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勇, 王光夷, 吕 静, 许春华, 韩振轩, 赵丽华(.河北省承德市荣复军人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 河北 平泉 067500 .河北省平泉县第二医院, 河北 平泉 0675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温针联合温肠汤保留灌肠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韩国勇1, 王光夷1, 吕 静1, 许春华2, 韩振轩3, 赵丽华4
(1.河北省承德市荣复军人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 河北 平泉 067500 3.河北省平泉县第二医院, 河北 平泉 067500 4.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目的:温针灸联合温肠汤保留灌肠治疗脾肾阳虚性结肠炎,优于单纯应用其一疗法治疗。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病例,随机分为三组:温针灸联合灌肠组(联合组)、灌肠组、温针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三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温针灸联合灌肠组疗效显著;三组治疗后患者肠镜下结肠炎表现均有明显改善,联合组优于单纯灌肠组、温针组。三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黏膜愈合率分别为:联合组黏膜愈合率为50.0%;灌肠组黏膜愈合率为43.3%;温针组黏膜愈合率46%。结论:温针联合温肠汤保留灌肠治疗疗效优于单纯灌肠组、温针组。
【关键词】温 针; 温肠汤保留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脾肾阳虚型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笔者从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例中选择符合诊断标准⑴的9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温针联合温肠汤保留灌肠,通过观察其疗效,为中医药治疗UC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1 诊断标准:UC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诊疗常规”[2],慢性复发型及慢性持续型,属脾肾阳虚证,表现为久泻清稀,或伴完谷不化、五更泻,脐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UC西医诊断标准中慢性复发型及慢性持续型患者,及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②年龄在21~75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病情较重的患者;②有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具有严重的心、脑、肾、内分泌及其他影响生命的严重疾病者;⑤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患者;⑥依从性差者。
1.4 治疗方法:选取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灌肠组30例,温针组30例,联合治疗组30例。所有患者均嘱其禁烟酒、辛辣,规律饮食,避免着凉。治疗前后均行便常规及肠镜检查。
1.4.1 灌肠组:自拟温和汤:黄芪30g、肉桂10g、制附子10g、补骨脂15g、苏梗10g、苍术10g、槟榔片30g、炒白术10g、五倍子20g、当归20g、细辛10g、红藤20g、水煎两次浓缩至400mL,每次200mL,每晚1次保留灌肠,连灌10d停灌2d,30d为1疗程。操作方法:嘱患者取左侧卧位,屈膝,臀部垫高,按常规灌肠法操作,以患者感觉下腹温暖,无便意为宜。每10min变换一次体位,使药液尽量与肠壁接触,并尽量保留60min以上,6~8h效果最佳。
1.4.2 温针灸组: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天枢(后三个穴位取双侧)穴位常规消毒,用0.3× 40mm无菌针灸针快速刺入上述穴位,用补法,得气后将针停留在露出皮肤3cm左右,取艾条1cm中心穿入针柄后点燃,燃尽后3min拔针;对神阙穴施隔盐灸:取适量细盐末填入脐内,上置中等艾柱(枣核大小)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3壮。以上疗法每天1次,5d停1d,30d为1个疗程。
1.4.3 联合治疗组:患者先按上述方法日间行温针治疗,每晚睡前给予温肠汤按上述操作灌肠,疗程为30d。
1.5 疗效观察
1.5.1 症状改善情况:腹痛、腹泻及腹胀、里急后重、脓血便、肛门灼热。并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腹痛:无,0分;腹痛轻微,隐痛,偶发,3分;每日均有5~10次腹痛发作,6分;每日发作10次以上,9分。腹泻:无,0分;每日3次以下,3分;每日3~5次,6分;每日5次以上,9分。里急后重:无,0分;有,1分。脓血便:无,0分;少量脓血,3分;脓血便为主,6分;全部脓血便或新鲜血便,9分。腹胀:无,0分;偶有,轻度腹胀,2分;腹胀明显且反复出现,但能忍受,4分;腹胀剧烈,不能忍受,6分。肛门灼热:无,0分;有,1分。
1.5.2 肠镜改变情况:治疗前后肠镜改善情况的评分标准参照文献:显示正常肠黏膜图像,0分;病变较轻(血管纹理不清,黏膜充血),3分;病变属中度(黏膜呈颗粒样变化),6分;病变属重度(黏膜可见明显溃疡并自发性出血),9分。
1.5.3 治疗后黏膜愈合情况:黏膜愈合即治疗后Sutherland DAI积分中的分值为0分或1分。Sutherland DAI计分标准[1]:腹泻:无,0分;超过正常2次/ d,1分;超过正常3~4次/ d,2分;超过正常5次以上/ d,3分。便血:无,0分;隐约可见,1分;明显,2分;以血为主,3分。黏膜表现:正常,0分;轻度增脆,1分;中度增脆,轻触即见出血,2分;增脆伴自发性出血,3分。医师评估:正常,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表1 两组症状及肠镜表现积分比较
