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琳
文章编号:2095-6835(2016)07-0047-01
摘 要: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者的天职。结合档案管理工作实际,阐述了如何规范档案管理的安全工作。
关键词:档案管理;安全防范意识;档案室;审批程序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7.047
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具体的工作,因此,档案管理的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档案安全问题,笔者认为,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树立新观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视是档案管理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相关管理人员应明确档案是集体的宝贵财富,积极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应增强自身的档案安全意识、加强档案设施建设和对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笔者单位成立之初,没有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甚至未设立管理人员,导致许多工程档案丢失,几年后验收工程时,由于没有用于核对的档案资料,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此后,领导开始重视档案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完善了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了各项职责,将档案工作落到了实处,保障了档案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2 规范档案保护机制
许多重要信息一旦被损坏或丢失,就很难再次获得。对于重要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而言,笔者认为,应严格规范管理方法。
2.1 加强信息管理标准化建设
以本单位为例,我局条理性地完善了档案管理制度。可从以下2方面完善档案工作实施流程:①在机构组织管理、基础设施、业务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五个方面确定目标任务,并向局领导、责任科室、个人层层分解,签定目标责任书,真正做到“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②严格按照档案接收、鉴定、整理、保管、利用程序的要求实施管理,注重日常文件、资料信息的接收工作,处理完成的文档、图纸、图片、电子文档、实物等必须在1个月内进入局档案室;按程序处理档案,并及时向市档案馆报送档案。此外,还应广泛收集新政策、法律法规、理论学说、高新科技等中涉及规划建设方面的文献资料,从而扩大信息来源。档案入库前,应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时限性和保密程度进行分类鉴定和处理,这有利于动态管理的实现,并对档案进行整理、保管分类、编号、登记,从而提升档案的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档案入库时,应按规定分类存放,确保档案的目录、名称、存放位置与计算机管理总目录协调一致,以便档案的清查和使用;档案入库后,应切实加强对档案的保管、保卫和保密工作,坚持每月清洁库房,做好防火、防盗、防虫咬、防霉变等预防工作,每半年对电子文档载体和环境进行检测,及时观察信息的保存情况,做到防磁化、防辐射、防碰撞,每半年对全局档案实施全面检查,落实档案管理制度,重点检查安全防护、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发现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处理;妥善保管和利用档案资料,并按照审批、登记、发出的程序向社会提供档案咨询服务。
2.2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我局的档案硬件设施建设分为以下4方面:①在办公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拨出专款,设置了150 m2的档案室,并改造了老旧的档案室、增大了档案容量;②购置了10个铁质文件柜以及大批消防、防盗、防虫、刻录机等设施和物品,提高了档案室的安全防范能力;③按行政、业务、科技三大类设置了总信息库,并与全局30余台电脑联网,加强了内部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④各科室文献资料的收发、登记、信息传递和电子文件的存放均实现了自动化,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倍增,确保了我局档案管理工作的上档升级。
2.3 融合新的管理手段
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管理档案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工作效率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时刻学习国家《档案法》中的有关条款、保密守则和奖惩措施,从而使检查工作有法可依;审查档案管理目标责任的落实情况,实行奖惩措施;督促各科室整理资料,并及时向局档案室移交,以防档案资料遗失;全面清库,在档案的进档、修复、续存、可用、销毁、上缴等方面进行检查、分类整理,重新编写目录,并上机登记。
3 结束语
要想做好档案管理的安全工作,除了要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立档单位还要及时对监测到的不安全因素加以控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积极防范,使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从而有效保护档案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媛媛.浅谈档案管理的安全保护工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7).
[2]庞晓荣.档案工作如应对灾难的发生[J].山西档案,2007(01).
[3]杨萍.电子文件安全保护的六点要求[J].北京档案,2006(06).
[4]张寒凝.谈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防护策略[J]. 江淮论坛,2007(04).
[5]张艳玲.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思考[J].档案天地,2007(09).
[6]王朝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及安全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2).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