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薛东前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西安市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
李淼, 薛东前*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采用1997—2014年西安市10区3县文化产业和GDP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和地理集中度方法,对西安市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偏差,但总体上存在耦合关系;文化产业地理集中度整体上南高北低,经济地理集中度为中间高、四周低。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内城为核心向外扩散式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文化产业在区域间差异更大。根据耦合度指数将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划分为滞后型、协调型、超前型三类区域。区位条件差异、文化产业地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关系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文化产业; 区域经济; 空间耦合; 西安市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文化产业越来越显著的经济贡献作用,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方面[1]。孟召宜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江苏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过程和格局进行研究[2];刘吉发和杨均华认为文化与经济融合催生了工业经济的巨大发展[3];狄乾斌和孙阳认为经济快速发展是推动陕西区域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因[4];金相郁和武鹏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验证了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面影响的观点[5];张丽峰和丁于思得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但其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结论[6];张卫等认为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提出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着力点[7];王林和顾江对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产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8]。
经济重心理论是解释经济现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一种经典理论,已成为研究产业发展与经济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9]。美国经济学者沃克(Walker)首次将重心理论引入社会问题的研究[10]。此后,重心理论逐渐被应用于人口学与空间经济学中[11-18]。地理集中度用来测度某种属性在大区域所占比例,多用于衡量人口、产业、经济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区域重心理论与地理集中度相结合研究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既保证了从整体上把握两者在空间上的耦合特征,也表达了研究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重心模型,结合地理集中度来分析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特征,应用耦合度指数对西安市区域类型进行划分,揭示区域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程度,为文化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西安市是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域优势。西安还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背景实力雄厚。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市城市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截止2014年底,西安下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高陵10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户县3个县,常住人口862.75万人。近年来,西安市文化产值稳步提高,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西安市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部分,支柱产业的地位开始显现[19]。
1.2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中重点发展行业,本文研究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表演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以及广告业。文化产业重心测算所采用的企业数据来源于《企业名录》以及《西安市企业黄页》。经济重心测算利用1997—2014年《陕西统计年鉴》《西安市统计年鉴》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GDP数据。街道数据来自各门户网站统计数据。收集西安市各区县经济增长指标,以西安市2013年行政区划地图为依据,得出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经济重心等专题图表。
2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测度模型
2.1重心模型
将重心模型用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重心的移动轨迹代表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变化[20]。经济重心的测度方法是:首先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次一级区域i构成,那么该区域经济重心的计算方法为
(1)
式中:X、Y分别表示经济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xi、yi分别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Mi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的经济指标值。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其下辖的区县作为次一级区域,以区县行政中心的经纬度作为计算参数,以各区县经济数据作为其计算属性值。文化产业重心的测度方法与其相同,只是以各区县文化企业数据作为其计算属性值。
2.2重心空间耦合模型
本文用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两个指标来考察经济重心和文化产业重心空间耦合的态势[21]。经济重心和文化产业重心的空间重叠性用两者间的距离表示,计算公式为
S=[(XE-XC)2+(YE-YC)2]1/2。
(2)
式中:XE、YE分别表示经济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XC、YC分别表示文化产业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对于其轨迹的变动一致性,以经济重心和文化产业重心相对上一时间点产生位移的矢量交角β来体现,用它的余弦值作为变动一致性指数K。K的取值范围是[-1,1],该值越大表示变动越一致;当K=1时表示完全同向,K=-1时表示完全反向。设重心较上一个时间点经度和纬度的变化量分别为ΔX和ΔY,根据余弦定理:
(3)
2.3地理集中度
产业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综合考虑了区域的产业、经济总量与区域面积因素,是衡量产业、经济空间分布的有效指标[22]。其计算公式为
