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十九世纪欧洲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对波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大量的玛祖卡舞曲和波洛奈兹舞曲贯穿于他一生的创作,成为他音乐艺术民族性的重要特征。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后面都跳动着一颗游子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抒发着肖邦诗人般的激情与浪漫,他在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浪潮中树立了波兰民族音乐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肖邦;音乐体裁;民族精神
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弗列得利克·肖邦 (1810--1839) 是波兰历史上出现的一个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是十九世纪欧洲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代表,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人物,是浪漫主义时期唯一一位完全献身于钢琴音乐的作曲家。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对波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大量的玛祖卡舞曲和波洛奈兹舞曲贯穿于他一生的创作,也成为他音乐艺术民族性的重要特征。肖邦创作的钢琴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后面都跳动着一颗游子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在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浪潮中树立了波兰民族音乐的一面旗帜。
一、肖邦的音乐创作根植于波兰民族音乐的土壤
1810年肖邦出生于华沙,母亲尤斯汀娜·克瑞札诺不仅会弹奏钢琴而且喜爱唱波兰民歌,是肖邦最早的音乐启蒙老师。六岁起,肖邦从师波西米亚作曲家和钢琴教师瑞夫尼学习钢琴。八岁时,他就在华沙举行了首次公演。十二岁时,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小钢琴家了。当时波兰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爱尔斯涅就曾预言,肖邦将来一定会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家而被载入波兰的文化史册。他把肖邦收为自己的学生,给他讲音乐理论、作曲。肖邦中学毕业后,进入由爱尔斯涅任院长的波兰音乐学院,爱尔斯涅坚持亲自给肖邦上课。在爱尔斯涅的精心培养和影响下,少年肖邦对祖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种子。爱尔斯涅评论道:“肖邦所具有的特点是他的民族特性与崇高的思想。”
肖邦热爱波兰的民族文化,更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深深根植于民族音乐的土壤。在从小就经常痴迷于波兰的民间音乐,常常跑到乡下去听农民演唱、演奏波兰民间乐曲。有一次,肖邦发现一个乡下女孩子在唱歌,他觉得她唱的很好听,便躲在一边偷听。小女孩发现了,转身走了,肖邦急切地追上去,哀求小女孩再唱一遍给他听,小女孩不肯出声,最后他只好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零钱都掏出来,小女孩才把那首美妙的歌曲重唱了一遍,肖邦急忙掏出纸笔,把这首歌的曲谱记了下来。这都为他以后的音乐生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对波兰民间音乐的这种热爱,影响了他的一生。
肖邦的青年时代,波兰正遭受沙皇俄国的奴役和欺辱,肖邦既为苦难的祖国担忧,也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为了在音乐事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1829年后肖邦的父亲决定让二十岁的他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进行巡回演出,举办了多场音乐会。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在临行前的告别宴会上,朋友们送给他一个装满波兰泥土的银杯,肖邦感慨地说:“我深信,我将永远离开华沙,再也不回来了,我是向祖国作永远的告别。”果然,到了第二年九月,肖邦得到革命者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消息。他怀着痛苦、忧虑和愤怒的复杂心情,写下了《a小调前奏曲》(OP. 28 NO. 2)、《d小调前奏曲》(OP. 28 N0. 24)和《e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他把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对祖国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眷恋成为他主导的音乐创作思想。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曾于1836年在他的《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一文中这样写道:“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年仅39岁。
二、肖邦的音乐体裁及其民族精神
肖邦一生以波兰民族音乐为基础,创作了大量的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肖邦创作的钢琴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手法简练、感情质朴、曲调热情奔放、结构灵活自如、和声丰富多彩,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后面都跳动着一颗游子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抒发着肖邦诗人般的激情与浪漫,他在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浪潮中树立了波兰民族音乐的一面旗帜。
