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体验之

2016-04-19 14:17王小芬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情感

王小芬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3-02

众所周知,举世皆惊!2015年12月4日早上,湖南邵东县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学生在办公室内持刀将老师杀害。老师的本职工作应是教书育人,而学生理应尊师重教。但现实生活中存在于老师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却让人触目惊心。虽然这只是个案,但我们不得不慎重的考虑一个问题:高效课堂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前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的情况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往往急功近利,不仅造成了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而且造成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导致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冷漠,缺乏沟通。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相处有幸福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及所处的环境特点,结合新课程中的要求,我们思考: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有怎样的需求?学生渴望与老师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怎样的教学功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想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话是师生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师生形成真正的沟通交流,形成真正的相互作用。对话不仅仅只是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包括双方的“敞开”和“接纳”,包括对对方的倾听,是“双方情感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对话还可以使知识、意义和真理通过讨论而被接受。对话过程就是思想、情感、意义的呈现和彼此渗透的过程,是师生的精神境界发生变革的过程。通过对话氛围的有效营造,逐步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相互关怀的良好关系”。

1.对话要遵从平等原则,摒弃主从关系。它强调主体双方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权利,双方因此能够敞开真实自我进行交流和沟通。

2.对话要发生于“你—我”之间,具有直接性。对话双方之间没有任何中介,是直接的面对面关系。正如马丁布伯所言:“这种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于‘我与‘你之间,一切中介皆为阻碍。”

3.对话要使双方步入“之间”领域,具有相遇性。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对话的实质就是相遇。相遇是相互沟通的前提。相遇使主体摆脱自我中心,为对话创造条件。

二、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的,彼此因信息交流、互相了解和评价而形成特定的情感关系。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会对学生个体和群体形成一定的态度,如喜欢、满意、不满意、失望等等。学生也通过对教师的言行举止的观察和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评价而形成尊重、亲近或敬畏、疏远等态度。

1.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自己和对方的信心就会增强,师生情感就将朝积极的方向转化。

2.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师生情感关系的建设上,教师同样是主导,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

3.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有效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表现自身的人格力量,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舞台。

三、建立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外部条件上讲,还需要有适宜的制度环境,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教育评价制度上找到一些原因,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对于师生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会对师生交往产生明显影响。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减轻学生的压力。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应该是有着幸福感受的亲切的伙伴关系。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自身修养,用师爱的甘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导航”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