(4)
式中:RIi和RGi分别表示某时段i地区产业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Ii、Gi、Ai分别表示i地区的产业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国土面积。
3西安市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
空间耦合特征
3.1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空间重心耦合
3.1.1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重心演变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同于其他产业,其发展过程及扩散速度缓慢。1997—2014年,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始终位于碑林区,活动范围较小。由图1可看出,1997—2014年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迁移大体呈S型态势:1997—2011年呈现向北移动趋势,而在2011年以后反向向南移动。
图1 1997—2014年西安市经济重心与
与文化产业重心相比较,西安市经济重心变动较大。从时间尺度上看,1997—2007年西安市经济重心位于碑林区内,2009年后落于新城区。从重心移动轨迹(图1)可看出,1997—2014年西安市经济重心迁移大体呈线型态势,向东北方向移动趋势明显。
从经度变动来看,文化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差异明显,两者的变动轨迹皆呈现异向移动,且差距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从经度数值上看,经济重心的经度坐标一般要高于文化产业重心相应年份的经度坐标,其年际变化也较剧烈,分布更偏向高经度的东部地区。
从纬度轨迹来看,文化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呈现相似性。两条纬度变动轨迹在2002—2011年皆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方向递增,在2007年之后经济重心向北移动的趋势更为显著,而在2011年后文化产业重心向南迁移。从纬度数值上看,文化产业重心的纬度坐标低于经济重心相应年份的坐标,其变动幅度更为平缓,分布更偏向低纬度的南部地区。
从移动距离上看,1997—2014年,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迁移幅度较小。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14年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移动距离最大时达到1.663 km,而移动距离最小时仅为0.076 km。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的移动距离虽然小,但是总体呈现起伏态势。西安市经济重心迁移幅度与文化重心相比较大,移动距离最大达到3.183 km,而移动距离最小为0.204 km。相比文化产业而言,西安市区域经济变动更为剧烈。
3.1.2经济重心与文化产业重心耦合特征采用文化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性及其变动轨迹的一致性为指标,进一步探究两个重心间的耦合特征。西安市经济重心与文化产业重心之间距离逐年增大,但两个重心间距离值不大,最大仅为0.578 km(表1)。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变动一致性较弱,但两个重心间距离较小。虽然文化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在空间上有偏移,但从整体上看两个重心在空间上有明显的耦合关系,表明西安市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
3.2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利用重心模型可以从整体上体现西安市文化产业与经济空间的耦合程度,但无法进一步探讨市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耦合关系。为了研究西安市各市辖区文化产业与经济空间的耦合关系,引入地理集中度指标,且以西安市主城区与长安区北部建成区的71个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
3.2.1经济地理集中度与文化产业集中度分布格局 通过公式计算出2014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并根据所得值将其划分成6个等级(图2)。
表1 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空间耦合态势
西安市文化产业地理集中度(图2a)整体上南高北低。从区县尺度上看,碑林区和雁塔区的文化产业集中度最高,其区域内的街道文化产业集中度也较高。其中,南院门、张家村、长安路、小寨街道的文化产业集中度皆位于第一等级,长乐坊、柏树林、太乙路、文艺路、丈八路、电子城、长延堡街道文化产业集中度位于第二等级。新城区和莲湖区文化产业集中度等级分布相对比较复杂,北院门为第一等级,而胡家庙和枣园街道文化产业集中度处于最低水平。未央区、灞桥区和长安区文化产业地理集中度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街道的集中度位于第六等级。
西安市经济地理集中度(图2b)为中间高、四周低。碑林区与新城区的经济地理集中度最高,其区域内的街道集中度水平普遍高于其他街道,其中文艺路、中山门、太乙路街道的经济集中度处于第一等级。莲湖区和雁塔区内各街道经济地理集中度层次较为复杂,各个等级交叉分布。未央区经济地理集中度分布相对均衡,张家堡街道集中度位于最高等级,大明宫街道位于次低经济集中度,而草滩、汉城街道的经济集中度处于最低等级。灞桥区和长安区多数街道集中度皆位于第六等级。
从文化产业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分布图可以看出,西安市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偏差性。总体来说,西安市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内城为核心向外扩散式发展。文化产业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分别是158倍和39倍,说明与经济发展相比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在区域间差异更大。
图2 2014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地理集中度(a)与经济地理集中度(b)
Fig.2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a) and economic concentration (b) of Xi′an city in 20143.2.2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空间分布耦合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究西安市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关系,用文化产业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相对比例表征其耦合特征,即耦合度指数=文化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经济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出西安市文化产业与经济的耦合度指数,将各街道划分为三类耦合类型,根据其涵义命名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型、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型和文化产业发展超前型。
