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指出了《谢定超扇面作品精选》在内容选取、情感表现、作品风格、作品风貌等方面的特色;重点分析了谢定超对中国传统笔墨和写意精神的坚守。本文通过解读这套画册的表现视角、题材和旨趣,初步探索了谢定超作品风格的形成过程,并指出谢定超扇面作品在画家个案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谢定超;扇面作品;评介
【作者单位】何加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谢定超扇面作品精选》(上、下两册,贾德江主编)先后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5月版)、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版)印刷出版,贾德江、何国辉为其作序。《自我特色的塑造者——有感于谢定超的扇画艺术》(贾德江)、《趣味和轻松——关于谢定超的扇面艺术》(何国辉)两篇序言从不同侧面对谢定超的扇面艺术做了评介。
谢定超(笔名老石头,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四川民进书画院副院长)出版有《谢定超中国画艺术》《谢定超画集》《谢定超彩墨新作》《谢定超现代山水画艺术》等多部个人画集。《谢定超扇面作品精选》收录多为谢定超近期较为典型的代表作,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定超先生在中国画笔墨、构图、立意等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探索:他始终固守中国画的笔墨底线,高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删繁就简,标新立异。这套画册所选作品大多数为先生近期的扇面精品,包含写意山水、花鸟、人物;打开画册,扑面而来的是其戛戛独造的强烈画风。笔者试从下述几个方面解读这套画册及谢定超扇面作品。
一、画册收录小品内容丰富,情感强烈真挚
扇面为中国画常见形式,多为团扇和折扇两种。谢定超这批扇面作品不仅有传统团扇和折扇,还有部分变形的折扇;扇面内容涵盖写意山水、人物、花鸟、蔬果。因其多为小品,我们能体味定超先生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尽情展示的精妙笔墨和苦心营构,亦能强烈感受定超先生的悲悯之心和济世情怀。
谢定超作品的特色之一便是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他让数千年来远离人间烟火的山水画从出世与修道的虚无缥缈中回到人间,而这‘人间却是经他过滤后似曾相识的梦里人间。”先生很少画名山大川,其笔下的山水皆为“可居”“可游”的故园一隅,充满人间烟火和脉脉温情——写有“文革”标语的矮屋、健硕的村妇和垂钓的老翁、泉水流淌和鸡鸣犬吠……然而,随着轰隆隆的挖掘机对古老农耕文化的碾压,定超先生曾经热恋的故土面目全非: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一条狗一头驴的惬意似乎成为不可逆转的绝唱;鸟雀翻飞、牛羊成群、河底摸鱼的穷乡僻壤似乎成为永远的过去;低矮的农舍不再,酣夫悍妇不再,犟驴土狗不再……在这套扇面画册里,先生依然执着地讲述那些遥远的故事——仿佛一曲挽歌,惆怅而无奈。这种情怀成为其绘画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成为其绘画特点迥异于同时代绘画特色的表现之一。近年,先生远赴皖南、黔西地区写生游历(见图1《无尘图》、图6《皖南写生图》),将“异域”风情融入笔端,通过这些扇面小品展现。虽然景致略异于往昔,但画面上彳亍而行的依然是先生早年笔下那些熟悉的身影,流淌着的依然是先生挥之不去的故土情怀。
定超先生总是站在平民的“非文人”视角去看待世界,去感受周围的人与事,故其以山水表现山乡的穷困与怡然自得,表现收获的喜悦与劳作的艰辛,也表现对环境破坏的无奈与愤懑。其花鸟作品极少流露传统文人画的孤高清傲、远离尘世,而是站在“非文人”的平民视角去表现老百姓的心声和疾苦:《心疼图》通过蔬果表现对物价上涨、工资不够买菜的忧虑;《都不容易图》借老鼠偷食表现生活的不易,《家有国宝》则流露出“土豪”般的满足与自豪。一枝一叶总关情,先生笔下的花鸟鱼虫皆有情,或惊或喜或愁或悲,有八大山人“冷眼看世界”的风骨,亦有白石老人“童真在人间”的韵味。真情流露,不拿捏、不做作,本真而充满激情。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文人画的作者早已不再是饱读诗书、闲庭信步、遛鸟观花、琴瑟相伴的文人,甚至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人。文人画的题材、情趣、意境理当时移世易。先生也画传统文人画题材,但情趣和意境迥异:其笔下献寿的麻姑形同劳作的农妇,品茗的高士变身为大腹便便的憨汉,躺在艺术殿堂的女模特也未能摆脱蚊虫叮咬的困扰……他总是有意无意将那些孤高、严肃、神圣的话题变得世俗化,将大众的注意力从艺术的神坛拉回充满戏谑、情趣和无奈的尘世。在历来强调“诗画同一”“书画同一”金科玉律的文人画领域,历代大师们莫不战战兢兢唯恐逾矩:黄宾虹精研笔墨,潘天寿苦心营构,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当代书画大师在古人的藩篱下小心翼翼地演练着亘古不变的笔墨程式,描摹着与古人面目相仿的“新”文人画。谢定超似乎是一个另类,他带着极大的冒险精神尝试文人画新的表现视角与手法,其表现视角平民化、题材生活化、情趣个性化,明显与古人拉开距离,在当代笔墨中亦是戛戛独造。这些特征在这套画册中俯拾皆是(如《歇气图》《猫猫一直不是个什么好东西》等),戏谑的人物场景加上俏皮的款识让读者忍俊不禁而又反复玩味。从这些画作中,我们似乎看见传统文人画远离了琴棋书画浸淫、诗书礼乐熏染的历史,听见非文人时代裂变的声音,也许先生进行绘画探索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作品风格朴拙老辣,笔墨精妙,情味隽永
