of Shiy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Shiyan 442000,China)
Abstract: The brand is the business card of the city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t is suitable for Shiyan to implement the brand strategy to strengthen the City in conformity with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its priority function and the water source area of Central Lin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With a certain foundation and the opportunity of supporting policies,brand cultivation,brand development,brand publicity,brand protection,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strengthen the City development through economic brand construction to drive the governmental br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Development strategy;brand construction;gree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