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西安在陕西城市旅游中的独霸性:基于产业系统的分析
李红,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在市场垄断度和城市首位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省会城市旅游独霸性的概念,并采用垄断性指数(I(CR))和首位度指数(B)测量省会城市的旅游独霸性。以西安市为例,从资源、投资、交通区位、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业绩等6个方面,分析测定了其在陕西城市旅游中的独霸性。研究发现:行业不同,其垄断性指数I(CR)和首位度指数B各不相同。其中,技术和组织性较高的旅游投资、铁路航空运输、旅行社和旅游收入的垄断性和首位度指数较高;而技术和组织性较低的旅游资源、公路运输和客流量的垄断性和首位度指数较低。垄断性指数I(CR)和首位度指数B之间具有一致性,反映出市场垄断与规模排序的首位度之间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区域旅游; 中心城市; 独霸性; 集中度; 西安
我国旅游业属于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所在地的旅游发展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省会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明显的独霸性。省会城市作为整个区域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位置居中、区位优越,政府投资及政策扶持等都会优于其他地级城市,能够获得最多的投资用于资源开发、交通建设和接待设施的完善,打造旅游品牌,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多的旅游收入。调查显示,我国多数省会城市旅游综合实力在各省区都最强,首位性突出、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是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省会城市在省区旅游发展中具有带头作用,能提高整个省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整个省区的旅游业发展;但这种独霸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公平性和均衡性。因此,测定与分析省会城市在省域旅游中的独霸性,有利于了解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旅游发展的差异,可平衡省域旅游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的问题。
1939年Jefferson在研究城市规模-位序过程中提出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概念[1],此后很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与讨论。Ades和Glaeser研究了城市首位度的影响因素,认为政治因素比经济因素更重要[2];Mooniaw和Shatter对9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如果首位城市是行政中心,那么这个国家的首位度一般是增长的[3];Bertinelli和Strobl对39个发展中国家城市首位度进行了研究[4]。我国对城市首位度的研究最早见于文献[5],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高速阶段,26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中有22个是省域内人口最大的城市,省会城市一般都是该省的首位城市。求煜英发现中国有18个省会城市首位度大于2,其中陕西省为高度首位分布地区[6]。首位度和首位城市的概念引入我国后,在城市旅游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展开,文献[7-10]将其作为一项指标用来衡量区域旅游的集中度,进而构建规模-位序模型,研究区域旅游规模差异及分布。但上述研究均以旅游业绩(客流量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并没有从旅游业的产业系统出发,将其分析测定延伸到旅游投资、景区资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等生产要素或行业,揭示首位城市在要素投入与业绩产出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城市首位度测定上沿用了简单的与第2位城市比较的B值方法,没有给出在整个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垄断性指数ICR,也没有揭示出垄断性指数ICR与首位度指数B的关系。
本文在市场垄断性ICR和城市首位度B的基础上,提出省会城市旅游独霸性这一概念。所谓独霸性,既包括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垄断性,也包括与同级区域规模-位序比较的首位度。以西安市在陕西城市旅游发展中的独霸性为例,从旅游资源、旅游投资、旅游交通与区位、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业绩等6个方面,测定其在陕西城市旅游中的独霸性,分析各要素独霸性强度的差异及原因,为推动西安及陕西旅游发展并构建丝绸之路旅游枢纽提供参考。
1概念模型
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服务业集合,并非是提供单一产品的行业。从其构成要素来看,包括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全部需求,分别形成旅游业系统内的不同行业,这些要素既可看成是旅游业的投入,又是旅游业内不同行业的产出。因此,在测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时,仅从客流量或旅游收入来衡量是不全面的,忽视了其行业结构。
本文根据旅游“六要素说”理论,同时借鉴王琪延和罗栋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思想[11],初步构建了省会城市旅游独霸性测量的系统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至少包括旅游投资、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业绩6个部分。
图1 城市旅游独霸性评价系统