中国画(尤其写意画)历来注重用笔用墨,强调“骨法用笔”(用笔)、“气韵生动”(用墨),中国画的大师莫不如此。有关笔墨的底线问题,20世纪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八五新潮”新水墨运动也曾轰轰烈烈。定超先生却坚守笔墨底线,用自己的方式汲取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的滋养,寂然探索属于自己的笔墨。先生早期的作品构图稍“满”“塞”,略压抑和紧张,其当时更强调用笔,墨线浓密,多用短线皴、网状皴;墨色变化较小,层次不多,点苔繁密敷色浓丽;强调画面的装饰性,画面厚重,视觉冲击力强。绚烂之后归于平淡,先生近年浸淫于八大山人、黄宾虹、吴昌硕、石壶等前辈的笔墨,兼习书篆治印,其绘画展现另一种风格,这种变化在这套扇面画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一,画面删繁就简,愈显空灵,近景多为墨线简单勾勒皴擦,墨线洗练迅疾,干裂如秋风;远景多为似有似无的淡墨甚或留白,润若春雨;作品融苍茫浑厚与滋润轻盈于一体(见图6《皖南写生图》)。其二,注重清水冲墨技法,挖掘淡墨的表现力。先生画荷、树干常用清水冲墨,形成一种晶莹剔透的特殊效果;此技法用于画远山、云雾,能形成烟雾迷蒙之效;用于画葡萄、没骨人体,更是晶莹剔透、浑然天成。先生熟谙“墨分五彩”的妙处,淡破浓、浓破淡,在墨与水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将一腔才情尽付笔端。其用笔依旧朴拙,但更迅疾干练,如草如篆,如锥画沙。先生山水近作更多使用“勾、皴、擦”技法而不事“点染”,逐渐减少评论家津津乐道的“定超皴”(短线皴、网状皴)技法的运用,更凸显画面的用笔着墨,突出线条的书写力度和墨色的表现力(见图1《无尘图》)。其三,减弱点苔,弱化渲染。先生前期山水画多用“点苔”技法,色彩绚烂。观其近作,“点苔”明显减少,往往点到为止,敷色更为谨慎、沉着,传递出朴拙老辣之感。
【摘要】本文以17本语言类核心期刊为研究样本,通过典型例证归纳并实证分析,发现此类期刊参考文献存在引文括注和文后参考文献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进而对语言类期刊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化和国家标准的细化改进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者-出版年制;引文括注;规范建议
【作者单位】刘鑫,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唐银辉,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201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根据《规则》,引文参考文献有两种标注体系:“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大多采用“顺序编码制”,有学者认为,“从有利于标准化工作开展的角度讲,建议参考文献统一使用‘顺序编码制。” [1];但也有学者认为,从方便读者、著者、编辑人员,有利于国际交流,减少编校差错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的角度全面权衡,“著者—出版年制”优于“顺序编码制”[2-3]。目前,学界对于“著者—出版年制”的研究寥寥。
本文通过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发现,18本“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中文核心期刊(以下简称“语言类核心期刊”)中有17本期刊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因此,本文以这17本期刊为研究样本,归纳此类期刊在实际使用“著者—出版年制”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统一的问题,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著录体系的规范化和细化建议。
一、“著者—出版年制”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引文括注问题
引文(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文献出处如果随文注释则通常用括注的形式,引文括注包括前括注和后括注两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各刊前括注的使用较为统一,后括注存在括注在引文中位置、括注内部标点和括注内容不统一等问题。