从整体上看(图3),西安市各街道的文化产业-经济耦合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向内圈集聚的特征,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是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三个市辖区,共同构成了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核心,且有从极化发展向扩散式发展转变的趋势。文化产业发展超前型街道有9个,主要分布在碑林区与雁塔区,这些街道普遍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产业基础雄厚。文化产业协调型街道有26个,分散于西安市各个城区,空间分布形态呈环状。文化产业滞后型街道有36个,占研究区域的50%。从区县尺度上看,西安各区县的文化产业-经济耦合指数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区位优越且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县,在政策扶持下,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同时带动经济发展;区位条件较差且资源贫瘠的区县,经济发展缓慢,文化产业实力也较弱。总体来看,西安市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图3 2014年西安市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类型
4西安市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空间
耦合影响因素分析
4.1区位条件
在西安市发展初期,大力发展主城区经济,使得主城区的区位条件远超过周边区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位优势更加显著,不断吸引大量的投资,经济总量的提升又进一步强化了地区经济集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文化产业的扩散速度。2013年西安市全年生产总值达到4 727亿元,其中主城区所占比值达到70%以上。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产业,同时文化需求又是高层次需求,经济发展快、收入水平高、居民生活较富裕的地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大,也更有利于文化产业的集聚[24]。
4.2文化产业地位
当今时代,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3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36.95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9.24%,较上年增长27.3%,已经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推动,文化产业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和特色街区快速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纷纷建成。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1个、国家级示范基地10个、省级示范基地60个、示范单位26个,文化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及人力资源配置力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增长显著。仅经开区着力打造的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2013年就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近3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4.3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西安市城市发展主旨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产业结构调整与文化产业和经济空间格局分布间有密切的联系。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会引起产业的梯度转移,从而促使经济布局在空间上的延伸。以西安市北郊为例,政府提出皇城复兴计划,旧城区成为观光旅游区,市政府行政机构迁往北郊,建成新城区,这无疑给北郊带来发展机会。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地区经济活力,刺激地区发展。西安市建成了以盛唐文化为品牌的曲江新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品牌的高新区、以印刷包装为品牌的经开区、以生态旅游为品牌的浐灞生态区和城墙景区、临潼文化旅游区、秦岭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带等七大文化产业板块。截至2013年,西安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创意企业累计达2 069家。曲江核心区游客人数从2003年的360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 500万人次,为西安市带来150亿元的旅游衍生收入。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西安市文化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虽然在空间上存在偏移,但整体上存在耦合关系。文化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分布的高频区重叠,但文化产业重心偏向低纬度的南部地区,而经济重心向北位移的趋势明显。同时经济重心的移动距离大于文化产业重心,两个重心间距离变动幅度较小,相比文化产业而言,西安市区域经济变动更为剧烈。
西安市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偏差性。西安市文化产业地理集中度格局整体上南高北低,经济地理集中度格局为中间高、四周低。总体来说,西安市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内城为核心向外扩散式发展,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在区域间差异更大。
从区域整体上看,西安市各街道的文化产业-经济耦合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向内圈集聚的特征,且有从极化发展向扩散式发展转变的趋势。依据耦合度指数,可将西安市划分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型、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型、文化产业发展超前型三类区域。影响西安市文化产业与经济空间耦合的因素主要有区位条件、文化产业地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5.2建议
西安市文化产业在南北方向上存在差异,在保持南郊文化产业发展势头的同时,对北郊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结合政府北迁的机遇,利用世园会、欧亚论坛顺利举行的影响,加快其区域内文化设施建设,为城北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提供条件。
西安市经济空间分布失衡,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发展基础好、政策导向强的区域会获得优先发展机会,西安市新的经济开发区处在建设初期,还未能达到具有推动城市区域间均衡发展的实力,这也会导致职住分离、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西安市的城市发展应由先城区再近郊后远郊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向多中心协同发展结构模式转变。
西安市文化产业与整体经济发展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文化产业的发展客观上带动了经济的整体发展。西安市文化产业虽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其发展规模与速度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文化资源没有被有效地整合成具有实力的文化集聚体,使得西安市文化产业实力未能稳步提升。未来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挥空间巨大,在保持提升核心层文化产业优势区实力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围扩张,进一步加快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调整力度,实现文化产业引导下的西安市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博赫.辽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协调状况评价及其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5):102-104.
