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凤
【摘要】新课程标准从学法的角度提出了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老师担当着参与者,监控者,协调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参与 合作 探究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2-02
合作探究式英语教学是一种有优势的教学方式,它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但也存在一些矛盾,那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更需要提升效率。新课程标准从学法的角度提出了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对许多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这种方式以理论上讲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主要是适时而导。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驾驭的课堂,如果没有精心的准备,它是很容易流于形式的。可是,看到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似乎已经将这种方式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课堂上,好多学生攒在一起,一堆一堆的,发出嘤嘤嗡嗡的声音,好不热闹。面对这样的教学,我感到有点迷惑,学生在一阵热闹过后,有多少学生是能够真正从中有所受益的?也看不出学生的能力得到如何的培养。难道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竟会如此的肤浅?还是因为我们自身认识上的不足,将其理解得如此简单化与形式化呢?看来,我们真应该对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做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探究是否适用于每节课、每个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提出问题,计划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判断结论的学习过程。从教学策略的角度,即教师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法,因为探究内容是必须选择学习材料,安排学习环境和以教学条件为依据的。因此,教师完全有必要分析哪些内容适于小组探究活动。那么,英语教材中哪些内容适合于实施探究性学习呢?
首先,学习内容必须对学生构成问题,即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思考。不能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的内容,不可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就无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些内容并不具备这个特点,如约定俗成的习语,应用某些规则的语法练习题等。for example,我们说play football/basketball,而我们却说play the violin,play the piano,在英语中球类运动前不加定冠词the,而乐器名词前要加the,这是约定俗成的,如果要问为什么这样,就要追溯到老祖宗那儿去了!
其次,学习内容必须具备探究的可能性。许多知识本身对学生可能构成问题,但是学生无法通过探究来掌握。例如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概念,而为什么动词后加“s”表示第三人称单数概念呢?学生很难通过探究来理解这两个概念,需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但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比较名词的词尾发音特点,从而发现哪类名词后加“s”,哪类加“es”,这样的学习内容却是可能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的。
再次,学习内容要具有探究的必要性。有些学习内容对学生构成问题,也具备研究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探究的必要。例如,9a第一单元,学生学习各种星座和性格,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使用了小组探究法,让学生问明小组里的同伴各属于什么星座,及讨论这个学生的性格与该星座所提的性格特征是否相符,从而让学生熟悉十二种星座的名称和各种形容性格特征的形容词,至于为什么virgo(处女座)的人modest(谦虚的),practical(实际的),而taurus(金牛座)的人stubborn(固执),hard-working(勤奋),就没有探究的必要性了。
最后,构成问题的学习内容还必须具备探究的现实性,即现有的物质??,人员和精力等方面的准备条件。for example ,when the students learn seven wonders in the world当学生学习世界七大奇迹时,让学生探究有关the great wall(长城)的更多细节,对于远离北京的学生来说就不可能此时去游长城一趟。因此,探究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教材,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二、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语言活动,在合作中感知,运用语言呢?
教师应多组织开展有利于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活动,如开展小组讨论,互批作业,采集信息,小组互查,小组竞赛等。英语课堂中常用的说、读、唱、编、演、做等活动都可以角色分工和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进行,这样能进一步促进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多向的合作,竞争,共享中得到快捷,直观,高效的收获。老师担当着参与者,监控者,协调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动态性。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教学过程的推进不可能完全与教师的预设相吻合,这需要教师善于从诸多随机生成的教学信息和不经意的细枝末节中捕捉要点,并将之当作珍贵的教学资源来调整、补充,完善课堂教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开学初老师把学生按成绩分成合作小组,但经过几节课之后,发现有些小组太活跃了,而有些小组却因性格内向的学生多而无法展开小组探究,于是便把活跃的学生也平均分到各组。那么,以后教学中分小组合作探究除了按成绩好、中、差的适当搭配外,还要注意性格的动静搭配,这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其次,还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对学生的态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学生的反馈等动态学情的观察,估计教学进展情况,灵活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有些学生参与意识不强,老师就应给予提醒和帮助,而根据教学进展情况适当地增减探究内容,设计出有代表性的一两个问题来让学生合作探究。需要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临时中断教学,对已讲过的内容重新强调或对学生作简单检测,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相应的调适。我在教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这则语法时,让小组合作探究它的特点,由于内容较复杂,活动进行得不够顺利,于是我便停止小组活动,继续给学生进行更多的例句讲解。
总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了,合作意识增强了,与人合作能力提高了,与人合作的方法增多了,集体荣誉感也形成了,更主要的是学生们在合作中感知了语言,运用了语言。但不容忽视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有其特定的内在要求,使用时不能一窝蜂,一刀切,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已,用在“该用”之时才会有效。
参考文献:
[1]激发职教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刘春莲,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年11期
[2]如何保持英语学习兴趣的持久性,赵会玲,中学英语之友:新教材高二版,2009年11期
[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张建花,教育革新,2009年12期
[4]师生互动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卞书琴,魅力中国,2009年26期