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群的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调查研究——以常州地区某高校为例

2016-04-20 11:39:32夏天静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

夏天静

(常州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0)



基于社群的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调查研究——以常州地区某高校为例

夏天静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Web2.0环境下的社交类应用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之一,而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网络使用普及率和网络活跃水平的群体.通过对常州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描述网络社群中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现状,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特征,为应对这一现象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实证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社群;网络社交;大学生

1 研究背景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在社会空间中的沟通与互动过程.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追求沟通的最大化,通信技术的一次又一次革命都延展了人们的交往能力.互联网诞生后,人们的部分社交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针对人们的社交需求而推出的互联网应用日新月异,目前网民使用较为频繁的是社交网站(如QQ空间﹑朋友网﹑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等)﹑微博和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信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6.49亿网民中[1],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77亿,占网民总体的42.7%[2].从年龄分布来看,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占比最大,为49.6%[3].在当今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发展普及的基础上,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继续强势发展,通过互联网的QQ﹑微博﹑微信等了解好友动向﹑分享和评论各类信息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网络使用普及率和网络活跃水平的群体,众多网络社群成为其在虚拟世界中的社交平台.但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其思想和思维处在转型时期,网络交往对他们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对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交往行为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常州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网络社群中的交往行为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特征和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状况﹑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行为特征,为高校管理部门健康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提供支持.

此次调查在常州工学院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56份,其中有效问卷9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男生490份,女生455份;大一237份,大二242份,大三230份,大四236份.统计结果后,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3 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社交现状分析

截至2014年7月,中国的互联网社交应用中,覆盖率最高的为即时通信(89.3%),其次为社会网站(61.7%),最后为微博(43.6%)[4].而在常州高校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使用1种以上的网络社交应用,93.3%的学生加入了1种以上的网络社群.这组数据远高于网民的平均水平,说明大学生确实是网络交往中的最活跃的人群.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的比例为85.8%[5];而在常州高校的调查显示,99.5%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可见目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主要是通过移动端,而移动端的便利性也让大学生得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加之学业上的相对轻松,让大学生花费在网络社交上的时长居于榜首,远超中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的26.1小时[6].多数学生24小时手机登录社交平台,随时关注群内动态.

3.1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特征

3.1.1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类型

调查显示,63.8%的学生最关注的网络社群是QQ群,加入该社群的时间1年以内-4年以内不等,占比与各年级人数比例基本一致,可见进入大学后的所属班级QQ群是不少学生首先关注的网络社群;56.6%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关注的网络社群是属于关系型社群,41.1%的学生为了人际交往而加入这个网络社群.

3.1.2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成员构成

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成员构成,以学生最关注的网络社群考察对象,其成员构成如图1所示,近80%的社群是由同学﹑家人或生活中熟识的其他朋友组成的,陌生人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占比不高.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对象以熟人为主.

图1 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成员构成情况

3.1.3大学生对网络社群的关注程度

调查显示,56.8%的学生“每天都关注﹑并且有空就看”一个以上的网络社群,22.7%的学生“每天关注一次”;大学生对网络社群的关注情况,关注网络社群动态的日平均时长在1小时以内的占比最多,占五分之三,也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平均一天关注时长在4小时以上.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网络社群的关注度相对较高.

3.2大学生对网络社群平台的使用情况

网络社群中的交往,首先是成员对社群平台的使用.大学生基于网络社群平台,一方面可以获取信息,网络是其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创建内容,生产信息并发布和分享.

3.2.1大学生对网络社群平台信息的获取

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在网络社群中有浏览信息的习惯,其中55.4%的学生会有选择性的浏览社群中的新信息.在这些分享内容中,34.9%的学生最喜欢看搞笑开心的,23.2%的学生最喜欢看个人生活记录的,21%的学生最喜欢看人文社科知识类的,15.6%的学生最喜欢看新闻时政.在浏览过群内信息后,73.1%的学生会有回复.