[2] 孟召宜,朱传耿,渠爱雪.江苏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格局研究[J].人文地理,2007(3):34-37.
[3] 刘吉发,杨均华.基于经济转型背景下文化经济梳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3-14.
[4] 狄乾斌,孙阳.区域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化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4(3):26-31.
[5] 金相郁,武鹏.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9,26(2):28-34.
[6] 张丽峰,丁于思.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73-77.
[7] 张卫,孙功谦,叶南客.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文化协调发展需求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江海学刊,2002(5):100-106.
[8] 王林,顾江.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84-88.
[9] ROMER.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102-103.
[10] GRETHER J M, MATHYS N A. Is the world′s economic centre of gravity already in Asia?[J]. Area, 2010, 42(1): 47-50.
[11] MAURO F 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n FDI and exports: a gravity approach[M]. 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 Brussels, 2000.
[12] QUAH D. The global economy′s shifting centre of gravity[J]. Global Policy, 2011, 2(1): 3-9.
[13] ABOUFADEL E, AUSTIN D. A new method for computing the mean center of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6(58):65-69.
[14] 黄建山,冯宗宪.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对比分析[J].人文地理,2006(4):117-122.
[15] 叶明确.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4):12-18.
[16] 曾鹏,蒋团标,廉超.基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的新疆反边缘化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1):32-46.
[17]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2):195-200.
[18] 王国霞,秦志琴.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3(4):30-35.
[19] 薛东前,马蓓蓓.文化产业的时空集散:西安的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0] ASHEIM B,DUNFORD M.Regional futures[J].Regional Studies,1997,31(3):445-455.
[21]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1):87-95.
[22] 王磊,段学军,田方,等.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10):1620-1623.
[23] 徐姗,唐楠,魏东,等.基于GIS的西安市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987-991.
[24] 郭晶.生命周期视角下西安市文化产业区域集聚类型与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13.
〔责任编辑程琴娟〕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y and cultural industry of Xi′an city
LI Miao, XUE Dongqi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 Shaanxi,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GDP and cultural industry added value from 1997 to 2014 in Xi′an city, which including ten districts and three counties, utilizing the methods of regional gravity center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re explor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devi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center and economy center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but they are coupled in general.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appears higher in the south and lowed in the north, while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economy presents layer structure, which reduc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urroundings. On the whol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monstrates layer structure, expanding from the core inner city to the surroundings, the region discrepancy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higher than economic.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Xi′an cit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that is, retarded type, coordinated type and advanced type. The difference of location, ris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adjust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r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the coupling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cultural industry.
Keywords:cultural industry; regional economy; spatial coupling; Xi′an city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志码:A
*通信作者:薛东前,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xuedq@snnu.edu.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30117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GK201401006)
收稿日期:2015-07-15
doi:10.15983/j.cnki.jsnu.2016.02.421
文章编号:1672-4291(2016)02-0085-06
第一作者:李淼,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E-mail:ssdlmiao@s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