其中,旅游投资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交通改善、宾馆饭店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地区起着决定性作用;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前来游览的直接动力;旅游交通是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的通道,是实现游客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的流通要素和前提条件;宾馆饭店是游客进入后为之提供食宿为主的服务设施,是游客更好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保证;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是优化线路、安排行程,组织旅游活动的关键;旅游业绩是地区旅游业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的综合,主要通过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来考衡。
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通过旅游投资,将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融合起来,提升区域旅游综合实力,吸引大量游客、创造旅游收入,进而形成旅游业绩。由此可见,六大产业要素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2数据及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根据所建立的旅游系统概念模型,本文所需数据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投资、旅游交通(航空、铁路和公路)、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业绩(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等六大类。旅游资源丰度、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的组织接待能力主要由景区、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的类型及数量决定,因此主要对陕西各市景区、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的类型及数量进行统计,数据来源于陕西旅游政务网(www.sxta.gov.cn)。旅游业是一项错综复杂的产业,没有专门的旅游投资统计数据,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用第三产业投资表示旅游投资,数据主要来源于陕西旅游政务网。陕西作为内陆省份,旅游交通能力主要通过航空、铁路和公路这三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来衡量。本文主要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搜集这三种交通方式的客运量数据,其中部分铁路数据来源于各市的《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统计公报2013》。旅游业绩(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来源于《陕西城市统计年鉴2014》,由于国际旅游收入是按美元统计的,本文采用2013年的平均汇率,按1∶6.193 2的外汇率换算。另外,为便于区域间的对比,本文总人数和总收入采用10个地级市的数据和。
2.2研究方法
独霸性是依据地区垄断与绝对领先战略提出的。其中,部分借鉴了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推行的一项全球战略[12],并在军事、金融、文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13-14],即“绝对领先,不做第二”。本文将其引入到区域旅游研究,提出省会城市旅游的独霸性,是指省会城市在省域旅游业发展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无论从生产要素还是综合实力上所具有的垄断性和一市独大的特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省会城市在整个省域旅游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较高的垄断性指数;二是与其他地市相比较,具有“鹤立鸡群”、明显高出其他地市的特征。因此,本文选取垄断性指数ICR和首位度指数B两个指标来测定省会城市的独霸性。
2.2.1区域垄断性指数ICRICR为市场垄断性指数,是最大市场在整个区域内所占份额。根据贝恩的分类原则,ICR<20%,属于低集中度竞争型,区域发展趋于分散;20%≤ICR<35%,属于中集中度竞争型;ICR≥35%,属于高集中度的独占型。
在本研究中,最大的垄断性市场为省会城市,而区域为所在省区。计算公式为
(1)
其中:ICR为最大市场占有率;P1为最大市场的市场份额。
2.2.2城市首位度指数BB为首位度指数,是在原有城市首位度基础上提出来的,指(人口或经济)规模最大城市与第二个城市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体系中规模-位序的分形结构,但有以偏概全之嫌。为了更好地反映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旅游规模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改进,用规模最大城市与区内其他城市的均值之比来衡量首位度。计算公式为
(2)
其中:B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度;P1为最大城市的旅游规模;Pi为第i位城市旅游规模。
依据试验研究,将城市旅游首位度分成3个等级:1≤B<3,首位性较弱,区域发展较均衡;3≤B<5,属于中度首位性,最大城市的凝聚力强,优势明显;B≥5,属于高度首位度,具有强压倒性优势,有可能抑制其他城市的发展。
3独霸性测量
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陕西旅游是以西安为核心的单核结构[15-18],以陕西为样本进行省会城市独霸性的测定具有代表性,能很好地说明省会城市在省域旅游发展中的态势。
3.1旅游资源与旅游投资的独霸性
产业经济意义的旅游资源即为旅游景区,又被称为核心产品和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游览的直接动力。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多少通过旅游资源丰度来衡量,旅游资源丰度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及产业规模。目前,我国将旅游区(点)质量划分为5级,从高到低依次为5A、4A、3A、2A和A级景区,本文采用加权模型计算旅游资源丰度,计算公式为
BR=5.0N5+2.5N4+1.75N3+0.5N2+
0.25N1。
(3)
其中:BR为旅游资源丰度;N1-N5分别代表A级到5A级景区的数量;5.0、2.5、1.75、0.5、0.25分别为5A—A景点的权数,该权数依据作者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广泛调查,依据各景区接待客流量均值之比计算而得,并在实践研究中获得认可和应用[19-20]。