3.2.2大学生在网络社群平台上的信息分享

随着Web2.0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默默的浏览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社群交往的需求,调查显示,五分之四的学生愿意在网络社群平台上与其他成员分享信息,仅有2%的学生不喜欢发布任何信息.可见,作为乐于接受新技术﹑使用新媒体的年轻群体,信息分享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

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信息发布行为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原因:维持人际关系,网上互动;自我表达,信息分享;消遣娱乐,打发时间;以及赶新潮.[7]调查显示,五分之三的学生发布信息是因为消遣娱乐或自我表达(参见图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交往中更注重自我的体验和满足.

图2 大学生信息分享的动因

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信息分享内容与其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32%的学生最喜欢发布与个人生活相关的动态﹑见闻和随感;31%的学生最喜欢发布搞笑开心的内容.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交往中偏向自我和轻松的状态.

3.3大学生网络社群中的互动交流

在网络社群中,成员对社群动态的关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社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才是社群交往的最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信息能够得到有效传播的关键.

3.3.1大学生对群内互动的态度

调查显示,8.9%的学生非常喜欢通过转帖﹑点赞或评论来与社群其他成员沟通﹑交流,22.4%的学生比较喜欢,46.7%的学生一般喜欢,也有18.8%的学生不太喜欢,甚至有3.2%的学生很不喜欢参与社群的交流.大学生对群内互动的态度呈正态分布.由此可见,大学生无差别对待网络与现实中的社交.

3.3.2大学生在互动内容上的偏好

调查显示,89.5%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互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以类聚”,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往往与其性别﹑年级有密切的关系;也有37.9%的学生在社群中出于礼貌或习惯,选择一些并不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互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投桃报李”.

4 基于社群的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社交行为既有一般网络社群的基本特点,更有与其年龄﹑受教育程度﹑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独特的特征.通过对常州工学院学生的抽样调查,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归纳出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基本特征.

4.1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类型偏重于关系型,社群成员往往是与其现实人际圈重叠的;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创建就是为了更便捷﹑更紧密的加强熟人的交流和交往,大多数学生加入网络社群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与熟人交往.

4.2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移动网络的发展升级这一系列外部技术的保障下,大学生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用于网络交往;再加上学业上的相对轻松,使得大学生对网络社群的参与关注度较高,24小时在线关注﹑随时刷屏回复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也使得大学课堂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4.3基于上述特征,喜欢网络社交﹑熟人社群﹑技术完备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活跃度和忠诚度较高.大学生最关注的网络社群往往就是其每天身处其中的现实人际圈,两者重叠互补;相熟相亲的情况,让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就好像是在现实的交往中,自由自在,畅所欲言,几乎没有任何心理戒备.

4.4大学生网络社群交往中的学习因素较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大学生更喜欢获取和分享的内容偏向个人生活和休闲娱乐.这说明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交往过程中更注重的是生活需求,而不是学习需求.在QQ空间﹑朋友圈晒照片﹑发状态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

4.5技术的便捷和强大,让大学生更愿意将现实交往延伸到网络空间,他们更喜欢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在网上交流分享和互动,网络社交与其现实社交不冲突,互为补充,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社交更必不可少.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化生活的一代.

网络化的社会对人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要求以外,更需要人们具备相应的网络素养,对大学生这一准社会人群网络交往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把握和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和特征,尝试去正确解读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和心理,从而可以引导其形成健康规范的网络素养.

参考文献:

〔1〕〔5〕〔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J/OL].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1502/P020150203548852631921.pdf).

〔2〕〔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J/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506/P0201506034 34893070975.pdf.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J/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sqbg/201408/P02015040 1351309648557.pdf.

〔7〕杨善林,王佳佳,代宝,李旭军,姜元春,刘业政.在线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2):200-2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网络社群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2014SJD497)的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12-2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251-03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4-17 18:46:57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