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艳
【摘要】要让学生不怕作文,在作文这条路上一路走好。我想最佳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学会了作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把作文教学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掌握了作文的技巧,学会了作文。
【关键词】作文渗透教学 字词中渗透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 美文共赏 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02-02
作文、作文,每谈作文,学生皱眉头,老师摇摇头,写起作文咬笔头,真可谓谈作文色变。然而,大家却不要忘记,中考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了半壁江山!我们可真不能不把它当一回事。所以作文再难,我们也必须得迎难而上哪!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渗透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作文这条路上一路走好呢?下面,我就这几年来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摸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但愿能对广大热爱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们一点启示,一些帮助。
要让学生不怕作文,在作文这条路上一路走好。我想最佳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学会了作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把作文教学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掌握了作文的技巧,学会了作文。我自己的做法是:
一、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渗透作文训练
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学生必须识记并掌握的生字词。我们平时的一般做法,都是让学生抄写生字词,并注音,然后听写。这样做的话,学生是对生字词的读音及写法硬记下来了,但他们这种强制性的记忆并不会长久,很快便会忘掉,而且尽管学生记住了生字的读法及写法,可他们对这些生字词理解了吗?掌握了吗?会学以致用吗?我想并不一定。大部分同学应该也只不过是一知半解罢了!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的话,说不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这种妙方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生字词,连成意思连贯,并能表达一定内容的一段话。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如某一课书后面有十个生字词,那么我们要求学生进行练习时,能包含有其中的任意2个、3个就可以了,慢慢地含词量可逐渐增多,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原来的句子训练慢慢扩展到片段训练,甚至到整篇习作的训练,这样日积月累,相信各位老师到时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连词成段的方法既有利于生词的积累和使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拟”。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其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可唤起读者的无穷联想与思考。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拿来”为我所用。相信一定能使学生的文章文采飞扬,增色不少。
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个人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训练。学生每学习完一首古诗词,我都会要求学生引用诗词中的句子写一段话,进行写作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引用同一首诗词中的一句、二句,以仿写句子的形式出现。等学生熟悉以后,我们可慢慢地把训练扩展到让学生根据表达需要任意引用诗词中的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这样做的话,一方面能让学生很牢固地记住了古诗词的诗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诗词后面的意蕴,并会灵活运用,真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分析古诗中的炼字写法,促进学生对词语使用的重视,同时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和联想,丰富文章的内容。
三、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美文共赏
课前演讲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选材、选题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赏析和品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演讲这种形式既锻炼了演讲者,同时也使听众获得了一次知识积累的机会。这些积累慢慢就会形成学生自己的作文素材甚至是作文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好的文章不但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能触发读者的情感,让它一泻千里。因此,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好文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极大帮助的。但我们的教学进度那么紧,从哪里去挤时间呢?我个人认为最好是课前5分钟左右。因为一般课前几分钟,学生很难立刻进入学习状态。直到老师来了,课室才能安静下来。但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这课前5分钟的话,那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试想一下,如果每节课都能抽取5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美文共赏,欣赏一篇好文章。那么一个星期下来就是6篇,一学期下来就120篇,你说这一笔财富可不可观。
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地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传诵中外的美文,其在语言、布局谋篇、或是题材、构思方面一定有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因此每学完一篇文章,我都会有针对性地专门组织一节课来展开大讨论,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文章后的收获。如我在教完《背影》后,让学生展开了以下大讨论:1、你觉得文章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请把它记录或摘录下来。2、学习完该篇文章后你有哪些感触,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读完题目后,我马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们讨论得可热烈了,有的说:我最欣赏的是文中描写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这一细节,真可谓经典之作,它道出了千百年来父母对子女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及爱护!有的说:“我最欣赏的是文中对“我”流泪的描写。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简短的一句话“我的泪又来了”却道出了儿子对父亲的多少愧疚,多少怜惜,多少不舍”!有的说:“学习完该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平时与父母的沟通太少了!给予父母的谅解也太少了!有时候,我们这些做子女的真的很不应该”。有的甚至情到深处,偷偷地擦起了眼泪……。教师及时引导练笔。
五、在日常练笔中,渗透作文教学
学生日常的日记或周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作文指导材料,日记和周记的内容可以是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情感,讲述身边的印象深刻或使自己深思的事件,学习上或者生活中的困难或困惑。只有能做到言之有物即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学生心中有话想说,腹中有墨,你还怕学生没东西可写,写不出好文章来吗?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相信大家如果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作文教学,将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作为作文教学的素材指导学生去表达和抒情,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情感宣泄的渠道,何愁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