(1)括注位置问题。引文括注的位置有的在引文结束最后一个标点之前(此类用法比较普遍),有的在引文结束最后一个标点之后。例如,①篇章中体标记如何配置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payne,1997:356)。(《参照时间规则与体标记“着”的篇章功能》,《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1期)。②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兽角等制成矛头,捆绑在长木棒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李智舜 2000:12)(《试析上古与鼻音结合的复辅音的拟音问题——兼释“柔”的读音》,《语言科学》2015年第2期)。
(2)括注内部标点问题。括注内部标点问题主要包括同一著者和出版年之间标点、同一文献多个著者之间标点以及多个著者文献之间标点等问题。同一著者与出版年间有的用“,”,有的用空格。例如,③证据是,定指的“指示代词+(数量)+名”结构出现在(4a)宾语位置也不合法(Feng,2003)。(《汉语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小句中受事NP的句法位置》,《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2期)④而词序类型着眼于多个变化参项及其之间的联系,是对一种语言整体结构的分类,更能反映不同语言的类型特点(Comrie 1981)。(《词类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词类》,《当代语言学》2015年第2期)。
同一文献多个著者间有的用“,”,有的用“、”,有的用“和”或“等”字。例如,⑤“在不利的情况下由于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有利的条件或者原因,促使不利向有利方向发展,并为此感到庆幸”(邵静敏,王宜广 2011)。(《语气副词“还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1期)⑥自由词素对应的汉字学习效果好于黏着词素对应的汉字(郝美玲、刘友谊 2007)。(《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复合词加工影响因素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⑦“在当时战车上使用的兵器中,而步兵使用的矛也长达2丈,称为‘酋矛。”(王根林和浩舟 2000:33)(《试析上古与鼻音结合的复辅音的拟音问题——兼释“柔”的读音》,《语言科学》2015年第2期)。
多个著者的多部文献间有的用“;”,有的用“,”。例如,⑧这一演变规律可以得到汉语史上“好”“足”“可”等形容词向助动词演变语言事实的支持 ( 张定、丁海燕,2009;丁海燕、张定 2012)。(《语气副词“还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1期)。⑨将上表中所观察到的汉语方音特点,相似于本悟《韵略易通》(1586)所记明代云南官话音系特点(参见沈建民、杨信川1995 ,张玉来1999:45—58,宁继福2009:190—196)。(《基于〈百夷译语〉的傣语汉语历史语音探讨》,《民族语文》2015年第1期)。
(3)括注内容问题。引文括注内容问题主要包括:引文出自图书时引用页码在括注中位于出版年之后并用冒号隔开,即“(出版年:页码)”,这与《规则》不一致;引文出自期刊时引用页码是否需要在括注中标注不统一;括注内“参见”“详见”“参看”等文字的使用。
当引文出自图书时,虽然《规则》规定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的引文页码在“( )”外以角标的形式著录,引用页码放在右括注外面侧的右上角。但笔者调查发现,以上17刊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一本期刊选取《规则》中的著录格式,而是全部标注为“(出版年:页码)”。这一点值得我们对《规则》中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当引文出自期刊时,除个别期刊将引文在文献中所处页码在括注标注外,一般期刊都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标注该引用文献在刊载期刊中的起始页码。此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引文括注中经常会标注“参见”“详见”“参看”等文字。例如,⑩语用量级是根据信息量程度或语力程度构成的有序集合(参看姜望琪 2003:156)。(《语用量级与句尾“了”的成句条件》,《语言科学》,2015第2期)。
笔者通过相关例句研究发现,标注此类文字的大部分是间接引用。上文我们说过,引文包括直接引用,也包括间接引用,因此,添加“参见”等文字似为累赘,也不利于期刊编排格式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