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巩发党:五年后再来

2016-04-20 12:40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吴登盛军政府民盟

面对大选中的惨败,巩发党虽然接受成为反对党的现实,

但依然保持着自信。在他们看来,在治理国家和发展经济方面,

巩发党比民盟更有经验。而为了5年后的回归,巩发党会努力

在缅甸联邦议会进行的总统候选人竞选中,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以下简称“巩发党”)推选的两名候选人双双惨败。

2016年3月11日,缅甸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分别就总统人选进行投票。全国民主联盟(以下简称“民盟”)资深成员吴廷觉在人民院获得274票,民盟钦族议员亨利班提育在民族院获得148票,双双胜出。而巩发党推举的吴登盛政府时期的副总统赛貌康和前民族院议长吴钦昂敏虽然政坛地位显赫,却分别在人民院和民族院只获得29票和13票。

3月11日晚些时候,缅甸军人议员团也宣布推举现任仰光省省长吴敏瑞为副总统。按照缅甸宪法,缅甸总统由联邦议会选出。联邦议会包括三个团体:经选举当选的人民院议员团、民族院议员团和不经选举产生的军人议员团。每个团体均可以推举一名副总统作为总统候选人,最后在联邦议会集体投票表决,得票最多者任总统,另外两人为副总统。

这样的结果,意味着巩发党在新一任总统候选人的竞争中提前出局。而在一个多月前的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议长和副议长的选举中,巩发党只拿到一个人民院副议长的职位,议长职位也双双归属民盟成员。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吴温敏当选人民院议长,民盟克伦族议员曼温凯丹当选民族院议长。

在缅甸此轮大选结束后,执政5年的巩发党,不仅失去了执政党地位,也在新一届政府的核心权力机构中被严重边缘化。

“我们有心理准备会输,但没预计到会输得这么多。” 2016年1月底,就巩发党在2015年11月进行的联邦议会和省邦议会议席的结果,巩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吴妙亨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

根据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2015年11月20日公布的最终选举结果,在全部1150个联邦议会和省邦议会议席中,民盟总共获得886个席位,占比接近八成,其中在联邦议会人民院获得255席,在民族院获得135席,在省邦议会共获496席,居于首位。而巩发党虽然位列第二,但总共获得118个席位,其中在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分获30席和12席,在省邦议会获76席。

“我们输给了其他政党的口号”

位于内比都的巩发党总部大楼是一栋气势恢宏的西式白色建筑,二楼的一间狭长的会客厅里,铺着红色的地毯,沿两侧墙分别摆上了两排缅甸特色木雕沙发和矮方桌。《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前往采访时,主人特意在桌子两头插上中国小国旗和巩发党小党旗,采访场面颇像一场正式的双边会晤。

就在两天前,《中国新闻周刊》对位于仰光的民盟总部的探访则是另一番迥异的情形。两层的临街民房如同一个杂乱的纪念品小卖部,门口摊位上摆放着印有昂山素季或者其父亲昂山将军头像的各种纪念品,如T恤衫、背包、茶杯等。进去后,桌椅随意摆放,工作人员也随意聊天,无人正襟危坐。

民盟总部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简陋的环境里办公,是因为资金有限还是有意保持亲民形象?听到记者这个问题,民盟发言人吴年温坦率地表示: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民盟需要与民众拉近距离。

对于与军政府渊源颇深的巩发党而言,习惯了居于高堂之上的他们在与民众的距离以及争取选票上的短板,在这轮大选中暴露无余。

但对于自己的执政能力和吴登盛政府在过去五年里的执政表现,即便是在大选中一败涂地,巩发党多位高层在接受采访时依然保持着很强的自信,并对竞选局面多少心有不服。

巩发党是在苏貌、丹瑞领导下军政府(执政时间为1988年9月至2011年3月)扶持成立的政党。1993年,军政府成立了“缅甸联邦巩固发展协会”,简称为巩协,挂靠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之下,其目的是要通过大量吸收青年人,将组织铺向全国城乡。

巩协成立后,一直由军政府领导人挂名名誉主席,其中央执委也由多名政府要员担任。2010年5月,为备战当年11月的大选,在巩协基础上,巩发党正式建立,拥有党员约1600人。当时分别是军方三、四号人物的前国防军总参谋长吴瑞曼、前军政府总理吴登盛,再加上吴泰乌等多位高级军官正式退役,加入巩发党,成为该党高级领导人。

在半年后进行的大选中,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抵制大选,而其他党派势力偏弱,巩发党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其当选议员约占全部当选议员的76.4%,与5年后民盟大胜的势头旗鼓相当。

“军政府长期统治这个国家,直到巩发党上台执政,已有60年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管理这个国家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更多的管理国家的经验。”主持2015至2016年大选选举工作的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主席吴丁埃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在出任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主席之前,吴丁埃曾任巩发党副主席。在军政府时期,他也曾是最高权力机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的一员。

