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倩
摘 要:班主任工作需要真“性情”,简言之只有两句话:“扬”教师的真性情,“导”学生的真善美。通过“扬”真性情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可信、活生生的人,通过“导”真善美可以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真性情;学生;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G631;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14-01
一、前言
几千年的封建等级教育,过分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尊严。这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教师和学生有了一种心理距离。而这种距离正是教师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障碍。新时代的班主任,面对极富个性的新时代的学生们,适当放下教师的威严,做一个真真切切的自己,或许更能走进学生心里,使得班主任工作更充满乐趣。
二、具体案例
下面具体谈谈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和个别案例。
案例一,耍耍小脾气,让学生于察言观色中反思自己。一天晚自习前,我提早二十分钟进入教室,进去的那一刹那,我原本高兴的心情再一次荡然无存,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脏透了的场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教室卫生差了,前几次,我都只是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请保持教室卫生,然后让值日生打扫好。这次我是真的生气极了,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生气。这次我什么话都没说,拿起扫把打扫起了教室,在教室里的学生吃惊地看着我,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有学生可能看不了我的不对劲,忙起来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来,老师我来。”正在脾气头上的我哪里肯把扫把给他,“不用了,你坐着吧,我自己来。”然后直到晚自习开始,我没有说过一句话,我就是“故意”不说话的。虽然这中间每个进来的学生都要拿走我手中的扫把,我固执得就是不让,有两个学生去隔壁班借来了扫把拖把一起干了起来。这个过程,几乎没有学生敢说话,大家都沉默了,看着“面无表情”的班主任打扫卫生。铃声响了,学生们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师的批评,我平静地走上讲台,扫视下面,平和地说:“老师想说,我多么希望我是一名小学老师,小学生多么地讲卫生,你们怀念小时候的你们吗?”说完再没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教室,留下沉默的一大片学生。经过这一次,第二天的教室非常干净,看到这样的教室,我真心地对着全班同学笑了,这是一个多么舒服的教室啊!然后乘机给他们讲了讲卫生与个人素养的关系。我想,这时候的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案例二,真理解促真进步,以治水策略做好后进生工作。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是方法的错误,而不是态度的不端正。而大禹的成功除了无私敬业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疏”和“导”的策略。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也必须以正确的方法策略做指导。学生A是一位家里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父母离异,跟着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行动不便,主要靠奶奶照顾。这位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很开朗,和同学们的关系也不错,但在学习上表现得很不在乎的样子。有一次,他奶奶给我打电话,向我说了家里的情况,我便有意无意地开始关注他了。有一次上课,我走到他身边时,发现他在玩手机,便将他的手机暂时保管在自己这儿。课后他来找我,强烈要求要回手机。学校有规定,手机一经发现就要放学校保管至毕业,这个学生也知道。趁这个机会我和他聊了下学习,从与他的对话中我发现,他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认为那些认真学习、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同学都是傻子。听到这里,我开始有点生气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我能感觉他是故做无所谓,其实他很在乎成绩,只是为自己的成绩不好找一个借口而已。谈话持续很久无结果,任凭我怎么摆事实,讲道理,他还是嬉皮笑脸。沉默了两三分钟后,我留下一句“老师很失望”转身便离开了。或许是对我的突然离开他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他在原地站了两三分钟才回到教室。晚自习结束,学生A的同桌来办公室递给我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说是A给我的,我有点意外,更多的是欣慰。打开纸张,满满的一张A4纸的字,里面写了他带手机,上课没精神,之所以认为读书无用等的原因,语气十分真诚。原来,手机是他和他妈妈唯一联系的方式,爸爸不让他和妈妈联系,所以他只能偷偷地联系。他怕同学看不起他家里穷,才故作洒脱。他担心努力了,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没有了朋友。如果认真学习,但是成绩上不去,又担心同学笑他笨,所以他选择了将时间花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上,虽然充满内疚,但出于“面子”的关系,他那样做了。他反思了手机带给学习的影响,也同意将手机交由我暂时保管。看完之后,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帮助他改变观念,提高成绩。于是,我提笔写下了一封比他写给我还长的信,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他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了志气。信不是以一位老师的口吻写的,而是以一位知心姐姐的身份写的。我和A达成了协议,每周五将手机还给他,回校再主动交到我这儿来。没有了手机,有了我们之前的理解与关注,他上课认真了许多。心与心的交流,让我们成了朋友,用理解达成共识,A收获了进步。
三、结束语
适当放下教师的身份,做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要心中的那份爱不变,那种责任心时刻铭记于心,喜、怒、哀、乐尽显眼前又何妨。因为真性情,教师才能在教育的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魅力”,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磁力”,快乐地享受德育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郑丹阳.正确认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J].成才之路,2011(34).
[2]玉强.做一位真性情的教师[J].山东教育,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