陕西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如表1所示。其中,西安市资源丰度最大,为112.3,占全省的27.5%,是唯一资源丰度过百的城市;咸阳和宝鸡市的旅游资源丰度实力相当,分别占全省的13.5%和13.3%;其次是延安市,占全省的9.8%;陕南三市的资源丰度不相上下,都处于31左右的水平,市场占有率也处于7.5%左右的水平;渭南、榆林和铜川市的资源丰度较低,资源组合欠佳,其中铜川市最低,仅占全省的3.3%。根据公式(1)得到西安市旅游资源的垄断度指数ICR为27.5%,小于35%,在全省的比重并不是很大,属于中度集中度竞争型;根据公式(2)求得西市安旅游资源的首位度指数为3.4,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属于中度首位。通过这两方面的测度发现西安市的旅游资源具有独霸性,但并不是很强烈。
表1 陕西省各市旅游资源与产业投资能力*
*以各地市A级以上景区计算旅游资源丰度,以第三产业投资替代各地市旅游投资。旅游投资是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产业,在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扩大旅游效应、维护旅游运转等方面所提供的财政支持,是区域旅游业开发的资金保障和条件。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相关性最强,到2000年旅游总消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15.2%,已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21];邹晓明和张坤也发现,旅游收入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2]。因此,本文采用第三产业投资额作为各城市旅游投资的替代指标。
从表1中可看出,西安市对旅游的投资力度最大,占全省的42.0%;其次是咸阳、宝鸡和渭南市,分别达14.2%、10.7%和9.3%;再次是陕北二市;陕南三市对旅游投资力度不足,所占比例不高;铜川市最低,用在旅游投资的资金为178.9亿元,只占全省的1.7%。总的来说,关中地区对旅游的投资力度最大,陕北次之,陕南最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各区域的经济实力差异。经计算,西安市旅游投资的垄断度指数ICR为42.0%,大于35%,在陕西省总体旅游投资中具有重要地位;首位度指数为6.5,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明显。西安在旅游投资方面具有很强的独霸性。
3.2旅游交通及交通区位的独霸性
交通运输及可达性是城市旅游的“血管”,其良好的通达性有助于游客的输送,不仅是旅游地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23]。旅游交通及交通区位决定着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通达度,是实现旅游者空间移动的必要条件。苏建军等研究发现,城市客流量与交通客运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交通客运量大,旅游客流量亦大,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24]。陕西属于内陆省份,主要交通方式为航空、铁路、公路三种,用各地市交通客运量衡量其可达性。
本文依据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航空、铁路和公路在旅游交通中的作用,根据西安、延安和汉中的实地调查确定了其在游客周转量中的权重,分别为0.39、0.35和0.26。因此,可按如下加权公式计算各地市旅游交通能力:
GR=0.39G1+0.35G2+0.26G3。
(4)
其中:GR表示城市的旅游交通能力;G1、G2和G3分别表示航空、铁路和公路的客运量。
表2为陕西各地市交通客运量及市场份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八大机场之一,2013年旅客吞吐量达2 604万人次,根据西安与咸阳的客流量,按1∶7的比例进行分配,直接来西安旅客2 291.5万人次,分流咸阳旅客为312.5万人次;除此之外,榆林和延安机场也有一定客运量,2013年分别为120万人次和58.2万人次。由此可见,陕西航空客运主要聚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在陕西航空客运中具有最高的独霸性。其中,垄断性指数ICR为82.4%,属于寡占型;首位度指数B为42.0,首位度极高。
表2 陕西各市交通客运量及市场份额
2013年陕西全省铁路客运量6 100万人次,西安铁路客运量为3 071万人次,占陕西铁路客运量的50.3%。其次,宝鸡、延安、榆林、渭南和咸阳铁路客运量较大,分别占12.0%、9.6%、5.9%、5.3%和5.2%;商洛和铜川铁路运输量较低,分别占1.6%和1.3%。经计算,西安铁路客运量的垄断指数ICR为50.3%,在10个地市中首位度指数B为9.1,属于高集中高独霸性。
在旅游交通系统中,公路担负着省域范围内游客的空间分流,具有空间的遍在性。2013年陕西公路客运总量11.05亿人次。其中,西安公路客运量32 614万人次,占全省的29.5%;其次是咸阳与渭南,各占全省的12%左右;宝鸡和汉中公路客运量各占9%左右,延安、榆林和安康公路客运量各占7%左右。经过计算,西安公路客运垄断性指数ICR为29.5%,垄断性不强;在10地市首位度指数B为3.8,属于较低的独霸性。
综合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按公式(4)计算西安综合交通能力,其加权叠加值为10 011.5万人次,垄断性指数ICR为30.8%,首位度指数B为4.0,属于中度独霸。
3.3旅行社及宾馆饭店接待能力的独霸性
旅行社是连接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纽带,在现代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组织安排游客的旅游活动,同时也是连接景点景区、宾馆饭店的重要渠道和媒介,起着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从表3可看出,西安市旅行社数量最多,占全省旅行社的54.8%,其他9个地市份额共为45.2%,比西安低9.6个百分点。经计算,垄断性指数ICR为54.8%,属于高集中垄断型;首位度指数B为10.9,属于高首位分布。西安旅行社的独霸性无可替代,是组织陕西国内和国际旅游的集散中心。
表3 陕西各市旅行社及宾馆饭店接待能力
宾馆饭店是游客抵达后的食宿接待者,是旅游者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是游客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一个地区旅游创收的重要设施,不仅体现了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备性,有利于产生过夜游客,提高游客的停留时间,同时还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和促进旅游就业。