在吴登盛政府时期担任缅甸通信和信息技术部部长的吴妙亨拿电信市场的发展举例:在吴登盛执政的5年里,缅甸的手机持有率从5%提升至65%。2013年2月吴妙亨就任缅甸通信和信息技术部部长时,缅甸一张手机SIM卡的价格超过1500元人民币,但在3年后,价格降到了3年前的1%。

在吴登盛执政时期,缅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电信、教育、卫生等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跃。“过去5年中,缅甸的变化,国民其实也看到了,并对短时间内这么显著的变化感到惊讶。但缅甸和周边国家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肯定还有很多让国民不满意的地方。” 吴妙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我们想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民众的意愿更迫切,他们相信了其他政党‘更快更好发展的口号。”吴妙亨说。

“我们比民盟更有经验”

2015年11月7日,在缅甸大选投票开始前夕,吴登盛发表电视讲话说:“我听说,有些人担心这次选举的结果是否会获得尊重。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政府和军队会(像上次选举一样)再一次尊重公正和自由的选举结果。”一天后,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也表示,军方将接受大选结果,希望大选结果将会建立稳固的民主体制。

在投票结束到新一届政府成立的4个月时间里,从议会的换届到总统候选人的选举,过程平稳进行,吴登盛和军方承诺的“和平权力交接”也如期实现。

“基层政府的运行还是受到了些影响。”在缅甸的一家中资企业主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去找地方政府官员商量一些工作事宜时,对方会跟他说,如果是跨度时间比较长的事宜,需要等新的政府领导到任。但总体而言,各级政府机构的日常工作都在正常运行。

作为缅甸信息部信息与公共关系司的一名处长,吴敏觉并不担心执政党更迭会给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前景带来影响。“通常只会更换政府部门的一二把手。而且在民主制度下,每五年一换,这很正常。”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而对于吴登盛领导的巩发党政府来说,联邦和平大会的举行是这个交接过程中的最重要事项。吴登盛在缅甸联邦议会的告别讲话中也专门提到这一点,“我们去年(2015年)顺利签署了全国范围的停火协议,并以此为基础,于1月12日至16日成功举办了联邦和平大会。”

有着135个民族的缅甸,复杂的民族冲突和政治纷争,让这个国家在独立后几乎战乱未息。于2016年1月12日在内比都召开的联邦和平大会,标志着缅甸首轮全国和平政治对话启动。自2013年11月起,吴登盛政府同民族武装举行了9轮和谈,在2015年10月与8支民族武装签署了全国停火协议。根据该协议,政治对话应在90日内举行。

吴登盛称,联邦和平大会能在规定期限内召开,是其政府向下届政府交接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为下届政府继续推动和平进程打下良好基础。

在2008年5月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的缅甸宪法规定,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是缅甸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在国家陷入危机时可以接管国家政权。

对于民盟主导的缅甸新政府来说,和平进程能否稳步向前推进,将是最主要的挑战之一,而这离不开与军方、巩发党以及地方少数民族派别的合作。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过去支撑缅甸经济命脉的矿产、金融、房地产等都主要为军方所掌控,而民盟的阵营里缺乏有实力的实业家,缅甸新政府在经济上的改革举措会面临比较多的阻碍和束缚。

缅甸军政府曾仿效新加坡,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成立了两家淡马锡式的集团公司缅甸联邦经济控股有限公司(UMEHL)和缅甸经济公司(MEC)。至今,这家有着浓厚军方背景的公司仍在缅甸的银行、矿业、交通运输、房地产、烟草、酒精和重工业等领域有巨大的利益和影响力。而且,缅甸过去同外资企业的合作,很多也是经由这两家巨头公司来进行。

曾在军政府时期担任过UMEHL主席的吴丁埃就认为,在治理国家和发展经济方面,“我们比民盟更有经验”。

从1988年到2010年,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缅甸受到西方国家的严重制裁。吴丁埃认为,这除了严重阻碍了缅甸的经济发展外,还让民众形成一个观点,如果巩发党继续执政,缅甸将难以获得外国的投资。

“有一些媒体报道称,如果民盟在大选中获胜,缅甸将能够获得大量外来投资。”吴丁埃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他看来,这也是民众选择民盟的原因之一。

“巩发党到底如何,可能要等5年之后,民众到时候有了对比、参照,才能见分晓。”吴丁埃说。他特别自信地表示,到2020年大选时,“不会再出现一个政党以压倒性多数胜出的情况”。

巩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吴妙亨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最后表示,巩发党尊重缅甸人民的意愿,接受选举的结果。而作为反对党,“我们会为了5年后的回归而努力。”

(感谢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新闻和公共外交处对本组报道的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吴登盛军政府民盟
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与军政府关系演变及其原因探析
缅甸补选:民盟执政一周年的风向标?
美担忧特朗普内阁成“军政府”
民盟第七届民生论坛昆明举行 聚焦精准扶贫
吴登盛 一位政治家和他的历史选择
吴登盛,缅甸改革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