(一)玛祖卡
玛祖卡 (Mazurka)是波兰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曲,起初主要流传于农村,一般是在野外跳的一种轻巧优美的民间舞蹈,后来逐渐进入城市和上流社会。它的重音常常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音乐表现的情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明朗欢快的,另一种是伤感忧郁的。1821年夏天,肖邦同他的妹妹艾米莉亚和父母一起来到乡下沃金斯基伯爵家的庄园里度假,乡村的田园景色绚丽多彩,肖邦在与村民的交往中,学会了地地道道的波兰舞曲,还细致观察了“玛祖卡”舞曲的舞步和节奏,把在乡间听到的民歌再现到钢琴上。肖邦通过自己独到的艺术概括,把玛祖卡升华成为一种代表祖国心声,具有民族特点的“音诗”,而不再是单纯的民间舞曲节奏的重复与模仿。肖邦一生创作了近六十首玛祖卡舞曲,其中以《bB大调玛祖卡舞曲》(OP. 7 NO. 1)最为人熟知。全曲旋律优美流畅,音乐形象质朴明朗,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节日般的喜庆。
(二)波洛奈兹
波洛奈兹(Polonaise)是一种3/4拍子的快速适中的波兰舞曲,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是室内跳的一种舞蹈,其风格豪放、雄浑,是典型的男性化舞蹈。这种古老的宫廷礼仪舞曲经过肖邦的加工与提炼而被赋予新的意义。在肖邦的十多首波洛奈兹舞曲中,有描写波兰英雄的,有刻画沙俄统治下波兰人民疾苦的,对昔日波兰王国的美好回忆和淡淡的乡愁,对祖国炙热的爱都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体现。《A大调波兰舞曲》(OP. 40 NO. 1)是一首较为典型的波兰舞曲传统风格的作品,它生动地刻画了古代波兰的勇士形象,故有《“军队”波兰舞曲》之称,如果这是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凯旋进行曲的话,他的《C小调波兰舞曲》(OP. 40 N0. 2)则是一首哀婉、忧郁的作品,肖邦对祖国的命运的悲叹,对昔日波兰的美好回忆,对抗暴而亡的同胞的怀念尽在其中。
(三)夜曲
夜曲最初是19世纪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费尔德创作的一种表现在静夜中沉思、忧郁的抒情钢琴曲,肖邦对这种体裁情有独钟,并进行了尝试与创作。他在费尔德原有的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使其从伴奏织体、旋律进行、和声变化以及踏板的特殊效果等方面构成了肖邦夜曲独有的精巧与柔美。夜的宁静、风的轻柔、深夜花园里的芳香、星瀚灿烂的夜空,无不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如他的《降bE大调夜曲》(OP. 9 NO. 2),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简洁清新的手法,优美如歌的旋律,表现出夜的静谧和钢琴诗人内心深处细腻的感情与淡淡的忧伤,这首夜曲已成为肖邦夜曲的代名词。乔治桑曾这样赞美肖邦:肖邦是迄今为止最深沉、最充满感情和激情的天才。肖邦的21首夜曲,可谓是字字珠玑,声声动人,首首精品,他用一件乐器可以表达千言万语,他用寥寥几个连儿童都能够弹奏的乐段,就浓缩了情怀高远的诗篇和无与伦比的强烈悲剧。
(四)圆舞曲
圆舞曲是肖邦最喜欢的体裁之一,他所创作的近20首圆舞曲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与当时流行的圆舞曲相比,肖邦的圆舞曲节奏自由,风格高雅,一般无法作为舞会舞蹈的伴奏之用。舒曼曾这样说:“如果真的拿来跳舞,对方的妇女,必须大半都是伯爵夫人。”这正是肖邦圆舞曲高贵脱俗的气质所在。著名的《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正如它的曲名一样,整首乐曲华丽、轻快,热情、由七首不同的圆舞曲主题巧妙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圆舞曲的套曲形式。
(五)练习曲
练习曲本来是一种为钢琴演奏者训练某一技巧而编写的乐曲,训练目的明确、节奏相对固定而贯穿全曲。但肖邦所创作的2 7首练习曲,除训练技巧外,同时具有了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成为技巧与抒情兼顾的艺术作品,从而把练习曲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李斯特称之为《音乐会练习曲》。此外,肖邦还创作有前奏曲、叙事曲、谐谑曲、即兴曲、苏格兰舞曲、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等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
对于肖邦来说,波兰民族音乐始终是他音乐创作的源泉,对祖国的爱则是他创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渗透着他的民族之情和爱国之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崇高的革命气质。他以波兰民间音乐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基础,不论是歌唱性的、器乐性的或宣叙调性的旋律,对钢琴伴奏音乐织体的写法,都鲜明地体现出波兰民族音乐风格。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他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肖邦与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等人一样,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中肯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瑞士]吉·德·布塔莱斯.钢琴诗人肖邦[M].姜德山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修订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宋申编.中外名曲欣赏指南[M].北京: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王新乐,硕士,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