1.5.4 结肠组织病理改变情况:治疗前后结肠固有层组织病理改变的评分标准:黏膜无中性白细胞,0分;有少量中性白细胞(<10个/ HP)侵润,累及少量隐窝,3分;有明显(10~50个/ HP)中性白细胞侵润,累及50%以上隐窝,6分;有大量(>50个/ HP)中性白细胞侵润,伴隐窝脓肿,9分;有明显急性炎症伴溃疡形成,12分。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症状积分(表1)三组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率10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对照组差值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2.2 三组肠镜表现积分比较(表1)三组治疗后镜下结肠炎表现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治疗前后镜下表现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单纯灌肠组、温针灸组。
2.3 三组黏膜愈合率比较:治疗结束时,联合组愈合15例,未愈合15例(情况均有改善,有效率100%),黏膜愈合率为50.0%;灌肠组愈合13例,未愈合17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有效率86.6%),黏膜愈合率为43.3%;温针组:愈合14例,未愈合16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3.8%),愈合率46%。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68,P>0.05),联合组优于单纯灌肠组、温针灸组。
2.4 不良反应:三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腹胀、肛门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2]。中医认为本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失调的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是恣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或寒湿化热客于脏腑,致气机不畅,通降不利,血行阻滞,肉腐血败,脂络受伤而成内疡。因本病易受饮食、环境、气候、情绪等因素影响,常迁延难愈,日久必虚。临床就诊的病例中,大多已达慢性期,病程较长,用药杂乱无章,且多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表现为: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或五更泻、脐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等脾肾阳虚症状[3]。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西医口服柳氮磺吡啶及应用生理盐水加氟美松等药物灌肠治疗,效果欠佳,且副作用大,容易复发,于是尝试应用中医中药疗法治疗本病,在运脾化湿基础上,用温针疗法联合自拟温肠汤保留灌肠收到良好效果。
针法灸法是我国古老的医疗方法,首见于《内径》,如《素问》针解、《灵枢》九针十二原、官针等篇,分别论述了其机制和具体操作,初步形成了针法灸法学,为后世所遵循,历代相传,不断充实。近50年来,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对针灸的应用与研究不断深化,并且开展人体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肯定了针灸的治疗效果。针灸学已经作为祖国医学的代表学科,首先走出国门,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统的温针疗法是用艾熏、口温、体温、或在热汤中加温使针致热后刺入穴位的方法;现代临床中多为在针尾上安置艾条或艾柱,点燃艾绒加温,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扶助阳气。正如《灵枢.官能》篇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及”,针灸并施,更能提高其疗效。对于久病、久泻等阳气虚弱之证,《灵枢.经水》篇指出:“其治以针艾”。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温针灸疗法是针、灸、艾的完美结合,是传统针灸理论的具体践行。本人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用温针疗法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收到满意效果。所选穴位:中脘,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神阙,是先天真息潜藏部位,能温补元阳、键运脾胃、温肾固脱;气海,能调气行滞,温经散寒;关元,为小肠之墓穴,能培补肾阳,以化湿行滞;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具有健脾利湿、和胃止泻的作用;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合治内府”,为利湿要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为升清降浊之枢纽。此方配伍,能达到温补脾肾、调整阴阳、补益气血、固肠止泻之功[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50.
[2] 梁晓春,孙华.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J].中医科诊疗常规,2012,70~73.
[3] 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胃肠病学,2001,6:562.
[4] 贺海辉,沈洪,等.清肠化湿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湿热内蕴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598~1601.
通讯作者:韩国勇,E-mail:hanguoyong99@ 163.com
【基金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项目,(编号:201570871)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4-0646-0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j.issn.1006-6233.2016.0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