为了测定各地市宾馆饭店的接待能力,本文按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及二星级以下,用其标准间的平均床位数和平均床位费之比确定权重,分别为0.35、0.28、0.22和0.15,按如下公式计算:
JR=0.3J5+0.28J4+0.22J3+0.15J2。
(5)
其中:JR表示各地市宾馆饭店的接待能力;J5、J4、J3和J2分别表示各星级宾馆饭店数量。
从表3可看出,西安宾馆饭店综合得分为156.7,位居陕西各地市榜首,市场份额占陕西省的近30%;其次是咸阳和延安,市场份额分别为14.3%和10.5%;宝鸡、榆林、安康、渭南和汉中的市场份额平均处于8%左右,接待能力相对均衡;铜川和商洛的市场份额较低,仅为3.1%和4.0%。经计算,西安的垄断性指数CR1为29.5%,首位度指数B为3.8,属于中度独霸。
3.4旅游业绩及发展水平的独霸性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主要通过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来衡量。旅游人数是旅游业的“人气”指标,也是旅游目的地受游客青睐程度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代表目的地旅游发展的潜力。由表4可看出,2013年西安接待总客流为10 130万人次,占十大地级市总额的30.3%,其次是宝鸡和咸阳,所占比例均超过10%,占总人数的比例总计为23.9%,比西安低6.4个百分点。其他城市的旅游人数所占比例都低于10%,2013年铜川仅接待游客889万人次,占全省的2.7%。经计算,垄断性指数ICR为30.7%,首位度指数B为3.9,优势不太明显,西安旅游人次独霸性不强。
表4 陕西各市旅游业绩情况
旅游收入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第二个关键指标,是城市旅游的“财气”指标,是衡量旅游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标。2013年陕西省十大地级市的旅游收入总计为2 068.9亿元,其中,西安旅游收入为797亿元,占全省的38.5%,是陕西旅游收入最高的城市。宝鸡、渭南、咸阳次之,分别占10%以上,共占32.1%,比西安低6.4个百分点;延安、商洛和汉中的旅游收入也较为乐观,处于100亿元以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安康、榆林和铜川相对较低,在100亿元以下,其中铜川最低,全年共收入44亿元,仅占全省的2.1%,竞争力弱。由此可见,陕西各市之间差异较大,西安旅游收入优势明显,垄断性指数ICR为38.5%,首位度指数5.6,陕西旅游创收依赖于西安市场,西安处于高独霸性地位。
4结果与讨论
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发展中,省会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独霸性。本文在市场垄断性和城市首位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独霸性测定的ICR和B指数,从旅游投资、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行社、宾馆饭店和旅游业绩等六方面,对西安在陕西城市旅游中的独霸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西安在陕西城市旅游中的ICR和B分布情况
由表5可见,行业不同的垄断性ICR和首位度B值不相同,这主要是由技术和组织性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其中,在航空与铁路运输、旅游投资、旅行社和旅游收入等方面,垄断性指数ICR在35%以上,首位度指数B在5.0以上,独霸性较高;而在旅游资源、公路客运、宾馆饭店和旅游人次方面,垄断性指数ICR为20%~35%,首位度指数B为2.0~5.0,独霸性相对较弱。
上述结果说明,西安市用27.5%的旅游资源、29.5%的公路客运和29.5%的宾馆饭店,接待了30.3%的客流量,创造出38.5%的旅游收入,这主要得益于42.0%的旅游投资、82.4%的航空客运和50.3%的铁路客运以及54.8%的旅行社组织。在这种高技术和组织水平的支持下,西安的旅游发展优势明显,独霸地位无法替代。
4.1垄断性指数ICR与首位度指数B的相关性
在本研究中,省会城市旅游的独霸性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垄断性,二是与其他城市相比较的独大性。本文采用垄断性指数ICR和首位度指数B进行测定,那么ICR和B指数是否具有相关性,就成为相互检验的重要依据。
本文以上述6类9个指标为依据,发现ICR和B具有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9,呈现同高同低的现象。这说明省会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垄断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同类城市规模位序排列的首位B具有很大相关性。随着某一城市在陕西旅游发展中垄断性的升高,其在诸城市中的首位度也将提高。
4.2省会城市独霸性的利弊分析
作为旅游经济的空间组织方式,省会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独霸性,对于区域旅游发展利弊兼有。从不平衡发展理论出发,西安在陕西城市旅游发展中具有独霸性,有利于作为陕西旅游的集散中心和增长极,聚集众多旅游生产要素,资源丰富、旅游投资大、区位优越、接待能力强,能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从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出发,旅游投资及生产要素的过分集中,不利于区域旅游的平衡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影响到区域旅游的发展。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西安在陕西城市旅游中的独霸性测定,对于将西安建设成丝绸之路的结点城市和旅游枢纽,聚集旅游投资和资源开发,加强航空和高铁枢纽建设,提高旅游的聚集功能和中转功能,提高旅游空间溢出功能,带动周边城市旅游的发展,促进丝绸之路起点及旅游与贸易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JEFFERSON M. The law of the primate city [J].Geographical Review, 1939, 29: 226-232.
[2] ELLISON G. The determinants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99 (2): 311-316.
[3] FRIEDAM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 1996.
[4] BERTINELLI L, STROBL E. Urban e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Urbanization Working Paper, 2003(12):221-232.
[5] 严重敏,宁越敏.我国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初探[C]//人口研究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0-37.
[6] 求煜英.中国分省首位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4.
[7] 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8] 戈冬梅,吴玉鸣.江西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9):44-48.
[9] 赵磊,王永刚,张雷.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31(9):1566-1572.
[10] 柳百萍.安徽省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J].地理研究,2011,30(8):1522-1527.
[11] 王琪延,罗栋.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基于我国29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调查资料[J].统计研究,2009,26(7):49-54.
[12] 焦世新.美国为何会“过度扩张”:超地区霸权战略模式的解释[J].国际关系研究,2015(2):119-158.
[13] 宋国友.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与美国金融霸权[J].现代国际关系,2007(9):36-42.
[14] 王凤才.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34-42.
[15] 庞闻,马耀峰.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J].人文地理,2012(123):152-160.
[16] 胡宪洋,马嘉,寇永哲.大西安旅游圈旅游规模分布演变及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13,33(6):188-192.
[17] 孙根年,潘潘.陕西十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11 (27):184-191.
[18] 孙根年,刘璐.大西安旅游圈空间错位及边沿区战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5):81-87.
[19] 孙根年,冯娥茂.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4):459-464.
[20] 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中国旅游LR-NS-FA 空间错位组合矩阵分析[J].人文地理,2009,24(4):115-119.
[21] 陈锡鹏.旅游消费及其对我国第三产业影响力的定量分析[J].经济师,2003(5):107-108.
[22] 邹晓明,张坤.旅游业与第三产业收入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7(9):253-256.
[23] 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 理论、方法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6.
[24] 苏建军,孙根年,赵多平.交通巨变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地域类型划分[J].旅游学刊,2012,27(6):41-51.
〔责任编辑程琴娟〕
Domination of Xi′an city in Shaanxi city tourism: based on industrial system
LI Hong, SUN Genni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 Shaanxi,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market monopoly and urban primacy index, the concept of domination was proposed, and the dominating nature of capital city was measured by using the monopoly index I(CR)and the primate index B. Taking Xi′an city as a case, its domination in Shaanxi tourism was analyzed from six aspects including resources, investment, traffic location, travel agencies, hotels and tourism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nopoly index I(CR) and the primate index B are different with the different industries. Among them, monopoly index and the primate index of the tourism investment, rail and air transport, travel agencies and tourism revenue are higher than tourism resources, road transport and traffic. The monopoly index I(CR)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imate index B, reflect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rket monopoly and the first degree of rank-size.
Keywords:regional tourism; central city; dominating degree; concentrating degree; Xi′an city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通信作者:孙根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gnsun@snnu.edu.c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JY131)
收稿日期:2015-09-06
doi:10.15983/j.cnki.jsnu.2016.02.422
文章编号:1672-4291(2016)02-0091-07
第一作者:李红,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运行与危机管理。E-mail:2857863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